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器官系统的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与创新

2015-08-15冯宪敏鞠晓红时文艳孙艳美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20期
关键词:病原体病原生物学

◆冯宪敏 鞠晓红 时文艳 李 瑶 孙艳美

(吉林医药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1952 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首先提出,按照器官系统及形态与功能将课程进行重新组合。这种“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加强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联系更为紧密。随着医学教育观念和模式的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被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所取代。我校自2013 年在临床专业中以自愿和选拔的方式挑选30 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成立临床教学实验班。在病原生物学教学方面,将传统的两大基础学科即,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整合为病原生物学。目前如何同其他学科相辅相成,把两门课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本门课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整合后,我们从师资队伍,教学纲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改革,现探讨如下。

一、师资队伍建设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作为主讲教师,几乎没有交叉。在课程整合后,无论作为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主讲教师,还是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共同面临一个问题,即专业知识的相对缺乏。通过集体备课,自学讨论,听取有经验教师的理论课及实验课,共同参与实验课的准备、科研活动和再培训,使所有教师基本掌握了病原生物学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胜任本门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在新任教师的遴选上,注重教师的临床背景和科研背景,使教学工作融会贯通。

二、教学纲要的编写

由于目前尚无一套可以用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教材,而病原生物学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上只是简单的对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进行叠加,就失去了本门课整合的意义。针对如上问题,我们根据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大纲,重写编写病原生物学教学纲要。在延续传统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更加强调本门课的临床观念,同时注重体现病原生物学的新观点和热点问题。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

作为病原生物的两大主体,医学微生物和人体寄生虫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所引起的疾病均为感染性或感染相关性疾病,尤其在感染的途径、感染的组织器官和疾病转归等方面,存在诸多整合的切入点,可以更有效的强调本门课的临床观念。

根据教学纲要,在理论教学部分,所有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完成,即病原生物学概述和临床病原生物学。在概述部分主要讲述病原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和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生理、遗传、免疫及诊断与防治的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主体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临床病原生物学部分,以组织和器官为线索,从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入手,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包括:

(1)呼吸系统病原体:分枝杆菌属、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肺吸虫、粉螨等。

(2)消化系统病原体: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弧菌属、螺杆菌属和弯曲菌属、肠道病毒属、肠道线虫(如蛔虫和钩虫)、绦虫(如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吸虫(姜片吸虫等)和原虫(如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等。

(3)肝胆管病原体:肝炎病毒、华支睾吸虫、血吸虫和细粒棘球绦虫等。

(4)脉管系统病原体:丝虫、疟原虫和利什曼原虫等。

(5)神经系统病原体: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脊髓灰质炎病毒、狂犬病病毒、脑膜炎奈瑟菌、管圆线虫等。

(6)生殖系统病原体:人乳头瘤病毒、淋病奈瑟菌、梅毒螺旋体、阴道毛滴虫和阴虱等。

(7)其他病原体:经皮肤感染病原体、虫媒传播病原体、人兽共患病原体、机会致病病原体、可致畸病原体等。

此外,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在实验教学部分开展基础形态学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加强学科的横向联系。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由于课程改革和学时压缩等原因,教材中的一些篇幅在课堂上,无法开展讨论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PBL 教学外,我们引入了微课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拓展。结合学科的发展和当前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将课堂上未涉及的部分内容,制成微课视频,提供学生自学。微课的引入,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较传统的题目式作业的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五、面临的困难

在上述探索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课程整合推行需要宏观调控。在现有的制度下,课程的整合涉及到机构的调整,权利的再分配,甚至触及到教师的个人利益。因此,要完善课程重组,避免新矛盾和冲突的出现,主管部门必须在制度上给与调控。其次,教师素质需要提高。教师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的主体。在新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应该准确掌握器官系统的概念,树立正确的器官系统整合教学理念。这就给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临床背景,又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必须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六、结语

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整合,一方面,要求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知识面不断扩展;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突出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新发现、新进展,同时注重临床观念,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此外,结合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也要不断更新。

[1]陈季强,夏强,富丽琴.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 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0(11):73-75.

[2]席焕久,秦书俭,李红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医学基础课程模式改革研究[J].医学教育,2003,23(05):1-5.

[3]李波清,周秀芝,李娜.以临床医学观念为基础的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04).

[4]汪晓东.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1):35-37.

猜你喜欢

病原体病原生物学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具时滞扩散效应的病原体-免疫模型的稳定性及分支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野生脊椎动物与病原体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