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浅谈

2015-08-15◆黄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30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乐曲想象

◆黄 微

(吉林省四平市中央东路小学)

新《课标》反复强调:“要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快地感受与体验。”欣赏乐曲,学会乐曲要经过“聆听”——“谛听”——“赏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学生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的过程。

一、聆听模式——感知型倾听

“聆听”是最直接的感知方式,学生能最直观地得到艺术地享受和审美愉悦,能在感性中积淀理性,在瞬间潜藏艺术实践经验。这样为审美反射提供了条件,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如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没有用言语引导,而是利用自身特长,直接用琵琶弹奏《春江花月夜》的主题音乐。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最直观地走进“音乐”聆听后,学生们各抒己见:“琵琶地声音真好听,清脆悦耳。”“我好像看到天空中月亮弯弯像小船。”“我听到了江水在流动地声音。”还有的说:“听了让人进入仙境,心情舒畅。”“我好像爬到了山顶看落日”……多么美丽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聆听”后学生凭着直觉审美的结果。

二、谛听模式——辨别型倾听

上音乐课不是为了调节学习生活,也不是为了休闲,而是以音乐作品为载体,来学习音乐的知识、技能,来体验音乐的真谛。为此,我指导学生“谛听”——辨别型倾听:听清节拍变换、节奏快慢、器乐种类、和声的效果变换等,锤炼他们欣赏的基本功,对音乐作品的意象、情调有进一步的体验。柏拉图在《理想园》中谈到:“音乐上训练较他科训练更为重要,外观之美、音韵之美能深印儿童之心。”“谛听”能让他们“静”中思“动”,有利于主动积极参与审美活动。

如在器乐曲《单簧管波尔卡》的欣赏教学中,学生初步感知乐曲的音乐形象后,我为他们准备了一份表格,请他们再一次仔细倾听音乐,注意音乐中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比较体会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也使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更直观生动。

不过,成人“听”的注意力每隔7 分钟左右就会有所松弛,儿童就更容易如此。因此,在训练谛听能力时,我往往抓住5~7 分钟的最佳时间,调节学生听觉功能。如在40~60 分贝间改变音乐的音量,让学生能全神贯注地“谛听”。同时,单纯依靠听来接受音乐对儿童来说存在着各种局限。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各年段学生不同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运用绘画、舞蹈、文学、生活经验等异域联想予以辅助,使之形成一定的用听觉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强化“谛听”,提高“谛听”效果。

三、赏听模式——赏析型恭听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赏听”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关键阶段。因为,音乐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言。它能促使人们充满激情和幻想,把人的情绪引向高度激发状态,促进思维活动,引起创造灵感的再现。在“听”的过程中大脑皮层上留下许多痕迹。痕迹间的联系经大脑的思维活动又会不断地变化、补充。“赏听”实践中,我指导学生凝神静气、洗耳恭听,尤其强调“自动天君”(叶圣陶)。通过被激活的听觉反应,使大脑由已储备的听觉表象引出同域或异域的联想及想象,在享受音乐作品美感的同时,利用大脑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编递新信息的功能把“1234567”七个音符“制成”色彩绚丽、千资百态的“动漫”,变成逐步获得连续或短暂的片段或整体音响的生命结构体。让学生在其中享受到独创成功的快感,培养音乐创造的兴趣,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学习,享受音乐。

赏听是比较复杂的审美过程,对于儿童来说是较难的环节,我更注重“因段施教”。

1~2 年级:侧重于培养“赏听”兴趣。如随进行曲、舞曲的节奏、旋律自然地走步,即兴舞蹈。能分辨音乐作品的情绪的异同,自然地流露出相应的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摆出造型。

3~6 年级:侧重于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及艺术想象和创造力。如点评音乐作品的情绪、格调、思想倾向,及音乐内涵。能根据音乐作品进行即兴创作活动,如按乐曲编舞,表演唱等。

在施教过程中,我常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因为从声音艺术角度来说,人是可以凭听觉直接、鲜明、生动地感知音乐的魅力。由此在情感与思想上会产生共鸣,产生联想与想象,发挥各人的创造力。但在赏听教学过程中,我强调学生要立足与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创设一幅画面,而且是立体的,即随音乐节拍、旋律、声调、音域等想象江河山川、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的情景状态,而不是脱离作品的胡思乱赏、乱想。这样个人的思想、性格、情感、创造力虽有差异,但他们赏析审美的对象一致,所以各抒己见就会更全面透彻地领会音乐的音韵美、配器美、曲调美、旋律美、情感美、立意美。同时由于联想与想象范围因个人的志趣,爱好的差异而不同,所以再造或创造的音乐表现形式及艺术形象也就千姿百态,会出现“一千个哈姆莱特”。赏听后互相交流就会拓宽思维,激发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质,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用寓教于美的方式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在执教《小蜜蜂》时,我无任何提示(包括乐曲名),让学生聆听、谛听、赏听,逐步升级直到有的会哼哼,有的用手轻拍,有的跃跃欲试想表演……这时让学生交流感受。他们争先恐后:“曲子欢快!”“是小提琴演奏的吧?”“在春光明媚的季节”“在花园里,百花争艳呢!”“有个小男孩在玩陀螺,陀螺在旋转”“不,是蝴蝶在玩耍”“像蜜蜂在采蜜,有嗡嗡的声音。”“我看到了演奏家的赞美的笑脸”“我看到提琴手飞舞的手指”……有不少学生边谈边手舞足蹈起来。这时我明确指出:“这是小提琴独奏曲《小蜜蜂》,不过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答案描绘了乐曲所表现的美丽景象,理解了演奏家欢乐的情感及精湛的演奏技巧,我相信小朋友还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乐曲的内涵吧。”接着让同学自由组合展示“三听”以后的成果:有些同学随着乐曲声起笑咪咪地蹲下做出花的状态,有些同学随着节奏做出有韵律的动作——象蜜蜂在“花”间飞舞——暂停——又飞舞的采蜜律动表演,有些象花园里的游客边哼曲子边拍手。还有3 个小朋友摆出拉小提琴的架势,跟着乐曲,右手不断地“拉琴“呢!俨然是小提琴演奏家……教室成了学生边听边演的训练场,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而我成了他们忠实的朋友和观众。他们在聆听、谛听、赏听《小蜜蜂》的同时又在创作、重塑自己,一个个都把自己塑造成充满真善美的形象。试想如果缺少“赏听”的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不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他们能这样自然而饶有兴趣地点评乐曲,表演音乐,创造表演吗?不能!所以“赏听”是“聆听”“谛听”后的更高阶段,最能激活学生内在潜质,“赏听”是最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最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再创造能力的方式,也是最能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创造力的方式。因此,深受学生欢迎。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乐曲想象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快乐的想象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父与子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