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痘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2015-08-15彭小平
彭小平
(陕西省丹凤县武关镇畜牧站,726203)
猪痘,俗称天花,是由猪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此病的特征是在猪的皮肤上出现典型的丘疹和痘疹。
1 流行特点
猪痘的传播形式是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感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的间接接触感染。本病多发于4~6周龄的窝子猪和断奶仔猪,一旦同窝中有一头猪发病,其他猪也陆续发病。病猪死亡率较高,成年猪有较强的抵抗力,当饲养环境不良、饲养密度增大时,则会加快本病的传播。
2 临床症状
2.1 初期幼猪出现少食,体温升高(39.5~40℃),在头部、腹部少毛处出现清晰的1~3cm红色丘疹,触之碍手发热,局部有瘙痒。
2.2 中期:2天后形成水泡,很快转成脓疱,此时高烧约40~42℃,不食,稍喘,此期为严重期,如治疗不当很快死亡。
2.3 末期:在中期时如治疗得当转为末期(结痂期),此时体温降至39~40℃,丘疹颜色由红色转为暗黑色,痘疮分泌物也减少,随之干燥而结痂,后脱落,遗留红色瘢痕而痊愈。
3 病例
2013年5月15日,赵川镇何某仔猪繁育场15头小猪发病,邀本人前去就诊。临诊发现病猪大多体重为10~20kg,据场方技术人员口述,先有2头发病,不到2天有15头发病,症状基本相同,治疗效果不明显且继续,时而怀疑是口蹄疫,时而怀疑是水疱病,无法确诊。随后根据症状进行鉴别诊断,笔者认为是“猪痘病”。安排治疗方案如下:①先将病猪及疑似病猪迅速分群隔离;②用5%高锰酸钾进行圈舍消毒,用0.15%甲醛溶液室外消毒;③西药治疗:以10kg重的猪为例,每次用人用强力解毒敏针剂3支,合用人用肌苷针2支、普通抗病毒针5ml、80万单位青霉素1支,肌肉注射,每日2次。④中药治疗以5头仔猪为一剂,用自拟的除斑败毒散:二花20g、连翘30g、牛蒡子30g、川楝子30g、栀子30g、板蓝根30g、丹皮30g、郁金30g、萹蓄20g、淡豆豉30g、白芍30g、菊花20g、神曲30g、败酱草10g、枣仁10g、柏仁10g,薄荷为引,重者灌服,轻者待西药注射开食后饲喂。经治疗后一日好转,三日后痊愈,并在20日内治愈此类病32余例。
4 用药分析
4.1 西药类分析:用强力解毒敏除丘疹病毒,用肌苷针强心补肝、扶正平喘,用青霉素治疗脓毒感染及心肌炎,用抗病毒针剂清暑湿之毒,再控湿毒外攻。
4.2 中药类分析:二花、连翘、板蓝根、败酱草为君药,清热利湿除毒;用臣药萹蓄、牛蒡子、豆豉、栀子帮君药以达消暑退热之功;用柏仁、枣仁、白芍、菊花、川楝子、丹皮、郁金为佐药补心肝,平哮喘、凉血除瘀斑;用神曲、薄荷为醒脾健胃辛凉透表,引诸药以达病所。
5 用药禁忌
严禁注射安乃近、安定痛、氨基比林和超量消炎粉剂,否则,会导致败血症而加快死亡。
6 与其他病的鉴别诊断
6.1 与猪丹毒的鉴别诊断:猪丹毒病比此病传播速度快,且体温一般居于41.5~42℃之间,皮肤出现不同形状,大小不等、受压不褪色紫斑,且不论大小猪均发病。
6.2 与水疱病的鉴别诊断:水疱病的特征主要是开始体温就升高40~41℃,舌、唇、齿龈、咽腭有大小不等的水泡,特别在主趾和附趾的蹄冠上水疱明显,严重者继发感染而形成脓性炎症,不论大小猪或品种均发。
7 预防
7.1 因此症市场缺乏疫苗,故每到夏湿季节,特别是猪场更应重视蚊、蝇、昆虫方面的消毒工作。
7.2 如有少数发病,应立即隔离治疗,避免传染,减少死亡。如死亡,应对尸体进行焚烧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