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阙下少数民族公民意识培育研究

2015-08-15汪倩倩

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族意识少数民族公民

汪倩倩

(淮阴工学院 思政部,江苏·淮安 223003)

一、中国梦视阙下少数民族公民意识培育的重要性

中国梦是每个民族之梦、每个公民之梦。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的发展历史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各民族的文明程度还存在着较大差异性,特别是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差异显著,这使得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呈现出复杂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把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努力促进各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深入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时代命题,把缩小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谐共生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丰富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时代内涵。

随着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深入,使民族问题亦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而公民意识犹显不足,国家和民族利益发生矛盾,甚至相互冲突。民族意识是研究民族问题的重要概念,是所有民族特征中最值得注意的本质特征。民族意识一词最初见于孙中山、梁启超的零散言论。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中首次使用。1922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对民族意识的概念作出了阐述,指出:“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1]1980年,费孝通在《关于民族识别》中强调民族意识突出了同一民族内的人深刻意识到自己心理上归属于该民族共同体。[2]1988年,金炳镐在《民族分界意识与民族认同意识》中指出,民族意识包含两类,分别是民族认同意识、民族分界意识,民族认同意识是指个体或者群体对其所属民族的认可与共识,而由此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依附感。民族分界意识是基于在民族认同基础之上而产生的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意识。金教授认为两种意识是相对应的客观存在,属于民族意识的一部分,将民族意识界定为:全面反映并认识该民族生存、交往与发展特点的社会意识,该意识包含民族特点、历史和传统等,属于民族属性意识;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间交往的条件、环境和状况等的认识,属于民族交往意识;而对本民族生存、发展条件等的认识,属于民族发展意识。[3]学者们对民族意识的概念进行了多角度的概括,从本质上来讲,民族意识作为特殊的群体意识,并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存在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并表现在日常行为之中,实际上是享有并保护本民族的交往、生存、发展地位、权利、待遇和利益。[3]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身存在的主观映像,既包含着公民对于公民身份的主观认同,又包含着公民内在精神的自觉反映和要求。公民意识是基于公民身份而产生,公民身份也称公民资格,是特定社会或者政治共同体中公民的特征和标志。它是一种身份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身份以及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从溯源上看,公民意识孕育于西方,是西方特殊历史背景下政治、经济与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对于我国而言,公民意识则是舶来之物,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的思想,剥夺了人的权利,抹杀了人的个性,压制了人的独立与自由,孕育了浓厚的臣民意识,民众不得过问政治,不能对政治决策提出质疑、反抗,民众缺少独立的人格和自觉意识。

从本质上而言,公民意识是公民对于自身角色及其价值的理性认同,它使现代人对公共生活、公共利益、公共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自觉地参与公共生活承担起公民的责任,使社会主义价值范式与伦理精神在公民个体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示。

从概念的分析看,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存在着差异性,公民意识高于民族意识。前者代表着国家意识,居于首位,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其意识的一致性主要显现于此,是中华各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后者反映了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居于从属地位,民族意识要服从于国家意识,也就是公民意识。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表明,民族意识是把双刃剑,积极的民族意识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推动力,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但是消极的民族意识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民族意识的排他性、封闭性发展趋向,可能会使各民族成员只关注自身所处民族的利益得失,而忽视了其他民族利益以及国家整体利益,甚至可能蜕变为极端的民族利己主义,造成民族关系恶化,破坏民族团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别有用心地利用民族问题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破坏我国的民族团结,其分裂和瓦解我国的图谋昭然若揭。因此,我们要通过从现实出发,积极引导民族意识的健康发展,在民族意识发展过程中引导与培养公民意识,通过构建包容性价值取向,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才能有利于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提升向心力与凝聚力,确保国家团结安定,早日实现中国梦。

二、中国梦视阙下少数民族公民意识培育的时代内涵

少数民族公民意识指向的是少数民族民众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权利义务、社会责任等的综合认知,自觉地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作为复杂的观念体系,公民意识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集中体现在公民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关系时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核心内容是人们的国家意识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等政治道德意识。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弘扬中国精神,树立与实现中国梦相适应的现代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一)国家意识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少数民族民众中树立牢固的国家意识,就是要使少数民族民众在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资格,认同和遵守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而由此产生的情感使其能够捍卫国家的利益,甚至可以为此献出生命。包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拥护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心,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捍卫民族尊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法治意识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法治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此相伴生,法治意识是少数民族民众对法律及其功能的态度、信念、认识和评价,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善治、良治的前提。树立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少数民族公民坚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前提,是指通过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来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事务。有法必依是指依据法律来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事务,这是法治得以实施的关键。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应为某种制度,好的秩序源自遵守法律的习惯。[4]少数民族民众只有从内心理解并认同法律,才会形成法治信仰,这是法治意识的核心。执法必严是对执法者的要求,是法治的重要保障。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要得到遵守和实施,否则,法律就会丧失权威,影响公信力。违法必究是法治的最后救济手段,是法律得以实施的保障。

(三)权利意识

权利意识是少数民族民众对其享有各项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我国宪法指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全面保障广大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并大力发展好平等、互助和团结的民族关系,严禁出现对某一民族的压迫与歧视。少数民族民众对权利的诉求反映了其公民意识的提升,权利意识首先表现为少数民族民众对自身享有权利的确认,了解权利的内容以及价值;其次表现为对自身权利的运用和维护路径的把握。能够正确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利,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时要认识到维护自身权利不能以损害或侵犯他人的权利为代价。再次,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有机体,享有权利同时意味着要履行相应义务,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四)参与意识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的参与主要包括:一是积极参与本民族各项事务的管理;二是积极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本民族事务管理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给予选出的少数民族群众代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就是要保证少数民族意愿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在参政中将本民族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国家利益的高度整合。

实现中国梦需要提高少数民族成员的参与意识,党和政府要健全完善相关参与制度,大力培育少数民族公民的有序参与意识畅通公民利益表达渠道,培养少数民族成员参政自觉性、参政素养、参政能力,正确引导、依法规范公民的参与行为,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到本民族和国家各项事务的管理中,参与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建设事业。

三、中国梦视阙下少数民族公民意识培育路径选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公民意识培育工作,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将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内化为少数民族公民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从而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由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生命力和感召力所决定的。大力培育并全面弘扬核心价值观,着力整合社会意识,是实现社会秩序与社会系统良性运转的有效措施,更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与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是我党对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每个公民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势。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就是引导少数民族人民由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强调,人们处于社会生产中,存在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关系,也就是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需要有与之匹配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之和形成社会经济结构,这样以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等社会意识形态,才存在与之对应的现实基础。[6]因此,政治和思想上的上层建筑的性质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公民意识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内容,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公民意识存在的经济土壤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同时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方式,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改变。目前,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市场经济水平不高。为此培育少数民族公民意识首先就是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健全和完善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量,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鼓励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发展,增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逐步培育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少数民族公民意识培育提供经济支持。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

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民主制度一旦在某个社会确立并有效运作,就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该社会中具有相应权利义务的主体,使其感受到民主制度与自身利益的关系,从而对民主制度的合法性做出回应,培育和催生出公民意识。没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公民身份就毫无意义,更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公民意识。美国学者罗尔斯认为制度为公开的规范体系,该体系决定了地位、职务和与之相匹配的权责利等。[7]在民族地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支持并鼓励广大群众依法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同时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事务的领导能力,妥善处理涉及到民族因素的问题,加强民族地区的基层民主建设,密切联系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推进民族工作的制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不断推进基层民主制度的完善,为公民意识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四)广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不是人类“自有之物”,它的产生和普及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确立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的理念。在少数民族民众中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就是积极构建学校主导、社会参与、舆论配合等机制。一是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参观见习、开设讲座、社团活动等各种有效途径,系统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公平正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二是加强社会教育,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教育中的作用,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社会活动,三是建立宣传舆论导向机制。积极利用报章杂志、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各类媒体,强化公民意识的普及宣传工作,抢占舆论制高点,赢得舆论宣传的主动权,切实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43).

[2]费孝通.关于民族识别[J].中国社会科学,1950,(1).

[3]金炳镐.论民族意识[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2).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353).

[5]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7]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9).

猜你喜欢

民族意识少数民族公民
论公民美育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意识”问题研究综述
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论老舍文学创作中民族意识的多重性表现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根植民族 与时俱进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