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利用微信加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

2015-08-15付建华

科技视界 2015年1期
关键词:民族微信大学生

关 爱 付建华

(1.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理论教研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随着微信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信息传播的明星效应、长尾效应以及二次挖掘效应进一步显现,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正向与反向“微熏染”,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好微信,使民族文化和民族观教育在新时代实现传承与发展,对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微信”及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1.1 “微信”的内涵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短小精炼,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丰富,同时,其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微信成为了民间舆论场主要平台;二是社交网络媒体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使得公众话语由权力(power)演变成为权利(right),改变了以往“政府主导传播”的传播模式,形成了政府、媒体、公众三者间博弈的新格局。[1]

1.2 民族观的内涵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对一个阶级和政党而言,民族观集中体现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原则、政策上。当今世界,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无产阶级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顺应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其核心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资产阶级民族观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利己主义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在我国,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

1.3 高校民族观教育

高校民族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坚持用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统领学生的民族意识,坚持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聚焦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把培养学生素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对内蒙古自治区这样的多民族聚集省份,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民族教育更具有重要意义。

2 “微信”对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意义

2.1 “微信”的群众性强、青少年用户多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团体与团体、团体与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量的需求也逐渐变多。“微信”的产生,满足了人们的信息化需求,普及性、群众性成为微信发展的趋势。在《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中显示,微信用户已达6亿,覆盖全球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超过20 种语言版本,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 亿。其中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 多万个,并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蓝皮书指出,2013年,微信用户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调查显示,使用率最高的人群为24 岁以下,占比33.7%;收入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月收入3000 至5000 元的中产阶层,占比32.0%。[3]

2.2 “微信”来临,客观上会让整个中国的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公平

微信传播的新特性为大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有效发挥带来机遇,也使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区的学生,突破时空局限与学习模式的约束,加强了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实现知识获取、共享、创造和应用的新方法,全面推动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4]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合理利用“微”平台,有利于提高高校民族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高校学生,在加强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内蒙古地处边疆地区,发生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可能性大。因此,利用“微”平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信息,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明确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3 “微信”使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微信信息的高速、大量转发,必然存在着信息的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将对用户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用户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不能理智分析,将造成认知偏差。当信息在较高程度上实现聚合的时候,将产生如下弊端:

首先,心理影响。学生个人的好奇心、表现欲以及志愿成为提供信息和交换信息的动力,往往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圈子,进行交流,网聊、网购、网恋和网络游戏,极易造成信息来源单一,观点片面,无法多角度看待问题等后果,形成“信息茧房”和回音室,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

其次,内容影响。人民日报在《反思新媒体三大弱点》一文中指出新媒体的三大弱点:不专注、不深度、不负责。学校不限制学生用手机,难免上课时玩手机、刷微信,做作业通过微信找答案,不利于自主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涉世不深,没有社会经验,辨别信息内容真伪能力弱,会轻信一些影响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谣言。

最后,社交的影响。微信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交圈,可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无限延伸,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由于学生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不够,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未来如何引导学生保护个人隐私,保障人身安全不被侵害,将是高校和管理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4 合理使用“微信”,加强高校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对策措施

4.1 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微信

高校管理者要以积极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微信,将新媒体教育和传统教育有机结合。首先,学校领导与教育部门重视,加强大学的信息理论课程教育,注重提高大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高校教师也应该重视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微信”所充斥的大量信息给予正确引导。同时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功能,使信息有正确的来源,正确导向。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微信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

4.2 创新教学方法,多层次加强学生的民族观教育

积极面对“微信”高校民族观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敢于大胆突破,借助网络实现民族观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借助微信等新媒介、培养新媒体应用技能,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等。首先,强化教学课前准备工作。通过教师的课前备课,对信息进行筛选,在让学生接受正能量信息的同时,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重视、信任、欣赏大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建立相互学习的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再次,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坚持学习研究创造,提升专业水平,及时更新知识,使教案内容与时俱进;最后,突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民族观教育课的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导向性,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

4.3 培养信息媒介素质,建立“正能量”网络

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互联网建设管理的“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十六字方针。加强网络监督立法工程,不断地规范与引导、完善传播途径,加强传播者的媒介修养,实现新媒介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新媒体、新媒介服务教学及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高校教师要探究微信等新媒介的崛起和社会信息共享的透明化,正确引导我区高校网络舆情的变迁以及寻求学生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1]张荣刚.政府被倒逼信息公开到官民良性互动——从深圳“5.26”事件看微时代传播新格局现实超越想象的传媒[C]//第十届亚洲传媒论坛论文集.

[2]丁龙召,李晶,主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2 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8:98.

[3]《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发布:微信用户多中产 微博用户多草根[OL].北京晚报,2014-6-27.http://cul.022net.com/2014/194/26/0627112911709876.html.

[4]沪江英语:微时代来临 微教育如何扬长避短?[OL].重庆商报,http://www.hjenglish.com/kouyu/p454933/.

猜你喜欢

民族微信大学生
我们的民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多元民族
大学生之歌
微信
微信
微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