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中国梦

2015-08-15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价值观核心

周 星

(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走过了一个“辉煌—衰落—复兴”的三部曲。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始终是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国梦的内涵,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的实现需要价值的引领、精神的支撑和具体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既继承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传统底蕴又适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因而能够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提供持久的引领力、广泛的号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二者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

一、“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历史演进中相互促进

一个人的成败,一个家庭的兴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存亡,无不与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古人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融入“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中,通过自觉践行“五常”的道德要求来实现“天下大同”的梦想;在近代百年的屈辱和抗争中,独立、自由、科学、民主等核心价值观被仁人志士引入我国,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梦想奠定了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逐渐凝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梦想的实现需要价值观的引领和支撑,中国梦始终与我国的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在我国古代社会,“天下大同,天下归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直是古人追求的的理想社会,是早期的“中国梦”。我国古人将“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融化于“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念中,通过“修身”、“律己”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与修养,以自身崇高德行治理国家,最终实现天下大同。这一过程中使个人道德准则和社会理想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二者的相互贯通和动态发展。

近代百年历史中,求得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始终是我国仁人志士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中国人不仅从经济、技术层面寻找救国救民的良药,也从价值观念等思想文化层面探求中华民族贫穷落后挨打的原因。自鸦片战争以来,各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不断借鉴和吸收近代西方先进价值观念,希望寻找到一条正确的救国之道。他们提出自由、平等是上天赋予的自然权利,主张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平等的社会制度,并以科学、民主思想改造中国传统纲常伦理思想。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积极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民权思想,并且大力提倡“义利合一”的价值观,反对过分强调“仁义”而否定“功利”。梁启超认为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偏重于私德而缺乏公德,应该把私德和公德结合起来。新文化运动中,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大力倡导“科学”、“民主”,反对专制、愚昧、迷信,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孙中山结合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等形成了“三民主义”。同时,孙中山还将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改造,提出“八德”(即忠孝仁爱心仪和平)作为“中华民国”的核心价值观。可见,在民主革命时期,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过程中产生的,逐渐与我国两大历史任务融合为一体,共同向着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目标迈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彻底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开始向着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前进。建国初,毛泽东就提出了“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两步走”思想,形成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并提出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十八大后,我国进一步提出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前进。面对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时代发展要求,核心价值观始终与当时具体的任务、要求结合在一起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服务。新中国成立初,为人民服务、社会平等构成了毛泽东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核,为我国迅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解放思想、市场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追求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统一等价值观念构成了新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为我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协调发展,因此富强、民主、效率、和谐、公平、法制等新的价值观念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从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

二、“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本内涵上相互融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始终是各族人民的的共同理想,它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奋斗目标同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结合起来,把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利益关系整合起来,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确立了价值目标,找准了价值取向并对实现主体提出了道德要求,是对“中国梦”深刻内涵的具体体现。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和基本标准

富强即国富民强,其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政治保障;文明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状态,要求我们改变我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落后状况,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国梦”的文化支撑;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为“中国梦”的实现创建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维度提出了中国梦应有的价值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基本标准。在我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各革命阶级为追求国家的独立、富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国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及基本要求

“中国梦”不仅包括国家的富强,也包含着社会的公正与法治、个人在社会中自由的实现程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平等等内容。其中,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的自然属性和应然状态,是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公正、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标准和方略,为全国人民的自由、平等提供重要保障,四者共同确立了“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面对当前我国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要在全社会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价值理念,就必须明确国家、社会与公民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从而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中国梦”实现主体应坚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上讲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方面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多个方面,是每个公民应该践行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实现中国梦所必须坚持的道德准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历史上出现了林则徐、孙中山、李大钊等爱国人士,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在当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一步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动力;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及学习负责的态度。“中国梦”是具体的,是由无数“个人梦”组成的,需要所有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敬业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基础。诚信、友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根基。诚信即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中的一个重要规范。它要求人们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这对于个人品德的完善,对于社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友善即待人善良,不求全责备。它要求人民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冲突,合理看待我国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三、“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作用发挥中相互补充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我国建设事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梦”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指导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支撑着“中国梦”的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中国梦”指导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描绘了美好愿景和宏伟蓝图。它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发展为基础,以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路径、发展水平等现实具体的要件为构成,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发展目标,最终要实现的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中国梦”既是引领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国家梦,又是引导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个人梦。在精神实质上,它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核心和灵魂。在表达方式上,“中国梦”将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追求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并以抽象的梦为载体将其具体内容和意义简化为直白的表述,因而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表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着“中国梦”的实现

我们党的领导人历来重视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早在我国民主革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能有所指望,才知所趋附”。面对当前我国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的新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我们必须遵循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对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在当代,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领中国道路、提升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社会、个人必须坚守的价值准则,能够将个人的利益诉求、社会的现实要求及国家的发展需求凝结在一起,从而形成当前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不断引导人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一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心,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创造了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后,我国又产生了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汶川精神等,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凝聚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历史多次证明,只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共度难关、攻坚克难。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将“中国梦”的内涵深深的内化为国人的思想中和外化为行为中,从而将全国人民凝聚成为一股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四、在培育、践行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具有诸多契合点,二者始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产生到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贯穿其中,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远大的理想目标、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具体的价值准则。因此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步步落地生根的过程,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具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践行的过程。在当前社会中,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和创新中不断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能动的反作用。面对我国社会中不断出现的信仰缺失、诚信危机、社会不公等问题,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实现中国梦显得尤为迫切。首先需要我们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中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从学校认真抓起,从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着手,努力形成一支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教师不但要发挥好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更要善于以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践行的榜样,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我们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阵地建设。在现实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毋庸置疑是主流的意识形态,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往往容易出现极端自由主义、道德缺失、传播流言蜚语等问题。这要求我们要紧跟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根据网络传播规律,用正面的声音和先进的文化引领社会成员的精神航向。要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要整顿和打击污秽、低俗、网络谣言及违法犯罪行为,还网络空间一片洁净的环境。

(二)综合运用道德与法律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普及,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不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道德规范的约束,也需要用法律法规的制裁。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从不同方面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进一步强化道德的评价和调节功能,对于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好人好事、善心义举要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对于社会不正之风、歪风邪气要整顿和谴责,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法制思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要求上升为具体的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此外,更要注意将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的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实现道德监督、法律约束、制度保障相互衔接,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化于制,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三)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具体途径

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邓小平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成小康社会靠的是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要靠实干。当前社会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实干的关键和核心。这就需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将“三个倡导”要求变成我们日常的行为准则。要注意发挥党员干部、公共人物、大学生等社会群体的带头作用,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学习、践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不断促进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1]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29.

[2]戴木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上)[J].唯实,2014(04).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张晓敏,叶松.中国梦价值认同的实现机制[J].理论导刊,2013(10).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