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文字的盛宴里
2015-08-15李红
□李红
今年6月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随几位来自内地的作家从乌鲁木齐起程,向着伊犁大草原、赛里木湖、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进发。这是我第一次这样长时间地游荡在新疆的大地上。
草原、牛羊、牧马人、蓝天、毡房……一切的一切,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在新疆这片土地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新疆的三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周涛、沈苇、刘亮程。尽管他们的写作风格各异、视角各异,然而,他们的笔触都伸向一个共同的地方,这就是:新疆。
边走边看,边看边思,眼前真实的新疆和他们笔下的新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每到一个地方,心都会无端地被拨动。就像那天匆匆经过果子沟大桥时,透过车窗往外只看了一眼,我就喜欢上了这里。
很多年前读过的周涛的《伊犁秋天的札记》里的句子,猝不及防地跳了出来,它们无声地击中了我。
我拥有的周涛的第一本散文集是《稀世之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在零零星星的阅读中,喜欢上了周涛的散文,可是,遍寻所居住的小城,竟然没有发现他的书著。后来,我以邮寄的方式,获得了这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稀世之鸟》。
如果记忆没有出错的话,这应是这位将军级作家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从《吉木萨尔纪事》、《哈拉沙尔随笔》到《巩乃斯的马》、《伊犁秋天的札记》,再到《亲爱的麦子》,新疆以文字的方式,抵达心灵。我慢慢地品读着。新疆的山山水水、动植物无疑是作家心灵的对应物,他把自己完全地融了进去。他写它们,其实是写自己——写人生的得意与失意,写自然带来的思辨与启示。
后来,周涛又出版了《游牧长城》、《西部的纹脉》、《天似穹庐》等多部散文集。尽管其文风、写作视角有所变化,但是,他的目光从未曾离开新疆,离开西部。在这个被内地人称之为“偏远省份”的地方,他找到了生命的依托、情感的依托。1998年,他以《中华散文珍藏本·周涛卷》,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类)。《稀世之鸟》中的不少散文收录在该卷中。至今,每次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任意打开一页读下去,依然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穿越时空,穿越纷繁的人世,给我们以心灵的抚慰,并让我们每个生活在新疆的人,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爱新疆,写新疆,让更多的人知道新疆,不知何时起成为新疆作家的一种责任,一种自觉追求。
以“新疆的养子”自居的诗人沈苇,大学毕业后从浙江来到新疆,并没命地爱上了这里。他的足迹几乎遍布新疆的各个角落。在他眼里,新疆的一切都是神奇的,哪怕是一截断墙,一片废墟,一只羊,都会唤起他深藏于心的创作欲望。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写下并出版了诗集《新疆诗章》、散文集《新疆词典》、《新疆盛宴》,这也是他引以为荣的跨文体“新疆三部曲”。他的诗集《在瞬间逗留》与周涛在同一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类)。
“我的手放在一片安详的光中正午,新疆沙漠,一只大鸟缓缓飞翔仿佛在视察大地的荒凉,而忧伤是它最高的天职我将手放在一片安详的光中,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的思想,并与太阳作一次长谈……”
读沈苇的诗或散文,心会不经意间被他带向新疆的某个地方。
文学创作体现的是一种个性,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占祖国版图六分之一的新疆,无论就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环境而言,都是具有独特的个性的地方。这种个性,让不同的人看新疆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呈现出斑斓色彩。
2014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揭奖,新疆作家刘亮程前后用10年时间写就的散文集《在新疆》名列其中。这是喜爱他的读者满心欢喜等来的一场文字盛宴。
故名思意,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新疆特有的气息。与其他写新疆的书所不同的是,经过漫长的时光打磨,经历过生活的摔打,不再年轻的刘亮程,文章中更多了一种沉静,一种思考,一种对新疆古老事物的探寻。刘亮程说:“一部书有自己的生长年轮,少一年都长不成。这些文字是我和新疆的一场相遇。”
《在新疆》中的每一篇文字,看上去都很平实,甚至有些简单一个作家的功力,摆在读者面前的也许只有那么几行文字,实则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积累、历练、沉淀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