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时事热点,激活写作思维(二)

2015-08-15马恩来

中学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高考制度二中衡水

马恩来

[作者通联:深圳市梅林中学]

衡水二中“铁栏”及“衡水模式”

【新闻背景】

4月22新华社报道,近日一网友微博发布照片显示,河北省衡水二中的6层教学楼每层都安装了密封的铁栅栏。一时间,舆论哗然。有网友吐槽称,“学校和监狱没有什么两样”。学校则表示由于近期该校发生了两起高三学生跳楼事件,这是防止学生出现意外。

此前,曾有一段“衡水二中2015高考百日誓师”视频走红网络,考生在临近高考100天时集中在操场宣誓:“一五高考,谁与争锋。英雄少年,唯我二中”“决战百天,我必成功!”

近年,衡水二中以及衡水中学为代表的几所学校,以其封闭式管理创造高考神话的“衡水模式”,饱受争议。作为“超级中学”的标杆,一直被社会主流舆论和教育专家口诛笔伐,被认为是“反教育”的“高考训练营”,是泯灭人性的“考试机器加工厂”。可与此同时,河北的学生和家长用脚投票,想方设法要挤进衡水中学的大门,考上衡中是河北很多初中生的奋斗目标,全国各地来衡中参观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

【媒体声音】

一、衡水二中安装铁栏之辩

质疑

近年来,接连不断的学生跳楼事件让很多学校领导“心惊胆颤”,衡水二中如此之举也算“机智”。给教学楼装上密密麻麻的栏杆,似乎可以“简单粗暴”地解决学生在校园内跳楼的安全隐患,学校里确实“安全”了,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就此消除了吗?不知校方是否有认真探寻过学生“纵身一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衡水二中的铁栏,反映出了当下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心态。升学率是有形硬指标,关乎学校的“荣辱兴衰”,关系个人的“前途命运”,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并不会出现在上级部门的考核指标中,只要学生不在学校出事就行。如果我们的教育事业只剩下了功利心,那便是将育人之地彻底变为考试机器生产基地。

——《衡水二中装铁栏 学生就真的安全了吗?》(新华网)

在教学楼安装围栏,这种“变态”的教学管理模式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为了让学生安心参加高考,学校也是蛮拼的。有学生跳楼,学校就安装护栏;如果有学生喝药自尽,学校又会想出什么“怪招”?虽说学校也是为学生安全考虑,其出发点是好的,但笔者认为此乃治标不治本的下下策。“学校监狱”比真正的监狱更可怕,它不仅仅禁锢了肉体,连精神也被磨灭。试问在这样的学校接受教育,出了成绩又怎样?

为何衡水二中频频出现学生跳楼事件?单从表面来看,不难发现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承受能力差成为跳楼的“导火索”。但究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还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一方面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包袱”,另一方面,学校过分追求高升学率带来的政绩,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要严格规定,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如果学生心理出现了问题,将来即便考上好大学,毕业后是否能够正常走向社会?“高考加工厂”诞生的会不会是一批又一批的“学奴”?其实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树立健全的心理更重要。

——白墨《衡水二中安装铁栏 请放学生一条“生路”》(大河网)

理解

学校一项安全防范措施,引起网络上的轩然大波,该校铁栏的位置和密集程度确实与一般印象中的学校有差别,但舆论的爆发更多缘于这所学校的“名声”。如果说衡水二中的教育模式存在激进成分,那么我们针对铁栏的过度解读,又何尝不是一种偏激和偏见。

即便不是在衡水二中这样的“高压学校”,学生高考前的压力也非常巨大,因此承受不住跳楼自杀的事件也并非没有发生过。衡水二中深知该校学生的学习强度和精神压力远超一般学校,因此安装铁栏防止意外事件发生,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措施就算不被赞扬,也不应当被过分解读,视作其“工厂式高压教育”的罪证吧?

——《衡水二中装铁栏过度解读:安全防范“妖魔化”》(大河网)

二、“衡水模式”之辩

(一)认同

1.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理念依然是家长心里的主旋律

无论是正在衡水二中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还是那些早已飞奔在全国各地的衡水二中毕业生,对于学校目前的管理方式和安装护栏,都表现出了理解和宽容的态度,相反并没有外面舆论表现的那么不平静。这种现象的出现,倒真有点儿“皇帝不急急太监”的味道,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毕竟很多家长排队送孩子进衡水二中,看中的就是它的高升学率。

在以成绩论英雄的高考制度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之前,“能吃苦苦三年,不能吃苦苦一辈子”的教育理念依然会是家长心里的主旋律,虽然你我,可以口若悬河地以高阵地的方式去讨论毫不涉已的话题,可以仁义道德地批判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但当我们自己涉身其中时,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超脱?

——京翰教育时评《从衡水二中看中国的教育模式》

2.“激情教育”让人争先恐后

该校的成功之道“正是善于把师生基因中那种老白干的烈性都激发了出来”,从“激情班会”到“激情课堂”,从“每日激情领誓”到“激情跑操”,师生是一团火在燃烧!他们已经习惯用一种空洞的豪言壮语表达决心。 很多外地学校的领导会被衡中的激情所震撼,也期待自己的校园能创造“置身其中想不激情飞扬都很难做到”的氛围。

3.精细化管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控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中学生自觉程度不高,自控能力不强,时间观念不明确,这是普遍的现象。学校教育要管理时间,并在管理中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控能力。学会自由支配时间,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利用时间,这一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4.幸福与否是一种感觉,学生最有发言权

到过衡水中学的人无不感叹这所学校学生精神之饱满、神情之乐观。衡水中学的学生有理想,有奋斗目标,有个性创造展示的天地,有精神渲泄的渠道,有睡眠、运动、营养的基本保证,有吃苦耐劳、受挫折的心理预期,有家庭社会所给予的鼓励期盼,有竞争胜出的积极愿望。

幸福与否是一种感觉,学生最有发言权。专家自己也认为“一些来自‘超级中学’的学生,他们对学校的感恩真诚而朴实,认为这样严酷的应试训练固然又苦又累,但增加了农村学生的升学机会,有何不好?”这十数年,伴随衡水中学腾飞,数以万计的学生考进大学、进入社会,毕业生中没有埋怨、更无攻击学校的,这本身便是奇迹。

——叶水涛《不要再妖魔化衡水中学》

(二)批判

1.“激情教育”更像“洗脑”

每当在视频中看到这所学校的学生拿着书本,排着队,在“胸贴背式”的跑操中,扯着嗓子齐刷刷喊着各种励志口号,一停下脚步就低头看书,我便会想起某个早上经过一家酒店时看到的情景:一群身穿制服的年轻女子,在领班的带领下,快速拍手踢腿,快速重复叫喊:“乘风破浪勇向前”“我最强,我最棒”“我行,我行,我一定行”。一所高大上的名校,一家不起眼的酒店,它们都在用简单的、粗鲁的、机械的、重复刺激的方式,营造一种群情激昂的氛围,把各自的追求——考名校与挣钱——植入那些年轻而单纯的头脑中。

学生当然需要鼓劲与励志,但正常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顺其自然的过程。衡中人眼里的那种“激情教育”,在我看来,更像是“洗脑”。它的目的是让一个未成年人在高中三年“万念归一”,只拼高考。看看他们贴在墙上的、在各种激情活动中喊出口的,有些什么样的标语和口号:“今日疯狂,明日辉煌”“血狼精神,与我同在”“为梦想浴血奋战”“万念归一,用虔诚追求梦想”“我为成功而生,不为失败而活”……

在这种集体亢奋中,学生们很容易血脉贲张,失去理性思考能力,为明日似乎触手可得的辉煌而激动。事实上,校方灌输的一些观念是有害的,在某种程度上,它就像一个传销者,用一个不切实际却能激动人心的目标(如明日辉煌)来激发学生们的斗志,并把高考描述成一场你死我活、需要浴血奋战的战争,从而让青春笼罩了一层残酷的血色。

俞敏洪在演讲中多次引用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心灵与个体的自由,而不是给学生洗脑并统领学生。”而成就衡水中学高考辉煌的秘诀之一恰恰在于剥夺学生的自由。该校“言必行,行必果的执行文化”,是一种压制,貌似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其实只会带来服从。

2.传递的是有害的“成功学”

衡水中学号称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但实际上,它要为学生建设一个“无菌”的环境,他们只需要“听话”,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诚如一位毕业生所言:“在这里是以分钟计时的,你的老师会把你的每一分钟规划好,让你时刻被无处不在的卷子、课本、笔记本、积累本包围着,真正让你感到何谓‘涅槃重生’”。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照”下的“磨砺”,恐怕很难帮助学生获得独立应对多变的未来的能力。

衡水中学用胡萝卜(“激情教育”)加大棒(违纪必罚)的方式,迫使绝大多数学生进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万念归一”为高考“浴血奋战”,过度折磨学生的左脑,忽视了对右脑的开发,对培养完整的人,是有害的。衡水中学认为“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这没错!但我怀疑的是,一所不尊重和顺应人性的学校,能否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

可以说,这所名校向它的学生和教育界传递的是一种有害的“成功学”:为了达到目的(高考大捷),可以不择手段,可以牺牲其他。盲目学习衡水中学,尤其是学习它那些有违人性的管控学生的手段,只会让中学教育变得更加糟糕。

——《衡水中学模式探讨:被批传递有害成功学》(《中国青年报》)

三、高考制度之辩

1.挞伐批判

对于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病,可以说的方面很多,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压制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把中国的学生从小引入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路径。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大师?”可以解答的方面甚多,孩子们从小习惯死记硬背而少主动性创造性思维,是不能回避的基本原因。其二,扭曲了孩子们纯真的心灵,把中国的学生过早投入社会的竞争场。其三,违背科学精神的学业竞争,导致社会弊病。高考指挥棒下的激烈的学业竞争,已经导致不少社会问题。我不赞同媒体夸大有些事情,比如,学生心理失常甚至自杀,即使没有高考压力,也不会从社会上绝对消失。只能说,高考的巨大压力,有可能增加那些令人心疼的现象。

——孙颙《现行高考制度批判》(《联合时报》)

为了维持社会的公正,中国人维系了当年的科举,也就是目前的高考制度,但这个制度的一个特点是,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有关答案的体系。这意味着,在中国学习与研究,一切都必须是有答案的。如果不按照答案去考试的话,你不会有成绩。我们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知识是有答案的呢?学问与学术进入到了高端之后,很多问题是多解,甚至是无解的。以自然科学为例,高端的知识,50%是没有答案的,人文科学领域里,有答案的知识恐怕不会超过70%,至于说到社会科学,那就更加缥缈虚无了,几乎没有一个问题是有答案的,能有一个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案已属不错了。

高考制度的一个最大的害处在于,将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给固化了,考试中,所有的问题都只能有一个答案。在这方面,我们国外教育者深有体会,凡是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凡是那些具有答案的考试,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比得上你们中国的。比如那些奥林匹克式的知识竞赛,你们中国年轻人可以包揽所有的奖章。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进入到一种更高端更自由的学术环境时,你们中国考试制度所产生的后遗症立刻显现了。你们的学者通常不会研究,因为这些人的思想定式仍然停留在寻找答案的阶段。

——《国外大学校长谈中国高考制度的利弊》(凤凰网)

2.辩证认识

考试制度是当今社会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人们之所以选择考试制度,并不是这种制度完美无缺,而是没有比它更好的、更为客观公正的制度。中国历史上曾经试行过人才举荐制度,但是失败了。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高第良将怯如鸡,寒素清白浊如泥。”

对于高考,你可以批评它,但必须承认,你现在还找不到更好的制度来取代它。如果接受了考试制度,又对这种制度产生的结果表示不满,横加指责,似乎考得好便是应试的有效,属于应试教育;考得不好应该得到赞扬,因为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嫌疑。通过偷换概念和转移论题以贬低高考制度,通过臆想中的推断来妖魔化高考成绩优秀的学校,这是不严肃的,也是不公正的。

高考制度是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手段,不能无限地放大它的功能和效应。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与期望,关系年轻一代的生命成长与精神发育。教育问题自然会受到全社会的特别关注。然而,社会的问题绝不全然是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都能解决的。教育的问题也并非因为高考制度的问题,不是考试制度所能解决的。如果将所有的不满归咎于教育,归咎于考试制度,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考试,这种超负荷、超功能的期望都不是理性的思维,不合情理也无济于事。

用一种新的测评体系取代高考制度,从而解放考生,这当然令人神往。但在没有实现之前,不要先行吹嘘,并以此假想作为衡量学校优劣的标准。特定社会的各种制度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高考制度及围绕高考制度产生的各种议论也是如此。

高中教育的改革,其一是职教与普教的分离,加强职业教育;其二是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而不是盯住高考。高考制度是有用的,但作用是有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很重要,但很难在试卷上呈现。想到什么重要就考什么,就要去折腾考试,让他扩容,结果是考试制度不堪重负。高考说到底主要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接受能力,看他是否能适应未来的大学教育。高考并不能检测该生能否成为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高考成绩出色,日后发展不良,并不能证明高考无效。某人生病但长寿,某人平素健康但猝死,于是得出结论,生病可以长寿,生病也不必吃药,这是偷换概念、以偏概全。

——叶水涛《不要再妖魔化衡水中学》(《中国青年报》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多维思考】

1.你对衡水二中安装铁栅护栏如何看待?请从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2.何为“衡水模式”?请说说“衡水模式”为何会遭到社会主流舆论和教育专家的批判,却又受到许多学校效法和广大学生和家长追捧?

3.你对“衡水模式“中的“激情教育”和精细化管理是如何看待?

4.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培养个性发展,人格独立的现代化人才?

5.中国高考体制有何利弊?你是否赞同取消高考制度?

【适切话题】

1.消除偏激与偏见 2.存在即合理 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4.功利主义(成功学)的危害5.铁栅里培育不出自由的灵魂 6.呼唤理想教育 7.中国高考制度之我见 8.做一个完整的人 9.“钱学森之问”,中国现行教育之痛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二中衡水
衡水鸿昊企业有限责任公司
适宜衡水的梨品种筛选试验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衡水专场(二)
探析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考制度改革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