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08-15张从新
张从新
(澜沧县糯扎渡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 澜沧 665614)
近年来,随着澜沧县冬农开发面积的不断扩大,冬种马铃薯已成为澜沧县重要的冬农项目。2005年从会泽县引进脱毒马铃薯种植13.33hm2,主要在南岭、谦迈、谦六3个乡试种。现在全县适宜地区都有种植,2011年发展到206.67hm2,平均亩产量达1200kg,总产值达491万元,增产增收较显著,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但是,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县各种植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每年造成的损失占20%~35%,造成经济损失200万元左右,已经成为抑制澜沧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做好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1 发生特点
1.1 症状
1)叶片及茎秆。马铃薯晚疫病在叶上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先是形成不规则的小斑点,随着病斑的扩大而变褐加深。病菌侵入叶片后,先产生浅绿色水渍状小点,之后逐渐扩大呈浅绿色斑块,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病斑中部呈褐色,周围呈浅绿色晕圈,叶背晕圈处生白色茸毛状霉层。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叶片上的病菌借风雨传播后侵染茎秆及叶柄,在茎秆和叶柄上先产生浅绿色条斑,后呈褐色条斑,周围生茸毛状白色霉层。晚疫病发生严重时叶片萎蔫、卷缩,全株黑腐,散发出腐败的气味。
2)块茎。马铃薯块茎感染晚疫病后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微凹陷的褐斑,病斑的切面可见到皮下组织呈红褐色。病菌侵入块茎后,即在块茎内为害,块茎表面有褐色凹陷且呈不规则的干硬斑块。块茎受晚疫病病菌侵害后并不湿腐,无臭无味,不腐烂,但由于晚疫病病菌的侵害,引起其他病菌侵入,常呈干腐、湿腐,并有臭味,这是引起马铃薯田间腐烂和窖藏腐烂的主要原因。
1.2 病原及传播途径
马铃薯晚疫病由真菌致病疫霉引起,是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病原物为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马铃薯晚疫病的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形态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将导致种薯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亡,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带病薯块成为马铃薯晚疫病的初侵染源,同时田间丢弃的废薯、自生苗和其他寄主如番茄,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2 发病过程、流行条件与预测预报
2.1 发病过程
马铃薯晚疫病在田间发病死亡的过程一般分为3个时期:一是发病中心形成期。感染晚疫病的马铃薯植株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病菌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二是蔓延期。以中心病株为圆点,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如在有利于病害流行条件下,从中心病株出现至蔓延,一般仅需10d;三是严重发病期。此阶段田间植株几乎都感染病菌,植株死亡率急剧上升。糯扎渡镇谦迈村种植的5.33hm2冬马铃薯,2011年3月16日发现5个发病中心,每个发病中心已辐射到近667m2的范围,3月17日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全面防治,3月25日进行了第二次防治,但最终还是造成了损失。
2.2 流行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流行病害。当相对湿度达95%以上、温度为18~22℃时,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当天气冷凉(10~13℃,保持1~2h)且有水滴存在时,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而当天气温暖(24~25℃,持续5~8h)又有水滴存在时,有利于孢子囊萌发直接产出芽管。在阴雨连绵或多雾、露水多的条件下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雨水或湿度是影响该病流行的关键因素。故在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该病发病重。如果生产地区种植感病品种,只要白天温度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h以上,夜间10~13℃,叶片上有水滴持续11~14h,病害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d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2.3 预测预报
目前预测预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已经观测到的数据来进行预测;另一种方法是以未来的天气情况为基础进行预测。河北农业大学和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研制了“中国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该系统以当地的疫情和未来4d的天气情况为依据进行预测。该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能够根据用户(马铃薯种植公司、农户、科研人员或农技推广人员等)对当地发现马铃薯晚疫病的报告自动绘制全国和各省的“马铃薯晚疫病实时分布图”;二是能够根据天气预报和晚疫病流行规律对未来晚疫病菌的侵染情况作出预测。
3 综合防治技术
3.1 选用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最好的方法。目前在南方各地马铃薯生产中,克新1号、费乌瑞它、大西洋、中薯系列、米拉、紫花白等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没有抗性;部分抗病品种,如鄂薯系列等,由于多年连茬种植,病原菌群体变异,导致抗性明显减弱。而在澜沧县马铃薯的主栽品种如大西洋、中甸红、东农303均为感晚疫病品种,因此选择抗病品种迫在眉睫。
3.2 选用无病种薯
严格选用按繁种规程繁育的一、二级脱毒种薯,要求表面光滑,无病、无机械损伤。提倡无病试管种薯,或是无毒小整薯种。如选用自留种薯,在种薯出窖进行催芽前一定要严格剔除病薯。催芽期间,凡不发芽或发芽慢、出现病症的全部剔除。
3.3 种薯消毒
种薯药剂处理是消除病源的重要措施。种薯消毒可用0.19%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h后晾干,或用0.05%的福尔马林浸种5~10min后闷1h再晾干。种薯切块时要仔细检查,彻底剔除病薯。同时保证切刀消毒,用5%甲醇或次氯酸钠浸泡切刀,做到两把切刀轮换消毒,交替使用。种薯播种前用防治真菌、细菌病害的进口药剂拌种,也可加入微肥,如雷多米尔或72%霜脲·锰锌进行拌种,亩用50g。
3.4 加强栽培管理
马铃薯不宜与茄子、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连作,宜与禾本科、豆科、十字花科、纤维类作物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数量,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水旱轮作。在低洼积水的地块,要注意开沟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抑制病害的发生;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疏松的砂壤土田块作种植地。肥料施用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推广适氮适磷高钾的施肥方法,培育健壮的苗架,提高抗病能力。田间如发现零星病株应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在病株周围撒生石灰,防止病菌扩散传播。病害流行年份,收获时提早割蔓,运出田外,两周后再收薯块,可避免薯块与病株接触,降低薯块带病率。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清除残枝落叶,减少田间病原积累。
3.5 药剂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前和发病初期喷洒1次铜制剂,也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用代森锰锌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封垄前至少施用1~2次杀菌剂进行防治。在病害大发生期和利于晚疫病侵染的天气,要严格按照防病日程进行防病。
[1]王月珍.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9,26(5):85.
[2]张保.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9(9)31.
[3]庞淑敏.怎样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4]程天庆.马铃薯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