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投资评审发展问题研究
2015-08-15麻晓兰
麻晓兰
一、引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不断完善使得政府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完善而科学的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将使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基本前提。而政府完善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政府投资体制上的,并及时监督、改进、完善、规范政府部门的投资行为。只有对政府对市场投资采取更加客观、专业、公正的评审才能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充分表现出来,才能促进市场经济良好投资环境的形成。
二、财政投资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1、评审范围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政部早在2009年就颁布了《财政投资评审管理规定》,其中已经对评审工程的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将政府性投资的建设项目集中在预算和结算这两个环节上。但是,只对项目的预算和结算环节的评审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作用极为有限,为了避免由于投资失误决策而造成的各种损失,必须将对工程评审的范围进行扩展,并对投资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式评审,并将评审的范围覆盖到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中。例如:对财政投资项目进行的可行性论证、对合同签订的严格控制等,但是,纵观我国的工程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问题使得人们忽视了对工程项目建设前期投资的管控与监督。
2、财政投资评审的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增加,作为保证市场经济稳定运行的政府投资评审,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强对财政投资评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开展能够认真贯彻财政管理精神实质,在有效提升政府部门办公效率的同时提升政府部门的整体管理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政府部门办公系统的信息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因此,必须加快对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步伐。虽然目前我国一些省市的各评审中心已经实现了对项目管理与开发的评审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这些系统的工作面较窄,直至今天,我国尚未建立一套真正能够适应政府财政投资整体评审工作的信息管理系统。
3、财政投资评审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
进行项目工程造价控制是建设项目管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中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目前普遍存在只重视工程造价管理的预结算的问题,这不仅造成了政府投资项目控制的失效性,还极可能出现大量财政资金浪费、腐败现象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加强投资项目核工程造价管理这一问题上,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例如:在有的项目立项初期,对于政府投资的可行性已经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些分析基本都停留在表面,或者流于形式,很难实现真正的意义。
4、财政投资评审的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作为评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评审项目档案能够反映出评审工作的成效。档案管理工作是伴随着评审项目的产生而开始的,要求评审人员必须对项目在一定阶段内的具体工作进行具体而详实的体现。但是,目前这项工作的管理情况乱象丛生,极为混乱,并未将档案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最终引发评审档案丢失、遗漏、无从查起等问题的发生。
三、完善我国财政投资评审管理的有效策略
1、完善评审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
完善的评审机制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前提,因此,我们不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投资评审机制,并进一步将财政投资评审职能、范围予以明确,在科学而合理的工作程序支撑下全面而有效的提升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质量,使政府投资收益更上一层楼。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项目立项的基础上建立评审、结论、检查、反馈、评价、档案管理等不同环节工作相契合的管理程序,实现对各环节工作的有效控制。
2、加强对财政投资评审队伍的建设
财政投资评审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支业务素质强、专业技术过硬、思想觉悟高、反腐败意识强、廉洁守法的评审队伍。避免出现评审工作质量提升成为口头语、过眼云烟。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度财政投资评审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大批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专家、专业人员、技术能手,以便能够发现评审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为推进我国财政改革工作、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深入奠定基础。
3、实现与相关部门的良好协调关系
由于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涉及面较广,因此,必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不断优化财政投资评审环境,这是做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转变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方式,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共同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全面发展。
总之,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勇于探索新思路,让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切实成为发挥财政职能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财政项目投资评审工作中,一定要树立统筹兼顾的意识,在科学理念的指引下将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重点放在服务财政的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上,积极探索出全新的财政投资评审新方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公共财政改革的要求。
[1]白娟.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22):52-53.
[2]熊启宝.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域对策[J].现代商业,2013(08):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