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差异分析及发展建议*
2015-08-15朱婕
朱 婕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
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建设生态农业的基础上,通过对农业资源、乡土文化、田园景观及农村自然环境等进行工艺设计与规划,为人们提供农艺科技示范、农业观光与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以及采摘农产品与农产品加工等体验活动的新型旅游活动形式。它不仅可以让游客享受新鲜空气、欣赏乡野风光,还可以使游客对乡村的民俗生活进行了解与体验。农业生态旅游正逐渐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四川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迅速。2014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为4 891亿元,同比增长了26.1%,首次实现年增收超过千亿元。但是,与此同时,其旅游产业发展也存在旅游产品品种单一、市场适应能力较弱、旅游配套设施落后及旅游区域规划滞后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四川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与其拥有旅游资源的数量并不匹配。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四川省拥有的多种地势与气候环境,不仅可以生产丰富的农产品,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内容。农业生态旅游成为促进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因此,研究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差异性及其发展模式,对促进四川省农业与旅游业联合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 基本概念分析
1.1 生态旅游
对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与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即生态旅游是游客因为某种目的在自然区域游览,从而增进对该环境的自然体验与文化背景的理解,并为保护区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不会对自然资源造成伤害,反而会增加其价值,并为旅游目的地区域居民创造收益,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郭来喜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度假、休闲、健身、探索、求知为载体,以大自然为主要场所,旅游者高度参与,形式丰富多样,具有科学文化内涵,能够增加旅游者环保意识、自然与文化知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的旅游体系[1]。程占红与孔德安认为生态旅游的内涵主要有4点:一是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的具有高品位的旅游活动;二是生态旅游是在享受自然的同时获取知识的旅游活动;三是生态旅游是有利于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旅游活动;四是生态旅游是由于某种目的而进行特殊设计的旅游活动[2]。
1.2 农业生态旅游
对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西方国家起步较早。我国虽然农业生态旅游从古代就有,但是现代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举办的荔枝节算是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的开端。随后兴起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店、享受农家美景等活动把农业生态旅游推向了一个高峰。郭彩玲提出,农业生态旅游是对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创新,也是对旅游活动内容的创新,它是一种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加入其中的交叉性产业,是当今人们对于旅游需求逐渐提高的必然产物[3]。鄢和琳等人提出了要重视川西山地区域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性,既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有有效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完善农业生态旅游的相关设施与服务[4]。即使是名称,农业生态旅游各地叫法也不一,有如乡村旅游、田园旅游、观光农园、农业旅游及绿色度假旅游等[5]。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称谓与定义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农业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在乡野农村,主要吸引点在于乡野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及农事活动等,主要参与者是都市的居民,目的是为了从长期的快节奏城市生活中解放,从而放松身心、回归自然并增加对乡村的了解[6]。
1.3 旅游功能区
功能区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实现资源聚集,发挥某种功能的地域空间。而旅游功能区则是根据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为了聚集旅游资源,发挥地域旅游功能的特定区域。旅游功能区与居住区不同,它是一种经济功能区。在该区域内,旅游产业是主导产业,通过促进地区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获得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于不同的旅游功能区,其形式与内容会有很大的差异,存在都市型、生态型、文娱性及商务型等,这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地理、人文及资源等要素[7]。旅游功能区是旅游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集聚增加的产物,是实现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8]。通过旅游功能区的建立,可以在较大的地域空间范围内,规划建立一系列的旅游产品与相关的配套设施,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从而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 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差异性分析
2.1 天然的资源优势
四川省由于其气候与地貌等因素,具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天然独特优势。川东主要以平坝、丘陵及平地为主,其中包含盆西的成都平原与盆中的丘陵地区,形成了一个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农耕文化区域,根据地貌的不同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也有着一定差异。川西主要是高原山地,以及林牧农业的结合区域,地理位置主要处于成都平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区域之内,草原、草甸及茂林等为各种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川北主要是高原,属于天然牧场。川南与川中则是天然的峡谷,具有非常优越的天然条件,形成了立体的生态农业区域,其中一部分河谷平坝是耕作部分热带与所有亚热带农作物的优势区域。对于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四川省不仅具有气候与地理优势,还具有良好的文化优势。四川省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长期居住的少数民族就有14个,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第二大的藏族聚居地,及唯一的羌族聚居地,这给该地区带来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是游客体验彝、藏、羌族文化的聚焦点。
2.2 丰富的旅客来源
对于四川省的农业生态旅游客源可以分为3种:近距离客源、中距离客源及远距离客源。近距离客源主要是四川省内部,以及周边的云南、重庆、湖北、山西、河南及青海等省市。这些省市主要属于我国的西部与中部地区,由于近年来国家西部大开发与中部崛起的相关政策,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这为增加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的近距离客源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除了一些国家级的著名景点,部分市县级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也在逐渐吸引近距离游客的目光。中距离的客源则是近距离以外的整个中国的游客。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生活变得紧张起来,这就促使大家向往平静宁和的乡村生活。四川省具有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对于华南、华北及东北较为发达地区的游客具有较强吸引力。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四川省中距离客源逐年增加。同时,四川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对于境外游客即远距离客源,也有着较大吸引力,其独特的地理状况与丰富的农产品结构,吸引了许多国外的生态旅游爱好者与绿色环保的倡导者前来。四川省的农业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已经较为成熟,农业生态旅游市场趋于稳定。
2.3 良好的政策扶持
国家对于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支持政策。四川省利用自身优势开发了许多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树立将四川省建设成为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将旅游产业作为四川省的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在“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规划,规划了五大旅游新区,即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及“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其中重点规划建设的包括亚丁、邛海、蜀南竹海、龙泉湖、朱德故里等17个旅游景区;宜宾、南充、攀枝花、康定等17个旅游城市 (镇);涉及成都、攀枝花、宜宾等8个市 (州)、30个县 (市、区)。另外,为了增加国外游客数量,四川省政府还加大了机场建设力度,建成了我国的第五大国际机场,已经拥有30多条国际航线与200多条国内航线,并且在新区内形成了一批集餐饮娱乐与旅游购物于一体的大型服务性企业。除硬件外,为了便于游客进行旅游路线查询与景点信息查询,四川省还推出了大型的网络信息综合平台,力促四川旅游信息化的建设;还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培训力度,提高服务人员。如此种种政策措施的执行,让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
3 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3.1 缺乏规划,影响环境
农业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一个长远合理的发展规划,这就很有可能会导致旅游地不能承受急剧增加的游客数量,从而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当旅游数量超出旅游地承载能力时,给原有的生态环境将带来毁灭性的后果[9]。有些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环境保护设施建设没有跟上景区的发展,景区产生的大量垃圾得不到有效的处理,从而造成环境污染[10];还有大量毁林开荒、面源污染、水源质量下降及土壤板结等一系列的现象,使原本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生态旅游区环境恶化,势必失去开展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
3.2 区位偏僻,交通不便
交通便利程度与区域条件都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四川省的交通网络体系日渐发达,但是主要针对较大的城市,而对于农业生态旅游的景点,大多处于偏远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尤其是连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也比较差。交通不便会给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速度再快,但是也很难吸引更多的游客,难以保证客源保持相同速度增长,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综合效应。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都是一些县级地区,它们风景优美,地处偏僻的山区,但仅属“偏安一隅”,它们想有大的发展,仍需加大宣传、拓宽出路,从品牌与知名度做起[11]。
3.3 粗放经营,形式单一
四川省很多区域的农业生态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没有跟上,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低,采取粗放经营的模式,并没有真正有效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并不具特色,缺乏市场竞争力与较强的吸引力[12]。农业生态旅游有很大部分是依靠当地的居民来开发,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没有科学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方法,只是利用了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这就会受到资金与科技等因素的限制。一方面,大多数的旅游内容都是观光采摘、民族表演等,内容单一,不具有层次较深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由于农作物的成长周期,农业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季节限制,四川省的农业生态旅游主要还是依靠农事体验与农园观光,这样就会存在较强的季节波动性,在农作物成熟采摘后的阶段,就会出现农业生态旅游的淡季。单一的旅游形式,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较为有限,不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直接阻碍了农业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 四川省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4.1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策略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与关键,必须增强旅游资源开发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转变观念,摒弃过往以牺牲环境与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要先保护后开发,在科学、完善的保护规划范围内对农业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既要深度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也要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工作。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景区制定严格的规定,进行清洁生产,对于可能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源进行治理,把开展旅游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控制在最低的水平。加快调整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的能源结构,提高污水治理与垃圾处理等技术。对于四川省,要注重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不能随意破坏森林资源,要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与天然林的保护区,实现退耕还林工作。不能因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肆意开发农田。政府对此应该给予一定的补贴与引导,使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的活动,从而使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达到最大化。
4.2 积极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四川省拥有丰富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但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比如说在建设生态农业的同时,可以建立一些农产品采摘体验活动。西充县地处丘陵地区,是四川省的农业大县,几乎没有受到工业污染并且也有着很明显的农业资源优势。尤其是近年来,西充县继续加大生态农业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有机农业生态园的发展。这就使得可以利用有机农业生态园,专门划出一片区域来针对游客采摘体验,或是种植蔬果体验,还可以设立一个学习蔬果名称与特性的项目,对于许多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儿童,蔬菜的认知度非常低,该项目可以增加他们的乡村文化知识,也可以在乡野中与父母体验劳动的乐趣,这将会吸引许多来自周边城市的游客。
4.3 着重设计地方特色旅游项目
要因地制宜,重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对于四川省而言,其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且少数民族很多,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应该结合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时,多增加民族文化的要素,可以进行少数民族农事生产发展情况的展览,开设传统的农业演示区域与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域。各个少数民族在农业生产方面肯定会有不同的经验与文化,可以专门开设体验区,让旅客在感受农事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增加一些配套的活动,体验少数民族特色的农家饭菜及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开设一些短期的体验生活项目,让游客可以住在少数民族居民的家中,深入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可以吸引全家人出游的旅客,为他们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
4.4 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联合发展
要打响农业生态旅游的品牌与知名度,提高人们对农业生态旅游的认识,就要加强农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联系。在乡野与农园之中,也可以得到如名寺古刹一样的体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在采摘、耕作或是捕鱼的农事活动中,放松身心,感受农家乐趣。要让人们在想到旅游休闲时首先以农业生态旅游为主要选择,创造回归自然与享受田园风光的旅游时尚。地方农业部门可以与旅游部门联合开发一些项目,提高公众认知度与认可度,并吸引更多的农业生态旅游投资,加快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的建设。例如四川省的南江县就是典型的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南江县位于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正致力于建设一个以生态旅游作为主体,再辅以生态农业、旅游服务等支撑产业的绿色产业体系。2015年南江县成功被列入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其作为农业生态旅游功能区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1]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1~10
[2]程占红,孔德安.生态旅游概念的再认识.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8(1):24~26
[3]郭彩玲.区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生态学杂志,2004,23(4):188~191
[4]鄢和琳,包维楷.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16(6):559~603
[5]罗怀良,陈国阶,朱波.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研究进展.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25(1):28~32
[6]谢雯,覃志豪,任黎秀,等.昭通市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初探.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3):53~56
[7]刘佳,张广海.我国滨海旅游功能区建设布局及其发展对策.社会科学家,2011,(9):122~126
[8]吴儒练,陈楠.旅游功能区相关概念辨析与成长机理.旅游研究,2014,6(4):6~10
[9]熊鹰.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经济地理,2013,33(5):174~181
[10]李颖.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农学 (中旬),2014,11(6):22~24
[11]魏敏,马连君,冯永军.农业生态旅游及其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农机化研究,2008,(2):250~252
[12]彭思喜,张日新,马佩菲.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以梅州丰华为例.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3):2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