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勤劳意识培养探究
2015-08-15王怀欣
◆王怀欣
(山东省莘县妹冢镇中心初级中学)
十年前的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犹如石破天惊,在社会、学校与家庭中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读罢,我深有感触,为孩子们的前途堪忧。
一、纵观家庭对孩子参与劳动现状的差异
十年后的今天,我国已处于第二代“独生子女”的高峰期,在“4+1”“6+1”家庭模式下,包办代替的现象有增无减,使得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与家务劳动“擦肩而过”。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目的在于劳动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义务感,发展健全的个性。应重视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把劳动当成游戏,让劳动变成快乐的体验!
记得小时候,我们挖胶泥摔瓦屋,下河裸泳捉小鱼,菱角壳挖洞当哨子吹,凿茅根嚼在嘴里甜丝丝的当零食,上树采榆钱、槐花叫大人蒸美味的窝窝吃,和小伙伴一起捅马蜂窝,田野里捕蚂蚱烧着吃,帮大人洗衣做饭、牵牛耕地、铡草喂牛、收麦运粮……那时候也没有学前班,八岁才上一年级,放学后拿个窝窝头放点油盐边吃边扛着筐到地里割草,把草晒干垛起来冬天喂羊。大年三十大人给兜里放上一毛钱的“巨款”当压岁钱。那时的农村孩子就这样无忧无虑地度过童年。
再看今天的孩子们:在家庭中可谓是“小皇帝”“小公主”,好吃的东西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的生日不得马虎,得买大蛋糕,送大礼物……这样的孩子习惯于高人一等,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父母还年轻不差钱,孩子的零花钱,轻易满足,必然导致不珍惜物品、讲吃讲穿、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多数家长忙于挣钱对孩子的教育要么不懂要么顾不上,孩子一到双休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毫无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白天游荡,看电视玩电脑手机,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前两天家访我曾问一些学生家长,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他们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今天三四岁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五六岁的孩子甚至初中生高中生乃至大学生不会做家务见怪不怪啦,这样包办下去,孩子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本来应该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多数孩子却胆小爱哭,家长们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吐出来怕飞了,溺爱的最终结果是这样的孩子变得胆小无能,重度依赖!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是是非观念的严重缺失。
二、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缺失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父母越勤快,子女越懒散;父母不太动手的家庭,子女却往往比较能干。我觉得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要学会适当“偷懒”,给孩子自己探索、克服困难、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
记得我女儿一岁多的时候,有一次走路摔倒了,看到我在旁边,就伸着稚嫩的小手要我扶他起来。我却装作不知,大踏步向前走去。妻子不解,面带愠色,想赶过去抱她。我示意妻子离她远点。女子朝四周瞅了瞅,在无援助的情况下,两手支地,撅起小屁股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我笑了,妻子也笑了;女儿第一次吃糖,我让她自己想办法撕糖纸。她先是横拉竖撕,未能如愿,最后干脆连糖带纸一起咬断,取出了糖块;对于玩过的玩具,我也引导着让她自己收拾。有次,女儿发高烧,玩了玩具以后不肯收拾,我坚持要她自己做,否则以后再也不许玩了。结果女儿一边大哭,一边收拾好了玩具……
教育孩子应从细微之处着手:比如把垃圾扔进垃圾桶,帮大人把衣服挂上衣架,起床后整理床铺,饭后擦擦饭桌把盘碗端进厨房,洗碗盘,洗自己的衣服,独立收拾房间,孩子在体验中慢慢长大,体验越多,感受越深。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就是真正地成长!
三、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我们身边的“啃老族”还少吗!做父母的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手,使其终身受益。
此时,我联想起美国费城纳尔逊中学门口有两尊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雕塑所要表达的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鹏程万里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饿死的鹰和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原来,那只苍鹰,为了加速实现飞遍五大洲七大洋的伟大梦想,练就了各种高超优雅的飞行本领,结果忘了学习觅食,只飞了四天就活活饿死了。那匹奔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给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换到农夫家,而后又嫌农夫喂的饲料少,又要求与其它马对调,最后到了皮匠家,不必干活,饲料又多,好不惬意。然而没过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剥下来做了皮革!
一个缺乏起码的独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华,日后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个健全的人,都是一个生命有缺憾的人。有句话说得好:惯子如杀子,再富也要穷孩子。让孩子不断学会独立前行,学会感恩惜福。毕竟人生路漫漫,孩子要自己走……
[1][德]尼采 著.贺骥 译.权力意志[M].漓江出版社,2000.
[2]杨剑龙.旷野的呼声[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许广平.欣慰的纪念[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张敏,祁金刚,菊花.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的科学思维[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02).
[5]翟天山.教育:为儿童建构“可能生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02).
[6]尹联.提问意识和创新精神[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04).
[7]曹浩隽.“救救孩子”的真诚呐喊——鲁迅笔下儿童形象与“立人”思想之联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1).
[8]张向东.“救救孩子”还是“救救父亲”?——从鲁迅小说中“孩子”命运看其对启蒙和自我启蒙的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9]陈争妍.隐藏在温情背后——《社戏》与“救救孩子”[J].宜宾学院学报,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