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2015-08-15董亚娟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18期
关键词:开放性设置创设

董亚娟

(安徽蚌埠三中)

一、问题教学的必要性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就知识而言,问题的不断提出与解决,推动了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就教学而言,问题教学是为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

探索未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乃人之天然本性,且年龄越小越为旺盛。科学恰当的问题教学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调动积极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第三,引起学生回忆、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培养其思维能力;第四,学生通过参与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过程,使其体悟到探究的乐趣,并获得成功后的肯定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乐趣与体验又会转化成推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力量;第五,最终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教学应给予充分重视。但是,不少教师对此重视不够,仍然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与学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以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就问题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和途径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方法,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问题教学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问题教学的载体。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1.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尊重教学目标和教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在教学中起到统领作用。教材是教学的依托,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展开,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应有目的性,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材为基础,切忌随意性。

2.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则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具有相当的影响,其结果是将师生置于不平等的地位,扼杀了学生的主体精神。问题教学实质为启发式教学,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教师主导下的自主思考与探索得出问题的结论。由此可见,问题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切不可只从自身出发,而应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情境创设的原点。如,问题设置应符合学生实际、应具有开放性,等等,下文将对此展开讨论,在此不予赘述。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问题教学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笔者以为,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以生活化为途径,避免从书本到书本,其原因主要有二:

1.数学的特点决定了问题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高度概括、抽象的学科,表现为一系列的符号和公式,相较于其他学科更为枯燥,理解和接受的难度也更大。但数学并非玄学,而是来自于生活的沃土,是对生活的升华和抽象。其实,世界本质上是数学世界。另一方面,也只有在生活化的过程中数学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的应用有着精彩的描述:“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的重要贡献。”数学的上述特点决定了问题情境创设生活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教学对象的特点决定了问题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高中生虽然在生理上趋于成人,但思维发展并未成熟。总体而言,高中生的思维处于从形象、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形象、具体思维仍占有一定的比重,感性认识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前文已述,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符号化的特点,学生理解、接受具有一定难度。将生活引入教学,用教学还原生活,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为或体现为活生生的现实,实现了化抽象为具体,符合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显然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三、问题设置应做到“四要”

(一)问题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和表现。教师在设置问题时既要从一般的生活实际出发,更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教育学的“最近原则”,问题离学生生活实际越近,学生感知和参与程度越高,教学效果也越好。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切忌脱离实际,不符合常理。否则对教学不仅起不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实用性

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是教学效果提升的生命所在。前文已述,高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但形象思维、感性认识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另一方面,问题还应具有实用性,能够满足学生现实的生活需要。只有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是有价值的,才可能产生持久而强烈的兴趣和动力。

(三)问题要难易适度、疏密得当

学习是从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动态的思维过程,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构成学习的驱动力。因此,问题应构成对学生现有知识基础的超越,过易的问题不具有意义。但问题也不宜过难,否则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其不愿意继续思考。问题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其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

问题设置不应过密,不要错误的认为问题越多越好,否则会造成学生思维疲劳,反而不利于教学。问题应主要设置在重难点上,可以设置一系列坡度递升的问题,但这与问题过密并非同一概念。

(四)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问题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接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问题应具有开放性。首先,是知识点的开放性。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应体现相关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研究方式的开放性。问题的探究过程应是多向度的,教师不要有意识地设置探究的路线,可以学生分组或集体探究,也可以师生共同探究。再次,参与的开放性。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并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猜你喜欢

开放性设置创设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寻求开放性道路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