浅析紫砂器之陶刻内容及艺术风格
2015-08-15汤泓
汤 泓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陶器的创造和诞生,是人类在同自然界斗争中取得的一项辉煌成果。制陶业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手工业生产活动。紫砂陶刻是伴随着紫砂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融合书画、诗词、金石、文赋等多种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要求陶刻者具有相当的文化及艺术才能。一件陶刻作品之高妙与平庸,不仅要看刀法如何,更要看他所刻作品所表现的文化、修养、韵味、意境、艺术功底等各方面。陶刻不是简单的被动的临摹,而是要表现出与载体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紫砂陶刻的内容一般有两种:书法和绘画。陶刻作品尤其讲究书法,起初当时的陶刻实际上是艺人在壶底或壶身上刻上自己的铭款。存于北京历史博物馆的“供春壶”在壶身上刻有“供春”二字。时大彬的器皿上也刻有“时大彬制”和制作年款。到了明代一些言语和颂词、祈盼和祝福还有一些记叙性的内容等等都运用了陶刻之中。对于不同的陶刻者来说,利用楷、草、隶、篆、钟鼎、石鼓等不同的书法方式来装饰壶体。不同的陶刻家字体不尽相同,而他们的陶刻方法也不尽相同,这使得紫砂铭文陶刻更加多样化。
绘画是紫砂陶刻中的精华,好的绘画会使壶达到形神统一的境界。画的布局在紫砂壶体中十分重要,主要内容必须放在明显的位置,使之让人能够很好的明白作者的内心想法,结构布局不能喧宾夺主,它毕竟是紫砂壶的一种装饰手段。画面要精,但不能过于华丽,要突出壶体。壶的陶刻题材极为广泛,形式丰富多彩,山水、人物、花鸟、图案均可作为素材。但对于紫砂陶刻来说,它更是对于壶的意境的诠释和对陶刻家内心思想的抒发。对于波澜壮阔的山河的热爱、对人间仙境的向往、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质朴生活的憧憬,无不运用在紫砂陶刻的韵律之中。
齐白石的篆刻,可以说是近代印坛上最富有创意的了。如果说黄牧甫、吴昌硕的成功在于他们各自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古典传统的热爱——黄牧甫典静古穆、吴昌硕苍雄古朴,那么齐白石的引人之处则是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现代感。这种现代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了他自己的绘画与书法。构成白石风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单刀刀法,白石崇尚爽快真率,点画如铸铁,雄肆而不霸悍,朗润中显出刚毅,单刀侧锋,顿挫、波砾交织互用,藏露不拘,方圆相济,畅涩映照,刀刀显其强劲的腕力,字形结构纵横相间,随字赋形,一任自然,不求态而无态不备,不求美而众美兼备。章法上,讲究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布白,字体的收敛,撇、捺、长横的抒情夸张,恰到好处地分割空间,阔处旷远,而不调疏;密处无地,却不闭塞,加之用刀深浅变化,体现出白石胆敢独造的艺术风格。
紫砂陶刻有别于其他器皿的陶刻,每把壶都有它独特的寓意,必须对壶体整体造型的研究,从它的点、线、面中寻找内容通过对制壶者思想的了解,真正达到壶与刻的完全统一和谐。
紫砂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但紫砂不能忘却它那“素面素心”的本质。很多时候紫砂是和茶道文学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紫砂陶刻的我们,更不能忘却它的精髓。陶刻服务于紫砂艺术,但紫砂艺术更应该发扬紫砂陶刻文化的独特魅力。
[1]《中国茶壶大观》台湾长春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