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羊传染病流行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5-08-15席正新
席正新
(甘肃省山丹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734100)
1 概述
山丹县辖8个乡镇,地处张掖市东大门,咽喉地道,对防止外来疾病传入张掖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县是省上确定的十大养羊强县之一,羊产业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38万只。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有14人,全县有职业兽医4人,乡村兽医46人,村级防疫员119名,近5年发生和报告的羊传染病有羊链球菌病、羊痘。
2 山丹县羊传染病流行的现状:
2.1主要羊传染病发病情况
2.1.1口蹄疫
本病在该县1958-1985年间有发生,主要发生在位奇、李桥、霍城、马营,发病2230只,死亡36只。但死亡率不高,全部为乙型口蹄疫。2000年6月霍城镇后梢沟口子羊相继发生疑似口蹄疫,王德明360只羊先发病,发病率达50%。后确定霍城镇共有9村(西关、刘庄、杜庄、王庄、东山、沙沟、甘泉、周庄、泉头)的30群8330只羊,其中有1598只羊发病,发病率为19%。近年来,再未发生过,通过采集羊血清,用琼扩反应检验,全部为阴性。
2.1.2绵羊痘
该县绵羊痘最早发生于1947年,主要发生在清泉、东乐。1965-1981年之间,未发生过羊痘。1982该病在该县复发流行。零散的有疫情发生。1995年9月该县位奇乡十里堡村在红石泉至独峰顶一带放牧的羊只,有羊痘发生,疫情较重的养殖户石瑛,养羊100只,有30多只发病,死亡5只。到1996年6月,该县位奇、清泉、老军、陈户四乡镇陆续发生了羊痘,有继续流行蔓延迹象,位奇镇6村(社)388只羊发生羊痘。2014年1月,该县大马营镇窑坡村、夹河村发生羊痘,发病羊12只。
传统花卉厅堂摆花是园林意趣从室外向室内的延伸,以厅堂摆花为媒介,可以鲜明而灵活的展现园林中的花卉文化主题,实现建筑厅堂与游人在园林意趣上的互动,将古典园林的造园精神更饱满的传达出来。要重拾厅堂里的园林意趣,建议着重考虑:
2.1.3羊布病
2014年7月山丹县位奇镇高寨村一社丰牧养殖小区徐继财羊存栏201只,临床无症状表现,非免疫抗体检测阳性数7只。山丹县东乐乡大寨村二社晏吉成散养户羊存栏40只,临床无症状表现,非免疫抗体检测阳性数2只。
2.1.4羊炭疽病
本病最早发生于1947年,山丹县霍城镇杜庄村杜文勇家养羊1000只,发病死亡650只。此后,再未发生过。
2.1.5羊梭菌病
(1)羊肠毒血症 本病在该县清泉、位奇、陈户、霍城均为散发,呈地方流行性。死亡率63%,发病1486只,发病率0.02%。
(2)羊快疫 本病1963-1981年在该县红寺湖、老军乡零星散发,发病289只,死亡185只。
(3)羊猝狙 零星散发,主要发生在外地引入本地的绵羊。
(4)羔羊痢疾 该病主要发生在该项清泉镇、马营镇,呈地方流行性,1996年4-5月份红寺湖乡三村发生羔羊痢疾,发病羊103只。
2.1.6羊链球菌病
该病于2013年11月底开始陆续在该县老军乡、清泉镇、东乐镇发生,发病羊458只。
2.1.7羊传染性脓疱1965年至今发病18654只,死亡2413只。主要发生在老军乡,清泉镇红寺湖。零星发生。
2.1.8绵羊巴士杆菌病
零星的有发生。
2.1.9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零星的有发生。
2.1.10小反刍兽疫。清泉镇发生5只疑似病例,经治疗康复。
2.2主要羊传染病防止现状
该县传染病防治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重点做好猪牛羊口蹄疫、肉牛A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注射,保障每年免疫密度达到99.5%以上,免疫抗体合格率达75%以上;从2014年开始对新生羔羊和调入羊只做好小反刍兽疫的补免工作;做好常规疫病的因病设防,尤其是羊痘、羊三联四防苗的免疫接种,密度要达到99.5%以上;对大黄山周围的陈户、老军、大马营三乡镇进行炭疽免疫接种,坚决防止因免疫不到位引发疫情;加大羊布病监测覆盖面,对检出的阳性羊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加大动物寄生虫病防治力度,不断引进广普、高效、低毒、安全的驱虫新药,进一步提高寄生虫病的驱治效果,使牛、羊、猪、鸡的寄生虫驱治率分别达到91%、86%、95%、92%。
2.3传染病造成的危害
不完全统计,传染病发生疫点8个(以乡镇为疫点),死亡羊4372只,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四百多万元。口蹄疫等重大疫病的零散发生,造成羊只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间接造成经济损失一千多万元。布病由羊间接性传染给人的达2人,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3.控制消灭山丹羊传染病的对策
制定羊传染病防控策略需要综合考虑重大动物强制免疫疫病、因病设防动物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不同特点及疾病本身的特征,疾病对羊的危害程度,影响疾病发生的管理因素和自然因素,防控手段,防控羊传染病的资源(政策、法律法规、养殖户认知程度等)。根据我县防治羊传染病现状特点,建议政府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重点在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防疫人员队伍建设、防疫物资方面加大投入,重心向基层前移;确定疫病防疫工作分片管理,落实防疫责任主体;做好流行病学调查,扑灭疾病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3.1加强种羊建设体系。当前,羊病复杂多变,旧病不灭,新病不断出现,引种带来的外源疾病不断增加,给羊病防控工作带来更高的难度。县域小规模的5家种羊场,年繁育种羊8000只左右,无法满足全县养殖户对种羊100000万多只的需求,养殖户为了利益,只能选择周边县城,或者山东等地引种,加之疫病监测手段落后,外源疾病进入县域内的风险不断增加,疫病防控的针对性出现不可预知的难度。种羊场建设和种羊繁育,不单是养殖户的利遇驱动行为,更应该是政府行为,只有政府资金扶持,技术支撑,不断培育适合本地区生长繁育,能够为农牧民创造更大价值的肉羊品种,才能逐渐降低引种带来的外源疾病风险,长远看,利大于弊,因此,加强种羊体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外源疾病。
3.2挖掘动物疫病发生的关键因子。一是提高对新出现的动物传染病与传统疫病新变化的防控的认识,改变原有“异步被动防御”的水平。针对当前国内尤其新疆H7N9人感染病例的发生,周边小反刍兽疫的发生,加大对这些致病因子的防控,做好疫情排查、消毒灭源、动物调运监管等工作。二是制定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动物疫病普查方案,分析动物疫病流行的关键因子。要做好疫病的调查及资料收集,根据本地区历史的发病资料,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疫病发病的初步规律。在上述收集和分析本地区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定点进行3~5年的观察,进一步收集发病情况的有关资料。此后,就要根据所得3~5年的定点观察资料,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和筛选出引发传染病流行的关键因子。根据若干年的历史资料和近3~5年定点观察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弄清羊传染病发生的事实,为控制和消灭羊传染病提供有力的依据。
3.3加强动物防疫力量建设。动物防疫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到畜牧业发展,是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防疫工作的各个环节,尤其是疫苗免疫需要责任性强,懂技术的人员才能保证免疫的效果。县、乡防疫部门的力量显然难以满足保障畜牧业防疫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从养殖户中发掘有能力的畜牧工作者,进一步扩大基础,壮大防疫势力。乡镇畜牧兽医站制定完整村级畜牧兽医员工作制度。要把有技术、善经营、群众拥护的原农村赤脚兽医、近几年畜牧兽医毕业毕业的学生聘为村级畜牧兽医员。村级畜牧兽医员的报酬可从经营服务收入;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工作补助;县乡政府的补助;村集体经济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