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考古遗迹看文莱-中国友好关系

2015-08-15

南洋资料译丛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莱沉船青花瓷



从考古遗迹看文莱-中国友好关系

[文莱]彭基兰·卡里姆·彭基兰·哈齐·奥斯曼*

*作者Pg. Dr. Karim Pg. Hj. Osman系文莱文化青年体育部博物馆司官员。此篇论文在“纪念中文建交10周年”研讨会上宣读。此次研讨会于2001年8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文莱大学联合举办。文莱玛斯那公主到会主持开幕式。

摘要:据中国史籍记载,文莱和中国的往来始于公元6世纪,一直持续到17、18世纪。除了官方往来,双方还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关系。在文莱保存至今的一些考古遗址见证了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些历史文物中的重要一项,即公元12世纪至17世纪的中国瓷器。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出土了大量中国瓷器文物的特鲁桑古邦遗址和哥打巴都遗址,以及文莱境内唯一一艘已发现的沉船,以了解古代文莱的对外贸易状况,特别是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文莱与中国及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关键字:考古遗址;中国瓷器;特鲁桑古邦;哥打巴都;文莱沉船

前 言

文莱与中国于1991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然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中国史料记载两国之间的往来始于公元6世纪,一直持续到公元17、18世纪。随着中国的朝代更迭,文莱在中国史籍中的名称也有所不同,如婆罗、婆利、渤泥、文莱、Bun-lai等。①Singh, D.S.R., Brunei 1939-1983: The Problems of Political Survival,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13; Mills, J.V., "Arab and Chinese Navigators in Malaysian Waters in about AD 1500",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XLVII, pt. 2, 1974, p. 9; Saunders, G., A History of Brunei,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25; Brown, D.E., Brunei: The Structure and History of a Borneo Sultanate, Brunei Museum Journal Monograph Series, vol. 2, no. 3, 1970.

公元10世纪,文莱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密切,“渤泥”这一地名时常出现在中国的史料之中。据记载,文莱曾派遣3名使者带着象征两国友好关系的贡品于公元977年前往中国。②Matussin Oma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Protohistoric Brunei, Brunei Museum Special Publication no. 15, 1981, p. 1.文中两国的关系持续友好,使者往来频繁。文莱曾在公元1082年、1370年、1405年、1408年、1410年、1412年、1415年和1425年派遣使者到访中国;而中国使者也于公元1370年、1405年、1408年和1411年出使文莱。①Matussin Omar, "A Note on the Stonewall and Earthen Causeway at Kota Batu, Brunei Museum Journal, vol. 5, no. 3, 1983, p. 1.互派使臣既显示了两国关系的密切,也体现了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相互重视。

除了官方往来,文莱与中国也建立了密切的贸易关系。在这方面,双方可谓是互相依存、互相需要的关系。文莱是一个盛产木材与自然资源的国家,其产品在中国、印度、中东等国外市场广受欢迎。文莱的主要商品有樟脑、白胡椒、藤木、西米、檀香木、沉香、蜂窝、燕窝、玳瑁以及龟壳。中国也有大量的商品出口到文莱,主要有瓷器、丝绸、铜、铁等。文莱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日趋稳固,一直持续到公元18世纪末19世纪初。

在文莱保存至今的一些考古遗址见证了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本文主要论述这些历史遗迹中的其中一项,即公元12世纪至17世纪的中国瓷器。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出土了大量中国瓷器文物的特鲁桑古邦遗址(Terusan Kupang②译者注:Terusan Kupang马来文意思为:古邦运河。)以及哥打巴都遗址(Kota Batu③译者注:Kota Batu马来文意思为:石头城。)。这两大遗址所出土的瓷器的生产时间有所不同,特鲁桑古邦遗址出土的是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的宋朝瓷器,而哥打巴都遗址出土的是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的明朝瓷器。本文也将对文莱境内发现的第一艘,也是唯一的一艘沉船——文莱沉船进行研究,试图通过对沉船的研究来了解古代文莱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公元15世纪至16世纪文莱与中国及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

文莱境内出土的中国瓷器

瓷器是文莱境内大量出土的一项重要考古文物。与其他木制、布制或纸制的文物相比,瓷器具有可长久保存,不易变质,不易损坏的优点。基于此,瓷器为研究文莱当地的历史,特别是其贸易与对外关系的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早在约8000多年前就开始生产瓷器,是世界上最早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隋末唐初的瓷器生产凸显了中国在瓷器制造领域的辉煌成就。当时的瓷器是在1300℃至1400℃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一种高品质的瓷器。它质地坚硬,表面光滑,透光性好,并能防水。这些特点使得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为其他国家所争相效仿。公元10世纪中国开始向外出口瓷器,并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中国瓷器的涌入使得文莱、菲律宾等一些东南亚国家本土的瓷器制造业受到冲击并日渐式微。而在泰国、越南等其他一些国家,中国瓷器的进口却促进了当地的瓷器制造业向更高水平发展。④例如在泰国宋卡洛窑和素可泰窑烧制的瓷器以及越南的青花瓷。

虽然据史料记载文莱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始于公元6世纪,但是在文莱境内尚未发现那个时期的中国瓷器。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贸易政策,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的贸易全部掌握于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手中。因此,中国的商品很少出现在包括文莱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到了唐朝,中国开始转变政策,朝贡贸易开始兴起。贸易因此受到重视,大量外国商人来到中国开展贸易。外国的货物第一次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的商品也开始对外出口。开明的对外政策间接地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发展,这其中也包括瓷器制造业。瓷器制造业开始显现出令人鼓舞的发展与提高。瓷器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商品,这标志着中国的瓷器走向外销的新时代的到来。瓷器在当时主要有以下用途:一是被当作礼品赠予外国的权贵;二是用于支付国外贸易港口的通关税,三是作为等价物代替货币交换外国商品。①Hirth, F. & Rockhill, W. W, Chau Ju-Kua: His Work on the Chinese and Arab Trade in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 Co., 1970.

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在宋朝,特别是南宋时期持续发展,统治者继续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外国商人推动了贸易的发展,中国本土的商人也参与其中。公元13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水平日益提高,并完全由中国商人掌控。②Locsin, L., & C. Y., Oriental Ceramics Discovered in the Philippines, Tuttle, Tokyo. Low, H., 1880, “Selisilah (Book of Descent) of the Rajahs of Brunei”,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o. 5, 1967, p. 5.随后的元朝与明朝也继续实行开放的贸易政策。③Gungwu, W., Early Ming Relations with Southeast Asia, A Background Essay, Reproduced by Permission of the Publishers from Chinese World Order, (ed): Fairbank, Joh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 3, 5; Matussin Oma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Protohistoric Brunei, Brunei Museum Special Publication no. 15, 1981, p. 75.明朝时,中国的对外贸易随着公元1405年至1435年郑和出使而走向鼎盛。

开放的对外贸易给中国的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瓷器工业不断发展,并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产品的品质,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得到了提高。而瓷器的流通范围也更为广泛,不仅仅在东南亚地区,而且流通到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等地。因而在文莱境内的各个考古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的中国瓷器,其中以特鲁桑古邦遗址和哥打巴都遗址最为突出。

特鲁桑古邦遗址

特鲁桑古邦是文莱境内的一处重要的考古遗址。据估计,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10至13世纪。它距离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约5公里。特鲁桑古邦是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一处重要居住地,而在随后的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哥打巴都逐渐崛起。

1974年,特鲁桑古邦开始引起文莱文化青年体育部博物馆司考古处的关注,因为从此地出土的几块外国瓷器碎片被送往该部门进行研究。而对特鲁桑古邦遗址的文物采集和保护工作于同年展开。截至1977年,从此处出土的外国瓷器和当地黏土陶瓷碎片已达数万件。考古挖掘工作也于1977年末,1978年初进行。考古人员在3个挖掘区域中成功提取了2329件外国瓷器碎片,其中大部分为产于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的中国宋朝瓷器,还有少部分中国明清瓷器以及公元15世纪至19世纪生产的欧洲瓷器。④Matussin Omar,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Protohistoric Brunei, Brunei Museum Special Publication, no. 15, 1981.

1995年,仅两个工作日的时间,考古人员就从特鲁桑古邦遗址中采集了1364件瓷器文物,其中1306件为外国瓷器,58件文莱本土瓷器。在此次出土的外国瓷器中,约95%是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生产的中国瓷器,而剩余的则是公元14世纪至17世纪生产的中国瓷器和公元19世纪生产的欧洲瓷器。①Pg. Karim Pg. Hj. Osman, The Evidence of Oriental Ceramic and Earthenware Distributions in Brunei Darussalam As An Aid in Understanding Protohistoric Brunei, Ph. D Thesis, Southampton University, 1997.1999年10月13日至23日,考古人员再次对特鲁桑古邦遗址进行了采集和保护工作。本次挖掘工作共采集了3035件瓷器碎片,其中中国宋朝的瓷器共2648件,占总数的87.25%;其余的一小部分为中国元朝和清朝生产的瓷器。这些出土的瓷器主要是青瓷、白瓷、青白瓷、灰白瓷、绿瓷、黑瓷、金属釉瓷器。②Hanafi Haji Maidin, "Penyelidikan di Tapak Terusan Kupang", Berita Muzium, 2001.

特鲁桑古邦遗址中出土了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的中国瓷器。这是文莱境内出土时间最早的中国瓷器。这一发现清楚地显示了文莱与中国之间贸易关系的确立。根据公元1226年赵汝适的记载,许多商人前往文莱用金、银、丝绸、玻璃、串珠、锡、铅块、象牙镯、木制碗盘、青瓷等外国商品交换当地的产品。③Hirth, F. & Rockhill, W.W, Chau Ju-Kua: His Work on the Chinese and Arab Trade in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Taipei: Ch'eng-Wen Publishing Co., 1970, p. 156.其中记载的青瓷是指表面呈绿色或淡绿色的陶瓷,如青瓷、龙泉瓷、越窑瓷以及涂有绿色釉质的瓷器等。这些类型的青瓷在特鲁桑古邦遗址中大量出土,其中大多产自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的中国宋朝。本文将主要讨论其中的3种,即越窑瓷、青瓷以及龙泉瓷。

a)越窑瓷

越窑瓷是特鲁桑古邦遗址中出土数量较大的一种瓷器。越窑瓷产于浙江越州窑。中国的其他地区,如广东和福建,也产越窑瓷。在越州有20多座瓷窑生产这种瓷器,其中上林湖窑和滨湖窑是两个重要的生产中心,其产品质量上乘。而在广东和福建地区,生产越窑瓷的窑口主要有公元10世纪至12世纪④Aoyagi, Y., “Trade Ceramics Discovered in Southeast Asia”, Quanzhou International Seminar, Institute of Asian Culture, Sophia University, Japan, 1991, p. 144-158.的广东西村窑、笔架山潮州窑和唐末宋初⑤Liang-Yu, L., A Survey of Chinese Ceramics, vol. 2, Sung Wares, Aries Gemini Publishing Ltd., 1991, p:237-253; Hughes-Stanton, P., & Kerr, R., Kiln Sites of Ancient China: An Exhibition Lent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ondon & Wisbech: Balding & Mansell, 1981, p. 21-36.的广东笔架山窑、福建同安窑、熙春山窑等。在这些窑口中,同安窑与文莱境内出土的越窑瓷关系最为密切。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颜色,都是釉色绿中泛黄,并都用刻花或划花的装饰技法。

越窑瓷制品品种繁多、形状各异,如碗、碟、盘、花盆等。越窑瓷内壁常以刻花、划花及锥刺等手法做出以植物、云彩、鸟等自然之物为主题的纹饰,⑥Vainker. S.J., Chinese Pottery &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1991, p. 71-72.间以篦齿状工具锥刺出的篦纹,其形状多为波浪、云彩、线条等。越窑瓷的颜色也是多种多样,如青黄色、青灰色、灰白色、玉色等。①Vainker. S. J., Chinese Pottery &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1991, p. 72; Medley, M., The Chinese Potter: A Practic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Phaidon, Oxford, 1986, pp. 89-97.

b)青瓷

特鲁桑古邦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青瓷。青瓷的制造始于北宋时期,南宋时期其制作工艺得以提高。与越窑瓷相比,青瓷制作精良,达到了瓷器制作的颠峰,超越了在此之前出现的各类瓷器。因此,青瓷不仅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大受欢迎,在包括文莱在内的国外市场上也十分畅销。

青瓷的独特之处主要在于它经过精工细作而成的富有魅力的青色色泽以及其坚固细腻的质地,品类繁多的制品。青瓷制品主要有大小各异的碗、碟、盘、花盆等。青瓷的主产地为浙江、广州和福建。其中两个重要的青瓷窑口是广东笔架山窑和福建熙春山窑。福建的同安窑、南安窑、泉州窑、厦门窑、德化窑以及浙江武义窑等窑口都出产青瓷。②Pearson, R., “Stylistic Identification of Trade Ceramics from the Ryukyu Islands: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Patterns of Trade and Changes in Political Organization”, Report of the SPAFA Workshop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rade Ceramics, Brunei Museums, 4-18 December, 1994.青瓷的颜色多样,有青灰色、青白色、黄绿色等。③Liang-Yu, L., A Survey of Chinese Ceramics vol. 2, Sung Wares, Aries Gemini Publishing Ltd., 1991, p. 240.

c)龙泉瓷

特鲁桑古邦遗址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龙泉瓷,其生产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龙泉瓷创烧于公元108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北宋时期。龙泉瓷的制作工艺在南宋时期得以提高。元朝时,龙泉瓷继续出产,但这一时期的生产重点集中于针对国外市场的、尺寸较大的瓷器。明朝时期生产的龙泉瓷,其品质开始下滑,并且受到了青花瓷的巨大冲击。青花瓷是一种自明朝时期开始鼎盛发展的瓷器。

龙泉瓷质量上乘,胎质细腻,纹理优美,釉彩浓厚饱满,透光性好,色泽晶莹,温润如玉。龙泉瓷拥有变化多样的青色,如青灰色、青兰色、橙青色、青粉色、苹果绿以及橄榄绿等颜色。龙泉瓷的特点是底足处呈赭红色,这是由于烧制过程中,氧化物的作用使没有上釉的底足处呈现红颜色。龙泉瓷质地坚硬,这是由于它是在1180℃至1280℃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④Medley, M., The Chinese Potter: A Practical History of Chinese Ceramics, Phaidon, Oxford, 1986, p. 147.其制品主要有圆锥形的碗、浅口平盘、尺寸较大的碗、盘子、搁置东西的三角架、封口瓶以及花盆等。⑤Gompertz, G. st. G.M., Chinese Celadons Wares, London: Faber & Faber, 1958, p. 56.龙泉瓷制品大多没有雕刻花纹。即使有,通常也是在瓷器中部采用压制的技法刻有对鱼或花卉等装饰图案。另外,印花技法也应用于龙泉瓷的花纹制作之中,较为常见的图案是莲花和鱼。

龙泉瓷主要产自中国南方,如福建。福建同安窑是龙泉瓷的产地之一。此处生产的龙泉瓷,其颜色多为淡绿色、橙青色、青粉色以及青灰色,其图案多是采用压制技法制作而成的对鱼和花卉图案。同安窑生产的龙泉瓷与在特鲁桑古邦遗址出土的龙泉瓷有着许多相同的特点。由此可以推断,此处出土的龙泉瓷很有可能是从同安地区出口到文莱的。

哥打巴都

哥打巴都是文莱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它位于文莱河畔,距离文莱湾约3公里,距离首都斯里巴加湾也不过5公里左右。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哥打巴都曾是文莱的首都。同时,它也是东南亚和中国地区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是外商云集之地,这其中包括许多中国商人。

哥打巴都占地120英亩。它被划分为3个主体区域:山地、丘陵和河畔平原。丘陵区域和河畔平原是当地人主要的居住区,而山地就鲜有人居住了。丘陵地区是王公贵族的居住区;河畔平原则是平民百姓安家落户的地方,同时也是市中心。公元1521年,安东尼奥·皮加费塔在其航海日志中记述了文莱的概貌:“整个文莱城建于水上,除了皇宫和达官贵人的居所。其人口大约2500户。木制房屋拥有高脚柱使其可以立于水中。每逢遇到涨潮时分,文莱女子就会使用小船作为交通工具,挨家挨户地贩卖她们的商品。”①Nicholl, R., 1975. European Sources for the History of the Sultanate of Brunei in the 16thCentury, Brunei Museum, Second edition, 1990, p. 11.

作为商业中心和行政中心,哥打巴都不仅成为当地人的聚居地,同时也吸引着各国商人齐聚此地以便通商和贸易。商人们来此一方面是为了购买当地的货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当地市场销售自己的商品。公元15、16世纪是哥打巴都的辉煌时期。当时,它是东南亚重要的商贸中心和伊斯兰教传播中心。公元1511年,马六甲被葡萄牙人占领后,哥打巴都的地位就变得更加重要了。②Andaya, B.W., “Religious Developments in Southeast Asia, 1500-1800”, inTarling. 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from Early Times to c. 18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 411; Majul,C. A., Muslims in the Philippines, Quezon City: The 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Press, (2 ed), 1973; Haji Abd. Latif Ibrahim, “Trade, Islam and the Expansion of Brunei Sultanate”, Janang, Warta Akademi Pengajian Brunei, University Brunei Darussalam, vol. 1, 1993, p. 128.大批来自马来群岛、东南亚和中国的商人来此经商。在西班牙人1578年的记载中,哥打巴都是一个拥有多元民族居民的全球性的港口城市,其中包括中国人、交趾支那人(越南人)、暹罗人、北大年人、彭亨人、爪哇人、苏门答腊人、亚齐人、马鲁谷人、苏拉威西人和棉兰佬岛人(菲律宾人)。③Saunders, G., A History of Brunei,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46.

公元15、16世纪,名扬万里的文莱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尤其是来自中国的认可。通过公元1405年至1425年间的互派使节和相互往来,中文两国友好关系日益密切。与10世纪至13世纪特鲁桑古邦作为商业中心时不同,这一时期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发展得更加迅速。在当时,商贸对于文莱的存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外国商人,特别是中国商人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他们使中国的商品得以广泛传播,特别是在哥打巴都及其附近地区。中国商人对于将当地商品贩卖到其他地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外国商人,尤其是中国商人带来的商品中,瓷器占了绝大部分。哥打巴都地区的瓷器同特鲁桑古邦地区的瓷器有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色泽和雕刻的花纹方面。在这些瓷器中,最著名的要属青花瓷,这种瓷器在元代盛产,在明代工艺不断提高。①在哥打巴都出土的瓷器还有泰国宋卡洛和素可泰的瓷器以及越南的青花瓷和白瓷。这些瓷器的生产年代是14世纪末至16世纪。在讨论文莱沉船之前,本文将稍微对青花瓷做一些介绍。文莱沉船和哥打巴都遗址以及中文两国商贸关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哥打巴都的中国瓷器

瓷器是哥打巴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其他文物相比,瓷器是在哥打巴都遗址中发现最多的历史文物。正是由于瓷器,这一遗址才被世界知晓并扬名至今。哥打巴都遗址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51年,当时的文莱财政部长丹尼斯·川姆(Dennis Trumble)阁下把采集出来的大量瓷器交给沙捞越博物馆以便进行研究。②Harrisson, Tom & Barbara, “Kota Batu in Brunei (introductory report)”, Sarawak Museum Journal, vol. 7, no. 8, 1956, p. 286.1952年到1953年间,在哥打巴都遗址首次开展文物的采集工作。③此次采集是由当时沙捞越博物馆的馆长汤姆·哈里森(Tom Harrisson)主持进行的。当时,在其他一些文物之外,共发掘出了44641件陶瓷残片和35058片釉瓷残片。此次发掘成果说明哥打巴都是一个重要的遗址,需要有关方面长期给予关注和重视。

哥打巴都地区进一步的文物采集工作开始于1967年。当时,该遗址已经公布在《1967年考古及文物声明》当中。1968年,在哥打巴都地区一处水管建筑工程现场,又有多达6230件瓷器残片被发掘出来。④Harrisson, Tom &Barbara, “A classification of archaeological trade ceramics from Kota Batu”, Brunei Museum Journal, vol. 2, no. 1, 1970, pp. 114-188.1978年末至1979年初,通过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从哥打巴都另一处遗址中采集到了28214块瓷器残片。其中包括9899块石质瓷器,8515块青花瓷,6737块陶片,1241块泰瓷,947块青瓷,426块越南瓷,以及其他地区的瓷器426块。⑤Pg. Karim Pg. Hj. Osman, The Evidence of Oriental Ceramic and Earthenware Distributions in Brunei Darussalam As An Aid in Understanding Protohistoric Brunei, Ph. D Thesis, Southampton University, 1997, p. 117.

在1979年的挖掘工作中,哥打巴都遗址中又采集出578块瓷器残片。其中,中国瓷器354块,泰国瓷器145块,还有79块当地陶片。⑥Matussin Omar, “A Note on the Stonewall and Earthen Causeway at Kota Batu”, Brunei Museum Journal, vol. 5, no. 3, 1983.1988年,202块残片在长达两周的挖掘研讨会期间被相继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产自中国,只有一小部分来自泰国以及本地。⑦Brunei Museum, Report o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Conservation and Survey Workshop at Kota Batu, Brunei Museums, 1988.1989年,在“第六届东盟考古及文物保护研讨会”举办期间,811块瓷片被挖掘出来,这一次几乎都是中国瓷器,其余一小部分是来自于越南、泰国和本地的瓷器以及欧洲和高棉的瓷器。①Brunei Museum, Report on the 6th Intra-ASEAN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Conservation workshop, Kota Batu, Brunei Darussalam, Oct.-Nov., 1989.

哥打巴都遗址最后一次发掘工作于1995年四五月间进行,多达5365块的瓷器残片被采集出来,其中3980块是外国瓷器,另外1385块则为本地和外国陶片。在外国瓷器中,主要是石质瓷器,多达1535块,还有青花瓷(1062)、白瓷(488)、青瓷(337)、龙泉瓷(271)、泰国宋卡洛瓷(195)、越南瓷(57)和素可泰瓷(24)。在这些陶瓷之中,近80%的瓷器来自中国,只有少量来自泰国和越南。②Harrisson, Tom &Barbara, “A classification of archaeological trade ceramics from Kota Batu”, Brunei Museum Journal, vol. 2, no. 1, 1970, pp. 114-188.

直至今日,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河畔地区,哥打巴都遗址中仍旧不断发现许多新的瓷器。这些瓷器文物的发现说明,瓷器在当时已为当地居民所广泛使用。外国瓷器,尤其是中国瓷器被认为是高质量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用来作为盛放水、食物还有腌渍物及药品的器皿。以下,本文将重点介绍在哥打巴都遗址中大量出土的中国青花瓷。

青花瓷

在制瓷的漫长历史中,没有一种瓷器可以和青花瓷巧夺天工的工艺和四海皆知的名气相提并论。青花瓷不仅畅销于中国本国市场,同时也获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购买者的青睐。青花瓷的制造工艺为各国争相效仿,如日本、越南、巴黎和欧洲。

青花瓷的优越之处在于其鲜艳的色泽和优美的图案。氧化钴的使用使其烧制成型后的蓝色十分亮眼,同时也使得瓷体本身的白色更为吸引人。在青花瓷之前乃至之后的瓷器中,没有任何一种瓷器可以与之相媲美。瓷器身上的雕花,包括花草、鸟兽和自然景观,构图样式十分丰富,深受外国人喜爱。因此,青花瓷大量传播于世界各地,如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

青花瓷初产于元代末期。然而在当时,青花瓷的生产还没有取得较高的水平,生产规模也不庞大。到了公元14世纪末直至15世纪,青花瓷生产到达顶峰。③Gamer, Sir Harry, Oriental Blue and White, London: Faber & Faber, 1970, p. 12.

青花瓷大量产于江西省。景德镇是生产青花瓷的最重要的产地之一。当时,它是中国最大的产瓷中心,不仅为中国国内尤其是宫廷提供瓷器,它还为海外市场输送瓷器,包括文莱。除了景德镇,青花瓷还在中国南方其他省份出产,如福建、广东和浙江。这几个省份出产的瓷器品质较低,工艺比较粗糙,通常销往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其中一个窑口是位于广东省北部的汕头窑。16世纪早期生产的汕头瓷遍布东南亚地区,包括文莱的哥打巴都地区。其他出产并外销国际的青花瓷窑口多分布于西安和福建地区。其中最重要的是德化窑、安溪窑和永春窑。①Ho, Chuimei, Minnan Blue-and-White Wares: 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Kiln Site of the 16th-19th Centuries in Southern Fujian, China,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428, 1988, p. 10.

在哥打巴都遗址出土的瓷器中,最多的是青花瓷,约占60%-70%。此外,还有青瓷、龙泉瓷、白瓷以及泰国和越南的瓷器。哥打巴都地区发现的青花瓷,估计产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期,正值中国青花瓷生产的鼎盛时期以及中文关系密切发展的时期。虽然,早在14世纪,青花瓷就开始生产了,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却鲜少在国外发现,包括文莱。鲜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明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the Ming Ban),在1436年至1465年间,关闭了景德镇多处窑口。这导致了14世纪早期和中期的青花瓷极少出现在外国市场上。这种空缺,使得其他国家的瓷器,尤其是泰国和越南的瓷器作为中国瓷器的替代品,进入到世界市场以填补空白。因此,泰国和越南的瓷器开始进入世界市场是在14世纪后期。虽然在1465年后,景德镇恢复了生产,而且明朝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于16世纪中期结束,但是泰国和越南的瓷器在国际市场继续销售直至16世纪末期。随后,3个国家开始为争夺市场而展开了竞争。从考古文物的角度来说,这种竞争可以从东南亚一些考古遗址中3国瓷器并存的局面看出来,正如哥打巴都遗址一样。

与哥打巴都地区不同,特鲁桑古邦地区出土的外国瓷器,95%来自中国,只有一小部分是14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欧洲和泰国瓷器。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因为在12至13世纪中国的制瓷技术无人可比。没有竞争对手使中国成为东南亚国家唯一的瓷器供应商,正如特鲁桑古邦遗址所反映的情况一样。但是,从14世纪开始,特鲁桑古邦开始衰落,哥打巴都兴起,取而代之成为文莱湾的新力量。因此,特鲁桑古邦逐渐被遗弃,仅留下一小部分居民。从考古文物的角度,该地区仅出土一小部分14世纪到19世纪的文物,而在哥打巴都地区则大量出土了这一时期的瓷器。出土文物的数量悬殊,便可证明特鲁桑古邦地区的衰落。

文莱沉船及其对文中商贸关系的作用

文莱沉船是在文莱境内发现的第一艘沉船,也是唯一一艘。它是文莱考古研究历史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1997年5月24日,文莱B. V. 亚洲石油公司在海上进行物理测量工作时意外地打捞到了这艘沉船。沉船位于离岸32海里处,水深63米。在沉船中,发现了多达14000件,年代约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文物,包括瓷器、串珠、铁器、铜器、几面锣、手镯、石器和象牙。其中95%为瓷器,如瓷碗、瓷盘、瓷碟、瓷瓮、瓷瓶和瓷缸。大约60%的瓷器来自中国,35%的瓷器产自泰国,还有5%的瓷器来自越南。②Pg. Hj. Hashim & Pg. Dr. Karim, A Catalogue of selected Artifacts from the Brunei Shipwreck, Brunei Museums, 2000.

沉船的发现被认为是证明文莱在古代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证据。此前,文莱一直没有发掘出足够多的考古物证来证明其曾在古代世界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文莱沉船无疑是到此进行贸易的外国商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沉船时期正值文莱作为东南亚强盛势力的辉煌时期。当时,文莱还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以及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港口。文莱港口成为本国商品的集散地以及国外商品的批发之地。

本文将尝试分析文莱沉船上的瓷器,并说明其与文中贸易关系的联系。

文莱沉船上的瓷器

在文莱沉船上,发现最多的文物是瓷器,生产日期大约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几近一半的瓷器是产自中国,剩余的来自越南和泰国地区。这些瓷器品种繁多,如青花瓷、白瓷、青瓷、宋卡洛瓷和越南瓷。

文莱沉船上发现的瓷器与在文莱本土采集的瓷器,特别是在哥打巴都出土的瓷器,有着很多共同之处。这些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种类、形状、花纹、颜色和釉质等方面。以花朵图案的雕刻为例,都有向日葵、山茶花、莲花和牡丹等图案。其他相似图案包括一些植物或动物的图案,如麒麟、龙、孔雀、马、鱼、鹿和鸭子等。瓷体的蓝色也显示出明显的相似,呈现浅浅的灰蓝色,并且用色均匀。多达5000个此种瓷器在文莱沉船上被发现,共有15种形状。其他那些白瓷、青瓷、泰国瓷和越南瓷等,也与文莱境内出土的瓷器相同。这些共同之处说明这些瓷器产自同一个时期。

文莱沉船和哥打巴都遗址有着怎样的关联呢?从年代的角度来说,毋庸置疑,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此艘沉船的目的地是文莱还是其他地方?从沉船的位置来看,离文莱相当近,仅距海岸32海里。不可否认地,这艘船很有可能就是在其前往文莱的路上沉没的。需要提及的是,除了哥打巴都,至今还没有其他同一时期的考古遗址在婆罗洲北部被发现,无论是在沙巴还是沙捞越。①Harrisson, Tom&Barbara, The Prehistory of Sabah, Sabah Society Journal, K. K., Sabah, vol. IV, 1969, p. 70.就此而言,文莱沉船很可能就是要驶向哥打巴都港口,而非他处。

文莱沉船的类型和来源

文莱沉船的类型是什么?它来自于哪个国家?发现的瓷器碎片分别来自中国、泰国和越南,这是否意味着沉船来自于这些地方呢?这非常难以确定,尤其是在沉船地点没有发现船只的建造材料。因此,被发现的瓷器就在这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应借鉴东南亚或中国有关航海历史的记载。

有推测认为,文莱沉船是中国的帆船,而非泰国或者越南的船只。根据东南亚航海史的记载,中国直到公元8世纪才拥有较高的航海技术。那时,辽阔的海域完全被来自南亚和中东的商人所控制。尽管如此,到了宋元两代,这个传统局面开始发生改变,当时中国人开始掌握航海技术。其结果是,中国人不但在南中国海上拥有了高超的航海技术,同时也在商业的舞台上击败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元朝时,政府提供商船和资金,鼓励本土商人到国外经商。70%的利润归政府所有,30%属于商人自己。到了明朝,中国拥有了世界最顶尖的航海技术,并为包括欧洲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争相效仿。

与中国相比,越南和泰国并不具备突出的航海技术。对于越南来说,有3个因素导致其在世界航海领域和国际商业上远远落后于中国:缺乏航海专家,缺乏能够进行远洋航行的船只,以及政府为了避免税收损失所采取的海禁措施。①Reid, A.,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in The Lands Below the Winds, vol. 2,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125.广州,从唐朝至明朝的广东重要商港。国外的商品,如香料、珍珠、象牙、犀牛角与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瓷器、金、银、铜币等在广州港进行贸易(China Pictorial (ed), 1989: 219)。这些导致了越南的航海以及贸易完全被外国商人所控制。17世纪早期的荷兰文献记载,在14世纪来自爪哇的商人从越南的港口将越南的瓷器和其他商品销往马来群岛地区的各个码头。此后的一个世纪,在越的中国商人将越南商品销往东南亚,穆斯林商人则将商品销往中东地区。②Guy, John S., Oriental Trade Ceramics in Southeast Asia 9th to 16th Centuries,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56.

除了越南之外,泰国同样在国际航海领域远远落后。尽管大城(Ayuthaya)在13世纪至15世纪是泰国湾的一个重要港口,但是直至大城王朝巴萨通国王(Prasat Thong)统治时期,泰国都没有强大的舰队。虽然在这之后建立了皇家舰队,但仍然是受到来自中国、日本、南亚和欧洲的航海家的掌控。③McPherson, K., The Indian Ocean: A History of People and the Se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152.学者崔西和拉伊德④Reid, A.,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in The Lands Below the Winds, vol. 2,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126.认为,泰国人只擅长内河航行。

中国从公元10世纪开始就在世界航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马可·波罗记载,在公元13世纪中国的船只已经拥有多个船舱,以供不同的商人使用。⑤每一个船舱都租给不同的商人,因此存放的物品各不相同,既有高品质的,也有质量差的(McPherson, 1996:154)。《平洲可谈》这样记载11世纪停泊于广州港口的中国商船:“这些商船运载的货物中大部分是瓷器,小的瓷器装在大的瓷器里,几乎没有什么空挡。这些货物为不同的小商贩所有。给每个人存放货物的空间不过几英尺。夜晚,商人们就睡在他们的货物之上”(Guy, 1986; Hirth & Rockhill, 1970: 31)。船上的工人多达150到300人。这些船与欧洲的船相比能装载更多的货物。每艘船大约能装5000到6000筐白胡椒粉。在福建省的泉州港,他曾看到过拥有4张帆以及不少于60个船舱的大船。⑥Levathes, L., 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p. 49.一位阿拉伯航海家伊本·巴图塔(Ibn Battuta)曾经记录他于14世纪在印度港口目睹的先进的中国商船。他认为,那是当时最好的船,比阿拉伯的船只更加先进,可以逆风行驶,拥有巨大的船帆并可以容纳1000多名乘客。⑦Hall, Kenneth, R., Maritime Trade and State Development in Early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 p. 197.

如果文莱沉船是一艘中国船,那上面为什么还有来自越南和泰国的商品呢?很大的可能性是这艘船是从泉州⑧泉州,从唐朝至明朝的福建重要商港。中国的商品,如丝绸和瓷器等在此汇集,运往高丽、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和非洲。而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药品、金器、铜器、香料、宝石、象牙、犀牛角等商品也通过泉州港运往中国各地(China Pictorial (ed), 1989: 198)。或者广州①Reid, A.,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in The Lands Below the Winds, vol. 2,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 125.广州,从唐朝至明朝的广东重要商港。国外的商品,如香料、珍珠、象牙、犀牛角与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瓷器、金、银、铜币等在广州港进行贸易(China Pictorial (ed), 1989: 219)。出发的,在驶向东南亚大陆之前,穿过南中国海到达文莱。从唐朝直至明朝,泉州和广州都是中国重要的港口。来自中国各地的商品,如景德镇、广东、福建、浙江的瓷器聚集于此,并从这两个港口销往国外。船只出发以后沿着东南亚的整条海岸线航行。由于航行时间较长②每次航行通常需要一年时间,去程6个月,返程6个月。,因此这些商船通常会在沿途港口短暂停泊,修理船只,补充食物和饮水,同时还可以就地进行贸易。③航行受季风的影响。东南亚大陆受到两种季候风的影响,即5月至8月的西南季风,以及12月至来年3月的东北季风。中国商船通常是冬季乘东北季风出航,夏季乘西南季风返航。文莱沉船很有可能曾经在越南及泰国停留,船上的两国瓷器就是很好的证明。尽管如此,船上的中国货物仍然占总数的60%,泰国和越南的瓷器分别占35%和5%。

从公元1世纪开始,就有几条航道经常被往来于东南亚和中国之间的商人们使用。最早的航道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大陆、东南亚群岛以及风上之国的西航道。这条航道大约在公元1世纪,也就是在中国汉朝年间就开始使用了。④Roxas Lim, The Evidence of Ceramics as an aid in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 of Trade in the Philippines and Southeast Asia,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Bangkok: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1987, p. 27.14世纪至16世纪,共有6条从中国进入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市场的贸易航道。⑤Ken, W.L., “The Trade of Singapore 1819-69”,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33, pt. 4, no. 192, 1960, p. 223.文莱处于第一条航道上。这条航道从中国南部开始,连接越南、暹罗湾、马来半岛、菲律宾、婆罗洲的各个港口以及位于爪哇的杜班(Tuban)、锦石(Gresik)、扎巴拉(Japara)以及淡目(Demak)等港口。这一区域贸易的飞速发展,致使一些有影响力的港口出现。这些港口不但是商业中心,也是地区行政中心。⑥Hall, Kenneth, R., Maritime Trade and State Development in Early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5, p. 46.在文莱,哥打巴都港口于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成为了北婆罗洲的行政及商业中心。

结 语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文莱和中国的友好关系被证实开始于唐朝末期,这种友好关系在宋朝得到发展,在明朝不断提升。两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从文莱各处,如特鲁桑古邦、哥打巴都和文莱沉船出土的大量中国文物得到验证。

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从17世纪开始逐渐遭到破坏。因为当时文莱面临着不少内部问题,如西方的入侵,海盗的进攻以及内战。这些问题导致文莱国内局势不稳,并间接影响到文莱和其他国家,包括中国的贸易。石碑铭文记载,混乱导致文莱国内的困境,而外国船只被禁止进入文莱河口进行通商。从考古学角度来看,文莱全国各处考古遗址中鲜少发现17世纪的中国商品,这就是证明。在哥打巴都出土的明末清初的瓷器要远远少于明朝中期的。

17世纪末期,文莱的行政中心从哥打巴都迁往了距离文莱上游12英里的新行政中心。弗雷斯特指出,1780年文莱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仍在进行,但是规模十分有限。中国的商人到文莱收购当地的货品,如黑木、樟脑,藤,松香,肉桂,龟壳和燕窝。①Forrest, T., 1780, “A Voyage to New Guinea and the Moluccas, 1774-1776”, reprinted Brunei Museum Journal, vol. 4, no. 2, 1978, pp. 95-96.

公元18世纪,文莱的势力继续衰弱。至18世纪末,文莱的领土只覆盖沙捞越及一部分沙巴。到了19世纪,文莱的领土进一步缩小到今日的规模。中国和欧洲的商船不再停泊文莱,文莱只与坤甸、丁加奴、廖内林加和马六甲进行贸易。19世纪中期,新加坡港口的建立进一步加剧了文莱的衰弱。文莱港只与苏禄、婆罗洲西部、马来半岛东部进行贸易。那时中国的商船再也不曾到过文莱的港口。②Ken, W.L., “The Trade of Singapore 1819-69”,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 33, pt. 4, no. 192, 1960, p. 88.

但是,文中关系在20世纪有了良好的发展。两国关系在文莱1984年独立之后更进一步,两国于1991年建立外交关系。今天,我们感到十分荣幸,可以一同庆祝两国建交10周年,希望两国之间的友谊地久天长。我相信今天的研讨会是两国关系更上一层楼的新起点,尤其是在学术领域。更多的学术领域有待我们去开拓,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才可以清楚阐述两国之间长达1500年的交往。

在结束我的论文之前,我想谈两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考古项目,无论对文莱而言,还是对中国来说都是如此。第一个是中国皇帝在公元1408年赐予文莱政府的石碑,这个石碑据说是在中国刻制之后运送到了文莱,并立在文莱城的后山上。可以确定这块石碑位于哥打巴都,也就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的文莱故都。在这件事情上,我希望能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尖端设备进行联合研究。如果能找到这块石碑,将是世纪性的发现,毋庸置疑它将是文中友好历史关系的有力证明。我同时也想谈一下1408年驾崩于中国的文莱国王的墓。应该对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比如进行考古挖掘。科学性的研究是必须的,例如进行DNA测试以确定死者的基因以及他的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苏莹莹梁 燕译

猜你喜欢

文莱沉船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沉船的启示
恒逸(文莱)项目二期模块化建造可行性分析
欧文莱广告页
纯净的青花瓷
西方银行离开,中资帮助文莱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
海底沉船
文莱2015年入境游客同比增长8.6%
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