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2015-08-15吴光元
吴光元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东城小学)
体育是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大部分体育运动项目具有群众性、锻炼性、娱乐性、纪律性、竞赛性、知识性特征,因此,他不仅对学生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具有重要作用,还能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培养锻炼习惯都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养成遵守纪律、勇敢顽强、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有着积极的作用。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经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可见,体育与智育、德育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通过体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本身也是学校体育的任务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既要注意增强学生体质,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一、通过体育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国民身体素质的状况,而且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还能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因此,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以旧中国极弱、屈辱的体育发展史和新中国建立以来体育战绩取得的巨大成就,向学生展示我们伟大祖国怎样从“东亚病夫”发展为亚洲体育强国的东方巨人的辉煌历程,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具有特殊的作用。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理论课或专项技术课的教学中,结合我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不畏困难、艰苦拼搏,为国争光的生动事例,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二、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体育运动项目中有许多是集体活动,抗争激烈,不仅要求每个队员在竞赛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能和技术,而且要求全体队员的整体默契配合、同心协力完成技术动作或实现战术意图,取得胜利。这不仅对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及正确地处理这些关系,是十分有利的。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不足,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也是体育教学的独特之处。
三、通过体育教学进行纪律道德规范教育
体育课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课程,为了使体育课能够顺利、安全、有序地进行,体育课中必须有较严的纪律要求,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在竞赛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竞赛规则作为行为准则,在规则允许范围内竞争,发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不能只为了争得名次违反体育道德。青少年学生具有求动、求乐、求知识和自我表现欲望,加上这一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他们表现出一些与教学常规、教学要求不相协调的行为和错误的言行,这时教师要用竞赛规则、道德文明从思想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四、通过体育课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
体育是勇敢者的事业、奋斗者的事业,不畏困难拼搏进取、挑战极限是体育的精神所在。我在每年昭通市夏季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看到,有个别的学生在跑800 米或1500 米时,跑了一半或一半多一点时,就放弃了,但是在别人看他完全有体力跑完的。这样的同学就缺乏意志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而有一些同学在短距离的比赛中摔伤了,尤其是在跨栏项目中摔得鲜血直流,并且明知就算重新站起来跑完也是最后一名,可还是要坚持冲过终点线,这就是一种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对学生做某一件事要不怕艰难险阻,要有始有终并坚持到最后,有良好的帮助。
总之,体育课是将智慧、体质、意志和道德品质融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我们应该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不断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使同学们在学习体育技能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锻炼。珍惜我们这块德育阵地,持之以恒地将体育、德育和其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体育目的及任务,端正上体育课的态度,树立终身锻炼身体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讲文明、讲礼貌、胜不骄、败不馁,注重与同伴合作,关心同伴,互不指责。使学生通过体育,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勇敢、顽强、果断、坚韧不拔,有自信心、进取心、自知之明。德育教育工作是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织部分,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挖掘教育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