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疾病诊疗用药时间节点的把握
2015-08-15李怀北
李怀北
(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驻瓦窑兽医站, 221438)
相同的药物或用药治疗方案在不同时间段使用的过程中,其效果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药物则是和疾病进行斗争的主要利器[1]。当充分了解用药的时间能够使动物的疾病得到充分治疗,当出现用药不当现象,则降低其治疗效果,乃至使动物的病情出现恶化,当病情严重时会形成死亡现象。此研究则对用药时间节点的把握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AA 肉鸡用药时间节点
1.1 3-5日
以鸡为例,在此时,动物机体中的免疫器官尚未发育完全,而采用品质良好的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免疫器官的发育,同时还能够提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此同时,还能够为接下来40天的饲养周期提供良好的基础,以此来降低养殖成本,从而提升其经济效益。
1.2 19-21日
在此阶段为动物生长较快的阶段,同时动物的抗体效价较低。而肉鸡在第三周极易产生相关疾病,并且此时间段也是增料较快的时间段,此外工人们在此时间段极易产生麻痹现象。为此,应在此周对其进行相关疾病的防治工作。
1.3 35日
在此阶段中动物所患有的疾病会出现交叉现象,并且还极易产生积累现象,而动物在用药后具有较大的耐药性,所以此阶段的疾病难以治愈,与此同时,在对动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出现残留药物停药节点[2]。而决定此批肉鸡效益良好的主要时间点则为第七周。因此,无药物残留以及绿色药物逐渐变为人们的主要选择。
2 充分了解疾病的发展程度,掌握时间节点
所有疾病的产生、病情发展以及治疗均存在潜伏时间、前驱时间、显著时间以及转归时间[3]。同时兽药销售人员和部分养殖户应对动物的生命予以重视以及关心,尤其是群养动物,需要对其呼吸以及精神状态进行重视,并且还应观察动物的食用量以及饮食量,从而对其疾病的相关发展进行分析。
2.1 潜伏期
对于健康鸡而言,其排出的粪便会呈现圆柱形或者条形形状,同时表现为棕绿色,且具有相应的软硬程度,而鸡粪中包含了部分的尿酸盐,并无严重恶臭气味。当鸡在晨间排出的第一次粪便中表现出蜜黄色,并呈现糊状,此种现象为正常。而不正常现象则为鸡的粪便逐渐变稀,同时颜色逐渐变黄、变绿或者变黑,且粪中存在出血现象。而在呼吸方面,鸡存在咳嗽或者呻吟现象则为不正常现象。而当其精神状态出现抑郁或者呆立,同时羽毛出现松乱现象等,并且上述现象存在显著变化,或者变化不显著。和其日常的正常食用量进行相比较而言,呈现降低或者加大现象则为异常现象。而饲料食用量降低2%,并且生产性能呈现下降趋势则为疾病潜伏期。
2.2 前驱期
将粪便、呼吸以及精神等排除之后,饲料的食用量降低至10%以内,同时动物在饮食的过程中并无显著变化则表现为疾病前驱期。
2.3 明显期
动物的相关临床症状表现显著,在此阶段中对动物疾病的主要诊断根据则为显著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4]。动物食用量逐渐降低20-40%之间,且饮食量呈现下降趋势,并按照降料量以及饮水量能够将动物群中的发病比例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还能够对动物发病的实际程度进行比较。
2.4 转归期
转归期则是通过相应的治疗后,由于治病原因所形成的损伤现象获取了相应的缓解,而机体自身所具有的稳定调节功能有所缓解,而动物的相关临床症状会逐渐消失,并且部分症状会存在后遗症,部分动物会产生死亡现象,上述现象均为疾病的转归期[5]。
对疾病潜伏期进行充分了解以及认识对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当确定部分个体已经出现感染现象,或者怀疑部分个体时应及时对其进行隔离,从而进行防治。潜伏期出现后直至临床症状表现显著时的时间段则为前驱期。而潜伏期和前驱期并无显著的临床症状表现,然而可以通过疾病的发展程度对动物的疾病进行划分,通常情况下,能够将其分为病毒病或者是细菌病,对上述病菌进行及时发现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果能充分掌握以及了解相关治疗以及用药节点,能够有效的将疾病进行治疗。
而动物临床症状无显著的长短期,同时长短期和疾病自身所具有的特异性以及机体反应性存在直接的关系,而动物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存在轻重现象,应和解剖室进行联合从而对其疾病进行相应的判断,当接诊动物解剖症状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其饲料食用量下降至5%以下,能够看出大群均为前驱期状态中。在此阶段则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时间段,在此节点治疗中应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同时在对其进行治疗时需要以西药治疗为主,并在其中进行配合综合治疗,在用药中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从而对动物病情的发展予以相应的控制。在明显期这个节点中所产生的伤亡则是治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动物在转归期中包含了康复以及死亡两种方式。而在此节点中应重视对动物的分群,同时对病情较为严重的动物应选择灌服、注射以及输液等相关治疗手段,并加强其治疗效果[6]。除此之外,对于大群动物而言,需要加强其营养,并对其进行保肝等。
3 给药
3.1 给药方法
就目前而言,对动物进行治疗的主要给药途径则为口服、注射、灌注、浇淋以及涂擦等[7]。而口服包含饮水、拌料以及灌服;注射包含皮下注射、肌肉注射、腹腔注射以及静脉注射。其药物的使用途径均按照药物剂型来选取。通常情况下,和其他给药途径相比较而言,注射给药具有良好的吸收效果,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生物利用度,其给药途径按照吸收程度大小而分为注射、灌注、口服、浇淋以及涂擦。而注射用药按照吸收程度能够分为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以及皮下注射。同时当药物在动物体中吸收达到一定程度时,其病变位置的药物浓度则会逐渐升高,同时药物的治疗效果则越好。
3.2 给药用时
给药用时包含和采食时间、第二次给药时间以及药物的疗程。部分药物在服用后期吸收效果会受到采食所形成的影响。例如胃中的食物会因为阿莫西林自身所存在的吸收速率而产生影响,但是此现象并不会对其吸收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阿莫西林的用药时间予以相应的调整。第二次给药时间的间隔通常是按照药物在体中的半衰期而决定的,如果存在较短的间隔时间,会使药物在体中呈现蓄积现象,进而大大提升了药物的使用浓度,会产生药物中毒现象;当间隔时间过长时,体中的血药浓度则会逐渐下降到阈值之下,并且还会减少其药物的作用效果。而药物治疗需要相应的时间,如果治疗时间不充足会使疾病出现反弹现象,同时对抗菌药物而言,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对动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治疗原则对其治疗。
3.3 药物的使用剂量
影响药物效果的主要原因则为药物的使用剂量。在正常情况下,药物的效应和靶位置自身所存在的浓度有直接的关系,其浓度的大小则和药物的使用剂量存在一定的关系。当药物使用较小时,并不会出现相关效应,同时当药物逐渐产生效应时,伴随药物使用剂量的逐渐增加,药物效应也会随之加大,直到药物呈现出最大的效果,如果在此时继续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不但药效不会增加,同时还会产生毒性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对动物的给药剂量均在最小有效剂量以及最大有效剂量之间,并按照动物病情的实际状况对其使用剂量予以相应的加减。
4 小结
当前,畜牧业均采用集约化养殖方法对动物进行养殖,当无良好养殖环境时,极易产生群发疾病,同时对药物所形成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通风不顺畅时,或者湿度较大时,会存在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当在此时对动物采用相应的抗微生物药物,或者选择饮水以及拌料的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并不会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产生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在对动物进行投药时药物还没有渗入到机体时,部分药物和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会出现相应的作用,削弱了进入体中的药物剂量,因此无法将体中病原微生物进行全部杀死,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在对动物进行临床用药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多种相关因素进行考虑,在诊断疾病之后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药物,并充分了解用药时间节点,从而使药物自身的药效进行充分发挥。
[1]林立中.加强小动物疾病诊疗工作,提高小动物疾病诊疗水平[A].//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144-145.
[2]解跃雄.中兽医在小动物疾病诊疗上的应用[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1,30(3):66-67.
[3]张登岭.动物疾病诊疗用药时间节点的把握[J].今日畜牧兽医,2014(4):62-63.
[4]李周勤.加强动物疾病诊疗提高动物疾病诊疗水平[J].兽医导刊,2015(10):15-15.
[5]王光德.中兽医在小动物疾病诊疗上的应用[J].兽医导刊,2015(12):149.
[6]何吉贤.基层动物疾病诊疗过程中废弃物处置现状与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5):36.
[7]夏之玉,张弥申,方满新等.在治疗动物疾病时,你诊断了吗?[J].今日畜牧兽医,201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