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刻艺术的装饰功能和刀法漫谈
2015-08-15朱洁敏
朱洁敏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在令人炫目的民间工艺艺术品中,质朴无华的紫砂壶以其特有的典雅端庄在紫砂壶的历史中长盛不衰,一直深受藏家的喜爱。宜兴紫砂陶在成型后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装饰,而装饰形式中最常见、历史最悠久的则是陶刻。
当代宜兴紫砂界的陶刻高手,与众多紫砂成型从业者相比,一流的陶刻艺人可谓星辰寥寥。仍在紫砂陶刻中耕耘且成就斐然的是屈指可数的几位大师,诸如谭泉海、徐秀棠、鲍志强、毛国强等,这几位师兄弟都是出自于民国老艺人任淦庭门下,且都为当代著名的紫砂泰斗,几位老前辈虽系出同门但艺术面貌却各有千秋,目前活跃在当代紫砂陶刻界的诸多新秀莫不出于这几位大师门下。
紫砂壶装饰,因壶而传,故紫砂装饰不能喧宾夺主。紫砂壶之造型自明清流传至今已纯熟流美,古人创制的经典器型俯拾皆是。紫砂之美我以为得中国传统之造型美,线条美,甚至可以说优秀的紫砂器已经简约、凝练到不可增减丝毫,可谓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而这一点,也是紫砂制作过程中重要的审美标准,所以,紫砂装饰更应慎之又慎,可惜当代紫砂装饰中最大之弊病则是:紫砂陶刻者不通画理,信手放刀。放眼目前宜兴紫砂的陶刻,大多是满画乱刻的匠人苦力活,充斥着所谓的虎王、猫王、牡丹王等,不要论格调,就连基本的造型、构图都没有掌握,就已经忙着出来接活赚钱了。我曾读谭泉海大师的访谈录,他言其师任淦庭先生曾说起:陶刻从业者最好先学会画画再涉及刻绘,是为正道。我曾于陶都有缘拜读到任淦庭老先生的陶刻墨稿,是一幅画在毛边纸上的竹雀图,笔墨分明,精神爽利,虽不能说如何优秀,平心而论却也雅致不俗。我曾与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范建军先生谈起宜兴紫砂陶刻的现状,表达了我自己对于陶刻的部分看法,他亦笑言:如果紫砂陶刻没有书画素养,恐怕也就只能出卖刀工而已了。
紫砂陶刻的基本步骤是在紫砂器成型之后,未进窑烧制前以刻刀在紫砂坯体上进行书画刻绘。追溯宜兴紫砂的陶刻渊源,大抵可以说是摩崖碑刻文化的再次创造,就像云南建水陶最重要的一个装饰特点就是“残帖”,那是源自于书法艺术的存留形态。宜兴陶装饰在紫砂兴盛初期的明代就有根源,但在明代紫砂的发展史中尚未发现如清代陈鸿寿所创制“曼生壶”系列那样成规模和体系装饰紫砂器的高潮,而金石家陈鸿寿无疑则是宜兴紫砂史上开一脉新风的巨擘。事实上,迄今为止宜兴紫砂的装饰形态依然是创新与改造陈所创造的紫砂陶刻模式而已。
在这种创新中,自清而民国又新中国,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装饰模式,有改变的是陈鸿寿所流传的刻字几乎是金石流派的双刀刻绘,而自陈之后,双刀虽流传至今,但经过无数紫砂艺人的创造与传承,双刀刻绘已成为目前众多陶刻刀法中的一种继承,民国紫砂艺人的刀下中已逐渐出现了双刀、单刀,以及混刀等表现形式,恰如书法创作中中锋、侧偏锋用笔之说,众说纷纭。
紫砂陶刻,用刀在壶体表面刻字雕画以作装饰,通过不同的刀法及表现线条的粗细和力度的刚柔及墨的韵味。陶刻是融诗、书、画、刻等诸多工艺于一体的艺术,笔者正因为了解其中深刻的内涵,因此对于陶刻的学习才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确定掌握了深厚的书画功底后,方专攻于陶刻装饰技艺。
陶刻是一个极富挑战性和成就感的行业,笔者觉得成功的秘诀就是:诚实努力,永不言弃。一个陶刻从业者要在这市场长久的生存,收藏界的信任和支持非常重要。虽然陶刻是靠为制陶业装饰生存的,但一个优秀的陶刻从业者绝对不能只关心后期装饰。首先要真正考虑为陶艺作品增加艺术生命力。陶刻的工作非常繁琐,很多时候劳而无功,一些人因此会觉得辛苦,但笔者却从来没有把工作当做一个负担,而认为工作是一种享受,从中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
[1] 陈传席《紫砂精壶品鉴》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