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5-08-15范东萍
◆范东萍
(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中心小学)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对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浓厚兴趣的源泉。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充分运用好教材,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生活化数学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下面就针对创设情境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一点看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爱数学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时常是百听不厌。教师要善于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把生动有趣的素材编成简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例如,我在组织教学平均分的时候。首先出示课件《森林聚会》。教师讲述:“今天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小动物们正在举行一次丰盛的宴会,宴会为小动物们都准备了哪些好吃的呀?生:20 个桃子,12 个胡萝卜,10 个竹笋,15 个松果。有这么多好吃的,小动物们都着急了,大家看看谁来了?课件出示两只熊猫,快看熊猫弟弟正目不转睛的盯着竹笋,你们知道它在想什么吗?出示问题:怎么把10 个竹笋分给两只熊猫?让我们帮助熊猫弟弟分一分竹笋好不好?“好!”说着拿出小棒代替竹笋用各自喜欢的方法分了起来,急不可待的要发表自己的见解,那种思维的乐趣就别提了。刚才我们帮熊猫弟弟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在着急呢!它们也要求把食物平均分着吃。有多少个桃子?要分给几只猴子?你能用小棒分一分,来帮帮它们吗?引出平均分的最优分法。猴子和熊猫的食物都分完了,还有谁的没有分?对,是兔子和松鼠的。(课件出示:兔子说:我们每人分4 个萝卜,松鼠说:我们每人分5 个松果。)宴会上准备的萝卜和松果,来几只兔子和松鼠正合适呢?同桌两个人先商量一下,看想帮那种小动物,再用学具摆一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贯穿起来变得生动有趣,成功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探数学
科学实验表明,调动多种感官获得知识,如果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两周以后留在头脑中的知识只剩百分之五,靠阅读式来学习,留在头脑中知识占百分之二十,多种感官接受知识占百分之三十,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得知识达到百分之五十,学生主动探究获得知识达到百分之七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自由和谐地发展。例如我在教学青岛教版《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首先和学生一起交流参加户外活动的感受,然后出示主题图,图上这些同学出去户外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愿意帮助他们解决吗?“愿意!”9 个面包怎样分呢?学生上课做分面包的游戏:第一次,让学生把9 个面包都分给参加户外的人,每人分几个自己决定,要求每个人分的同样多,看可以分给几个人?第一次,学生顺利第完成了。第二次,每人分2 个、4 个、5 个和6 个几种不同的分法。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当出现剩余苹果时,不知如何处理,看到时机成熟我找一名学生演示:9 个面包,每人分2 个,还剩下一个,这时组织学生讨论“在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剩下1 个,这1 个为什么不继续分了?”“每个人分2 个,剩下的1 个不够分给一个人了。”在学生们发现了“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下,我指出:“9个面包平均分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后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分剩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此时,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既轻松又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
三、创设角色情境,让学生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素材,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青岛版第三册《位置与方向》时,我创设的问题情境是“植物园优秀导游”,请学生们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比一比谁的讲解最准确,许多孩子跃跃欲试,有问有答,不仅说得很详细,还给推荐了不同的游玩路线,供游客选择,可见孩子们是非常乐意展现自我的,提高了数学的应用能力。
总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多方面的情境,真正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自然就得到提升,而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效性就能实现了。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郑强.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