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战标准牵引强化实兵自主对抗演习调控
2015-08-15吴道全
杨 奎,吴道全
(1.南昌陆军学院教研部,南昌330103;2.边防学院教研部,西安710108)
普及对抗训练是推进实战化训练改革的重要抓手。实兵自主对抗演习作为对抗训练的高级形式,正逐步向分队末端延伸。实兵演训中,部分人员无视演习场地、保障水平、组训能力等客观制约,把自主完全化、公平绝对化,导致对抗演习偏离了实战标准。纠治实践偏差,需要澄清对自主对抗的模糊认识,强化适度调控功能。
1 澄清对自主对抗的模糊认识,理解适度调控需求
1.1 自主对抗绝非“完全自主”,确保演习进程可控需要调控
自主对抗是营造训练情景的一种方式。实兵演习中实施自主对抗,可提高参演人员对作战态势的临机应变能力,通过自主信息侦察、自主指挥控制、自主战斗协同、自主综合保障等行动,可以最大程度地检验和锻炼指挥员的指挥谋略及部队的行动能力,充分激发练兵热情。但自主有度,自主对抗演习作为一种训练模式,必须具备一定的可控性,对超出演练可控范围的因素以及违反演练规则的现象和行为要调控。因此,自主是有条件和限制的,而非“抛弃”调控的绝对自由[1]。
1.2 自主对抗不能“绝对公平”,坚持实战化标准离不开调控
部分学者认为,自主对抗应做到绝对公平,只有绝对公平才能使双方抗得起来、抗得激烈,得到充分的磨炼与检验。类似观点不但无视现实差距,更没有把准自主对抗的本源目的。自主对抗的目的不是确保公平,而是最大程度地锻炼部队、提升战斗力。而且,红军部队理应成为对抗的第一主角,对抗演习的首要目标应是提升红军的战斗力。某军区战训法集训交流中提出的“导演部带着红军打蓝军”“给红方设置难局、危局、险局、迷局,在逼败、求败中锻炼红军”等做法,正是对红军主角地位的认可。立足模拟蓝军分队的能力差异及演习保障能力有限等现状,演习中对红蓝双方“绝对公平”会导致未来实战中对红军的“不公平”,完全公平的自主对抗实则是对实战的不公平。因此,对模拟蓝军与作战对手能力差异导致的“能力”失衡要调控,对违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制胜机理的行动要调控,对保障能力有限造成的“实战条件”失真也要进行调控。
2 着眼训战差距,扭住重点强化调控
2.1 在塑造过硬的作战对手上加强调控
实兵对抗演习贴近实战的前提条件,是模拟蓝军能够近似作战对手。当前,“形像神似、形神兼备”是我军模拟蓝军队伍建设的预期目标,此目标定位本身离实战对手就有差距;加之,由于敌情资料等信息的非对称性,“学步走样式”的模仿离达成“形像神似”的目标也尚存差距。为此,以调控方式弥补蓝军能力上的不足,有利于为红军树立“真靶子”,检验和提升实战能力[2]。
2.2 在营造逼真的演习环境上加强调控
当前,部队组织实兵对抗演习,受武器装备、技术手段、演练场地、演练成本等限制,演习构设的战场环境与实战化标准尚有距离[3]。因此,构设近似实战的全要素对抗环境,有赖于运用调控手段来补充。如,由于信息装备及技术手段等保障有限,导致网电对抗要素演练不实。导演部可以采取补充情况、情况显示或裁决调理等方式,调理红方信息系统受敌电子干扰、信号冒充、电磁攻击等情况,营造立体多维的复杂电磁环境,诱导各级想办法、研招术,加强多手段抗扰、多方法指挥、多渠道通联以及动中通、抗中通、扰中通的研练,检验指挥系统的稳定性和野战生存能力[4]。
2.3 在创设真练实抗的对抗条件上加强调控
考虑到非战斗性减员的安全隐患客观存在,演习不得不首把“安全关”,由此可能带来对抗强度下降、对抗行动受限等现象。导演部若采取间接调控的手段,实施以“情况”代“行动”、以“裁损”代“火力”等,既可以屏蔽安全隐患,又可使参演部队得到近似实战的锻炼;为充分检验和提升参演部队的战斗力,导演部应依据战场态势,在确保不暂停演习、不扰乱作战进程的情况下,坚持从难从严的实战化标准,构设“随机、多变和意外”情况调控演习,达成最大程度锻炼部队的目的。如,在预定任务地区设置通信受扰、指挥失灵、车辆断油、机动被阻、人员断炊、补给断线、协同混乱、保障不济等险难情况,提高各级指挥员应急指挥决策和部队快反应变的协同能力。
3 把准原则规律,实施适度调控
3.1 调控内容要有限
自主对抗的最大优势是使参演双方能够在真练实抗中得到近似实战的磨炼,确保贴近实战和真练实抗是调控应遵循的底线。为此,调控应遵循“三调、三不调”的导调法则。“三调”即实战“失真”要调,指挥“失理”(指挥不讲战法和战术手段、不讲敌情观念、不遵循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制胜机理)要调,行动“失控”要调;“三不调”即不实施战术导调干预自主指挥,不设置行动预案中断对抗的自然态势,不越权干预“命令式”的调控分队行动。具体来讲,对指挥员而言,导演机构应只设置对抗条件、制订演练规则,不干预其自主定下决心、自主决策处置和自主指挥控制分队行动;对分队而言,除超出演练规则范围或可能导致安全隐患的行动,均以其上级指挥为主,导演机构不越权干预、更不能实施“命令式”的直接调控。
3.2 调控方式要有度
方式有度,是指调控的时机、方式方法应有所侧重。实兵对抗演习中,导演部应通过导调机构各要素,综合运用规则引导、情况诱导、态势调控、对抗裁决等手段,掌握控制战场态势和双方作战指挥行动,并按“总体进程控制与局部行动临机、重要节点控制与情况诱导临机”相结合的方式,适导“焦点”、细调“要点”、重裁“节点”,加强末端跟踪调控。为此,在调控的时机上,应以因势利导、临机诱导为主,尽量不中断对抗的自然态势。所谓因势利导,就是在对抗态势上,坚持不设框框、不套原案,只要双方在想定编成内根据各自的战术原则采取相应对策和行动,一般不加干预,只是根据对抗行动进行裁决,通过对上一个训练问题的评判,构成下一个训练问题的对抗态势,以此推动对抗不断发展;所谓临机诱导,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全面掌握对抗情况,发现有错乱和脱节现象时,可通过调理人员临机诱导对抗双方进入交战地区,促使双方激烈对抗,形成对抗高潮。在调控的方法上,要多用情况诱导,实施间接调控,只“诱导”不“向导”。导演部可采取上级情况通报、辅助手段情况显示、构设模拟情景、调理裁决等方式,诱导双方指挥员自主决策、自主指挥、自主控制部队行动。
3.3 调控目的要有效
着眼演习的目的和效果实施有效调控,是调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调控必须区分不同的目的,采取相应手段以达成效果。为此,调控必须遵循对抗训练的3条基本规律。
(1)矛盾规律。对抗演习的本质在于对抗,对抗的属性就是激烈的矛盾冲突。矛盾规律是对抗演习的根本规律,它渗透并贯穿于对抗演习的全过程。为此,要使参演部队得到近似实战的磨砺,导演部就要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创造对抗焦点和条件上,着眼实战可能,通过有效的调控活动激化矛盾使双方能够抗得起来、抗得下去、抗得激烈。对抗开始时,导演部应起主导作用,以对抗双方上级、下级或友邻的身份,向红蓝双方提供作业条件,使双方摆开阵势,形成对垒;对抗过程中,导演部应充分发挥媒介作用,围绕演习目的达成,根据对抗态势,视情适时地将一方的行动经过加工,改编成隐晦曲折、真假并存的信息,提供给另一方,作为对抗的条件,诱导双方深入对抗。
(2)仿真规律。仿真规律是指对抗演习要着眼于未来作战的特点,运用仿真设备、器材或情况显示、诱导等方法和手段,模仿武器装备性能、战场景况和作战行动,最大限度地创造近似于实战的对抗条件。仿真规律具体要求做到角色仿真(双方均要按照各自的战术原则和编制装备,以及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模拟“角色”)和战场环境仿真。为此,导演部应着眼演习条件与实战的差距,通过有效的调控活动,提高仿真度。
(3)均衡规律。均衡即对抗双方的取胜概率均等。均衡规律是确保演习抗得起来、抗得下去和抗得激烈的前提。初始态势设计,要使双方在战斗力构成要素等客观条件上,保持势均力敌;演习进程调控,要着眼抗得下去和抗得激烈,通过灵活运用导调方法和手段,围绕演练问题层层诱导双方深入对抗,直到达成演习目的。
4 结语
坚持实战标准是实战化训练的根本遵循。组织实兵自主对抗演习,应力避“唯求形式上的自主,唯求胜负上的公平”,要着眼现实训练条件与实战化条件之间的差距,以强化调控功能为手段,坚决纠治对抗失真、失理、失控等现象,确保战斗力生成质效和方向。
[1] 厦乃宝,董建甲.浅谈实战化实兵对抗演习中的自主对抗[J].装甲兵,2013,27(1):30.
[2] 蔡绪俊.组织实兵对抗演习应实现“六个转变”[J].军事,2012(4):15.
[3] 王强.组织部队实兵对抗演习应注重突出“五性”[J].指挥学报,2012(6):43-44.
[4] 陈富群.实兵自主对抗演习重难点问题探要[J].东南军事学术,2013(3):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