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学生一起读鲁迅”专题教学设计

2015-08-15

中学语文 2015年13期
关键词:开题鲁迅文本

高 帆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新安中学高中部]

一、为什么要读鲁迅?鲁迅之于当代中学生的意义何在?

1.鲁迅和中学生之间存在着彼此接近的通道。

2.让中学生从鲁迅作品中领悟如何面对社会发出建设性和批判性的意见,尽到公民的责任。

3.鲁迅是文学语言的大师,学习鲁迅的作品就是学习大师的语言。

二、将鲁迅的生命课题慢慢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话题

专题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做教师的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强加在学生身上。尽管我认为鲁迅作品有以上的意义与价值,可学生未必认可。学生们未必读得懂鲁迅,即使读得懂,也未必喜欢鲁迅的风格。更何况,鲁迅自己也说过,“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要上三十岁,才很容易看懂。”所以,能让学生一下子全部喜欢上鲁迅也是不现实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播下一颗种子,或许随着学生阅历的增长,会认识到鲁迅价值的所在。这颗种子播下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学生相信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

相信鲁迅,感受鲁迅其人其文的魅力就是要“把他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寻找生命的共同点,并思考他和我的关系”,也就是说让鲁迅走下神坛,不再对其感到敬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文字材料,这组材料主要包括: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郁达夫的《怀鲁迅》《鲁迅的后人们》《鲁迅年谱》《鲁迅书信辑录》等,透过这类文章,让学生接触到一个他不认识的陌生的鲁迅:那个发出“朗朗”笑声的鲁迅;那个笑起来咳嗽的鲁迅;那个高谈阔论女孩子衣服的鲁迅;那个半夜里喝点酒,跑到空地里躺下的鲁迅……与此同时,利用几个下午,我们共同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八集电视连续剧《鲁迅》,八集电视连续剧从鲁迅的故乡开始述说,讲述了先生坎坷孤独的一生,那些“铁屋的呐喊”或许大家已经熟悉,但是“我可以爱”的生活细节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陌生的。在诗一般的语言的缓缓讲述里,学生们渐渐拉近了同鲁迅的关系。趁此机会,我给学生推荐鲁迅的一系列以“父亲与儿子”“儿时故乡”为主题的文章,比如《阿长与山海经》《社戏》《我的第一个师傅》《风筝》等文,将鲁迅的生命课题慢慢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话题。这些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和家人的关系,对人事关系朦胧的思考都正在困扰着他们。渐渐地,鲁迅走近了,从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在水一方”成为了身边的一位亲切的朋友。(学生文章略)

三、细读作品,研究鲁迅

1.细读作品

(1)课段的安排

第一课段推荐两组文章:第一组:以“人与动物”为主题,代表作品有《兔和猫》《鸭的喜剧》《战士和苍蝇》等;第二组以“人与自然”为主题,代表作品有《雪》《死火》《奔月》等。这样的安排是参照了钱理群先生在《中学生语文读本》中的大概编排顺序,其目的在于通过前一阶段“鲁迅与故乡”“鲁迅与父亲”两组文章和此阶段“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两组文章在学生心底打下一个亮色的底子,“既能在鲁迅世界和青少年世界中找到契合点,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让学生产生“对爱与美的追求,对人与自然生命的关爱与敬畏”。须知,鲁迅生命的亮色,是其与外在抗争的生命底气。

第二课段推荐比较严肃和沉重的文章,即《呐喊》《彷徨》中的名篇为主,如《阿Q正传》《在酒楼上》《孔乙己》《故乡》……也多是教材中所选,但是重读文本、细读文本绝对和以前的感受不一样。

文本细读过程把网络虚拟课堂和教室实体课堂结合起来。一方面,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教室里细读文本,思考记笔记;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网络工具,每周有两节的网络交流课,在这两节课中,学生去浏览一些和鲁迅有关的网站,搜集相关文本信息,参看一些研究性文章,在网上进行交流评论。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与评论,我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属于我们班的博客:“青藤新浪博客”。在博客中,我精选了一些有含金量的文章,对需要学生细读的文字上进行了特殊处理,如《从叙事心理看〈祝福〉的批判指向》(孙文辉)、《无人悲哀的死亡——读〈孔乙己〉》(孙绍振)、《解读鲁迅》(孔庆东)、《重读〈伤逝〉》(黄书泉)、《〈孔乙己〉:叙述者的选择》(钱理群)……细读文本的过程还需要一些教学小技巧的设置,如孙绍振的这篇《无人悲哀的死亡》是我重点推荐学生阅读的,在文本的后面我设置了一个表格,在表格中要求对作者所评到的鲁迅笔下所描绘的三个场景进行信息提取,从而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思考甄别能力。

(2)课时的分配。

一周6节课:3节课精读文本;2节课读网络文章;1节课交流探讨。每周交流课——由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有许多问题可能是老师也无法解决的,那就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文本。实际上,精读文本是一切的基础,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看到,许多同学都选择把对鲁迅的某一篇文章细读作为自己的收获总结,比如张洁同学解读《风波》;肖超华同学解读《药》;李婉婷同学解读《在酒楼上》等。

2.研究鲁迅

研究和细读是同步的,并不是作品读完了,再来研究。而是一旦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兴趣点、疑问点,就沿着“这个点”纵深钻下去。为了给学生研究提供方便,这一课段,我们大部分课堂采取了网络课堂的上课方式,给学生大量的观点有冲突的研究材料。如“青藤新浪博客”中推荐的文章有对鲁迅极力推崇的李泽厚先生的《鲁迅才是真正的深刻与伟大》;也有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的余杰的《鲁迅是个叛徒》,范泓的《看苏雪林怎么论鲁迅》;同时,也有一些不知名的作者的文章,如《我不喜欢鲁迅》。这些不同类型的文章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与辨别力。(学生文章略)

四、言说鲁迅

基于上述几个环节,学生再来言说鲁迅就水到渠成了。但是完成一篇总结性的文章至少要经历以下几个课段:

1.思考方向,积累素材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可能会触摸到一些兴趣点、疑问点,那么这些点就可以成为思考的一个方向。如赖文海同学在专题开始不久,就感觉现在读的鲁迅和以往接受的鲁迅不同,便想到一个话题:如何读鲁迅。在这个话题后面,他写了两点感想:(1)所谓授,必须受,若单方情愿,则是一种强加,鲁迅被戴高帽是强制性的。(2)紧迫的时局,淡化了鲁迅知识分子的独立形象,而战士、斗士的形象被高扬,而其孤独的姿态自然被推翻。有了这两点思考后,该生就来找我交流这个话题,我推荐给了他一本书《解读语文》,序言是孙绍振的一篇文章:《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这篇序言对该生的影响非常大,似乎构成了他后来写作的一个理论依据。随后,在我们的网络课程中,该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笔记本中分类整理为:“论点论据”专题;“写作协助材料”专题。整个材料积累下来大概有一万多字。

2.整理思路,撰写开题报告

在经历大约一个半月的专题学习之后,学生正式步入了开题阶段。首先,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写作题目定下来,拟定一个提纲,每位学生的提纲我都进行了精批,基本上和每个同学都做了面对面的交流;接下来,我整理出一个表格,把学生的题目和提纲列在上面,选定两个下午的连堂课时间进行开题报告,在进行开题报告时,我邀请同科组的老师来听课参与点评。课堂上,按学号顺序,学生逐一阐述自己的写作提纲,有些同学还做了PPT,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质疑和点评的权利,对于比较优秀的文章提纲,大家当堂表态通过,对于有争议的,我们一起商议,谈谈从哪个角度切入会更好;最后,对于那些没有通过的提纲,我在课下和学生继续交流,寻找切入点。

3.筛选资料,完成文章

我的开题报告在放暑假前夕结束,那么一个假期的时间正好是学生酝酿、修改一篇文章的好时机。我要求学生在暑假前20天完成自己的创作,通过网络的形式传给我,10天时间我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审批,最后又留了10天时间留给学生定稿。终于,开学初,当一篇篇文章传到我手中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

五、高三复习阶段与鲁迅相遇

鲁迅专题是学生在高二做的最后一个专题,高三一开始,便是为迎接高考紧张的复习。第一次全区统考时,我惊喜地发现,我们班平均作文分48分,比以往惯常的42或43分整整提高了5至6分,18位同学作文上了50分(满分60分),其中李婉婷的作文拿了全区唯一的满分。我仔细来看学生的一篇篇作文,真的在这些作文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响:在让学生写今年江苏省高考题“留住童真”这个话题作文时,许多学生都用到了鲁迅的材料,他们回忆专题学习中就有一篇《触摸鲁迅的童心》的文章。在最近一篇让学生以“谁做”这个话题写作文时,我又看到了学生写作中鲁迅的“影子”:

莫为看客,拯救民族品质危机,以美德的力量净化麻木的社会风气。傅雷曾言:“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民族的致命伤。”当民族美德被“只看不做”腐蚀而逐渐沦丧,又有几人能为正义伸张呐喊,为维护社会利益而批判不公?我们应重塑民族品质中弥足珍贵的部分——博爱、无私、怜悯之心。揭下“看客”的面具后,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所谓的“只看不做”只是自私自利,我们也可以勇敢制止路人乱闯红灯,也可以批评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因为我们不再是看客,而是民族美德的传承者,正义引导者。(选自李家兴《莫为看客》)

等而不做的人,大有“明哲保身”风范,将自己高高挂起矜持如灯笼,通身闪烁着窃喜的红光。他们往往或以之为炫耀,或自以为手持充分理由。他们拒做出头鸟、当先马,四平八稳地置身于其中,对哭泣着哀求着的俗世充耳不闻,彰显了“强大”的国人素质。等而后做的人,则像烧开水的水壶,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动作。他们就如时代主流的外沿者,做,而不愿。他们亦曾冷漠、侥幸、自私、懒惰,但他们的灵魂最终仍会颤动,尽管带着责难与抱怨,然行胜于无,总归是做了。然而,尚有不等的人,心甘情愿地做,怀着责任与自豪去做。他们从不等待,从不抱怨,在不做者们的僵局终如利刃破冰。然而我们多数人,要么是灯笼,要么是水壶,乱哄哄地拥挤在一团,指责对方不做,却忘了看清自己的丑态。不等待,才会有前路;去做,才会有结果。那么,为何不大呼一声:“我来做!”(黎佳瑜《我来做》)

当看到学生在其他时刻与鲁迅相遇时,我心中充满了欣喜,因为我知道,专题教学的方向是正确的。当我们的学生有思想、会表达、懂审美的时候,语文人才算完成了他的使命。

猜你喜欢

开题鲁迅文本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坚持独立自主经验研究” 开题论证会举行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
鲁迅,好可爱一爹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七十年研讨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