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产后无乳症的防治
2015-08-15王芬
王 芬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733006)
在养猪生产中,母猪产后无乳、缺乳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仔猪腹泻、断奶重偏小、成活率底等问题,有时会出现整窝仔猪死亡,母猪白白饲养半年,是影响母猪饲养效益的关键性生产问题。造成母猪产后无乳、缺乳的因素很多,有管理因素,也有疾病因素,归纳起来,管理因素是主要的。大多数养殖者只注重发病后的治疗,而忽视了日常预防性管理。
1 母猪产后无乳症的临床表现
母猪无乳症多见于母猪产后12小时到3天内,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这种现象常伴随着乳房肿胀(乳房炎)、乳房干瘪或外阴流出炎性分泌物(子宫炎)。哺乳母猪泌乳正常时,一般每隔1~2h乳房会胀大,感到难受,会放奶一次,母猪躺下露出乳头并发出欢快的叫声呼唤仔猪吮乳,待仔猪将乳汁吮完后,母猪会感到满足、舒服。如果各种原因导致母猪泌乳不足或无乳时,仔猪会缠着母猪不停地拱乳头,母猪会心烦不安,就会用嘴顶开仔猪或干脆俯卧将乳头压在腹下。仔猪因哺乳困难而尖叫,表现为饥饿、低血糖、消瘦。
2 母猪产后无乳症的原因
2.1选种及年龄因素
选择乳房发育不良、泌乳性能差的母本的后代作种用;母猪年老体衰、胎次过高、泌乳力下降;后备母猪过早配种,母猪身体及乳腺尚未发育成熟。
2.2营养因素
饲喂方法不当导致母猪过肥过瘦,饲喂营养价值不全的饲料,供给发霉饲料,供水不足等饲养管理因素导致泌乳力下降。
2.3管理及环境因素
天气过热,采食量下降;分娩时间过长,母猪产后不食;临产没有消毒好乳房,导致病原性乳房炎;乳房受机械损伤感染;仔猪头数过少或过小;产前产后喂料量不当造成母猪“厌食”;产房噪音大,母猪不安静等。
2.4疾病因素
临产或产后母猪便秘、乳房炎、子宫炎导致母猪泌乳障碍;母猪患有细小病毒、蓝耳病、伪狂犬、乙型脑炎、猪瘟等繁殖障碍性疾病;母猪哺乳期腹泻、产褥热、寄生虫严重感染等。
3 母猪产后无乳症的预防
3.1选留泌乳力高的母猪所产仔猪作种用;淘汰高龄母猪,保证合理的胎龄结构;根据品种特性,合理确定配种月龄及体重,克服操之过急心理,避免过早配种。
3.2提供营养全面的日粮,根据生理阶段及母猪体况合理调整饲喂量。配种前一周实施“短期优饲”,加大饲喂量至3.5㎏/d.头,以提高产仔数及发情率;配种后至怀孕84d,饲喂2.0~2.5㎏/d.头;怀孕后期饲喂2.8~3.2㎏/d.头;临产前3d减料1/3,但不要低于2.0㎏/d.头,产值当天供给麸皮盐水粥,另加0.5%小苏打;切记分娩后前三天过量饲喂,否则容易引起母猪消化不良,引起母猪厌食,进而导致便秘,导致泌乳减少。母猪饲喂是一项很精细的工作,大多数养殖场(户)饲喂粗糙,做不到根据母猪体况及生理阶段的不同而实施精细化饲喂,引起许多“非病理性”产后无乳症。
3.3严禁饲喂发霉变质饲料;供给母猪足够的清洁饮水,“奶水,需要足够的饮水。”母猪需水量很大,每采食1㎏饲料,需供水2~3㎏,泌乳高峰采食量达6~7㎏,需水量达15~25㎏,如果自动饮水器供水不足,则可在饲喂后在料槽中添加,以弥补不足。
3.4制定合理免疫程序,预防细小病毒、蓝耳病、伪狂犬、乙型脑炎、猪瘟等繁殖障碍性疾病。
3.5预防产后感染
3.5.1把好分娩消毒关
母猪进入产房前,先对产房和猪身清洗消毒,产前2h和产后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消毒母猪腹部、乳房及外阴部。
3.5.2输液处理,抗菌消炎,预防感染,缩短产程。
具体操作:(1)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肌苷4ml+辅酶A 200IU;(2)0.9%的生理盐水500ml+鱼腥草20ml+青霉素1200 IU+链霉素400IU;(3)0.9%的生理盐水500ml+缩宫素10~20 IU。
3.5.3严格做好难产、产程过长、人工助产后母猪产道的消炎。产后用0.1%的甲硝唑溶液100ml+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20 ml进行子宫灌注。
4 哺乳母猪无乳症的治疗
4.1消除炎症
若母猪发生子宫炎、阴道炎,则用0.1%的甲硝唑溶液100 ml+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20ml进行子宫灌注,每天一次,连用三天;若因产褥热引起败血症,每天肌注头孢噻呋钠1.0g,连用三天;若出现乳房炎,则用鱼腥草20ml+青霉素1200IU+链霉素400IU,双黄连注射液20ml,分别注射,连用三天,同时适当减少精饲料喂量。
4.2催乳
4.2.1喂海带汤法。取海带350g,泡胀后切碎,加猪油50~100g,加水4L煮成海带汤,分成5份,每天早晨一份加在料中饲喂。海带具有清热凉血功能,可使乳汁不过热,仔猪吃后不腹泻。
4.2.2喂催乳散法
若母猪患有乳房炎,催乳措施应在乳房炎症基本消除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