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风热线》节目的创新与实践
2015-08-15张智勇潘艳丽
张智勇,潘艳丽
呼伦贝尔市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8
《行风热线》节目使各行业部门的“家务事”得以公开,使各行业部门掌握的政策、法律法规 得以普及,也让各行业部门工作置于社会、媒体、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有利于政风行风建设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树立广大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的信心,加强了媒体与行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也切实起到了连心桥、减压阀的作用。然而正像所有客观事物都要遵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规律一样,《行风热线》近年来也逐渐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问题。可以说,能否消除或解决这些问题将关系这一节目的未来走向。
1 《行风热线》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1 节目形态缺乏创新,部分上线单位表现懈怠
广播节目的发展依赖于节目的创新,如果以一种固定的形态长此以往,势必会走向没落。《行风热线》基本延续了初始的栏目内容设置:轮流上线,介绍职能、接听热线、现场解答受理投诉,上线后进行调查反馈。这样的“程序化运作”奠定了《行风热线》节目的基础,但同样也限制了节目的进一步发展,不仅让听众产生了听觉疲劳,也让上线的行业部门从节目开播之初的积极配合、精心准备演变成了当下的消极懈怠。
1.2 制约机制不健全,督办力度不强
长久以来,对于群众反映问题的反馈质量、办事效率,以及行业部门的一把手是否上线直播、是否亲自接听热线并作出承诺等问题缺乏有力有效的制约,甚至有个别上线单位内部还制定了“严防”的规定,要求本单位人员未经一把手或主要负责人同意不可擅自接受行风记者的采访。在问题反馈上出现了更多的官样文章和书面答复。此外,群众所反映的部分问题通常需要阶段性解决,或是多部门联动,那么这就需要《行风热线》节目持续关注,而结果往往会久拖不决,上一轮上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新一轮上线中仍然存在,这必然会逐渐降低听众对节目的信任和参与热情。而这些情况的出现,恰恰是追踪督办的力度不够,这也就迫切需要政府纠风办与电台共同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制约机制。
1.3 报道力度不足,反馈流于形式
从《行风热线》在节目中所播出的一些报道上看,通常关注的都仅仅是问题的表象,不善于也不乐于对事件的本质与真相做深入的挖掘,走的仅仅是群众提问、媒体协调、相关部门解答的程序化过程,“求证”的时候多,“问政”的时候少。
1.4 广播媒体的传播特点影响了传播效果
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有着对象广泛,传播迅速,功能多样,感染力强的优势,同时也有着一瞬即逝,顺序收听,不能选择,不易保存的劣势。所以,广播需要在保持伴随收听优势的基础上,拓展外延,提升传播力。
2 对《行风热线》节目的思考
2.1 制约机制创新,增强监督力度
在《行风热线》开播的这十年中,与政府纠风办陆续建立了一系列“上线考评”、“反馈通报”、“行风月报”等制度,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一把手不上线、上线嘉宾不能拍板等情况始终得不到根本解决。症结在哪呢?就在于我们缺乏的不是制度,我们缺乏的是制度得以贯彻落实的决心。这个决心需要让人民群众看到,需要让各上线单位领会,更需要政府纠风办与电台以《行风热线》节目为载体加以深化,落实到每一次直播和每一条报道之中。要将群众意见大、反复投诉、部门职能有交叉、容易推诿扯皮等问题与所涉及行业部门,列入行风调查的范畴。
2.2 节目形态创新,扩大节目影响
2.2.1 拓展节目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建立问政平台
《行风热线》节目从接听热线,到就群众所反映问题联系相关部门,再到问题解决,始终都是被动的。虽然从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群众的话语权,但忽略了《行风热线》应有的围绕和服务大局,给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的功能。这就需要由过去单纯为听众个体解决具体问题向促进制度完善,促成政府责任转变和促进政府施政能力提高方面转变,摆脱就事论事,要就事论理、就事论法、就事言教,提升节目的层次和内涵。邀请相关专家、代表、委员走进直播间就某一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将《行风热线》打造成媒体问政的平台。
2.2.2 在原有栏目设计的基础上,开设“行风追踪”栏目
《行风热线》要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产生和结果,更应该关注事件从发生到发展,再到结束的完整过程。所以需要以日为期限,将每期节目的前5 分钟开辟为“行风追踪”,集中对截止之前一天17:00 前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追踪报道,让广大听众每天都能了解群众所反映问题的进展情况,这种“高曝光率”也有利于提高上线单位的工作效率、端正工作态度,避免推诿或拖延情况的产生。
2.2.3 与频率其他社教类节目联动,以集群效应放大《行风热线》
不管从哪个角度上说,《行风热线》都是一档好节目,那么在一个频率中是不是可以将《行风热线》加以最大限度的放大呢?答案是肯定的!河北台的《阳光热线》节目就做到了这一点,不但在本节目中开办了多个子栏目,而且使节目由半小时的直播延伸到了全天各个时段。呼伦贝尔的《行风热线》可以不用做得如此彻底,在现有情况下,实现频率内社教节目与《行风热线》之间的联动还是完全可行的。
2.2.4 举办活动,以面对面的形式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行风热线》曾连续两年就听众反映较为集中的农资打假、房屋质量、物业管理等内容举办大型主题活动,邀请相关行业部门负责人和反映问题的群众坐在一起,现场受理投诉、接受咨询,实现了指向性与群体性互动。这种面对面的形式更容易拉近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体现《行风热线》的桥梁纽带作用,贴近性更强,服务也更加贴心。
2.3 联合传统媒体,借力新媒体,增强广播自身综合实力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阵地正在被网络等新兴媒体分割并占据,一枝独秀的时代一去不返;地市级媒体正在承受省级台和中央台的多面夹击,固步自封只能让我们的事业每况愈下。地市级电台如何才能够杀出重围,怎样谋求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施展的舞台呢?首先是加强本土传统媒体间的合作,就广播《行风热线》而言,可与报纸合作,将节目中播出的内容摘要刊登在报纸上,将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的行业部门也可以刊登在报纸上,对听众投诉问题的处理结果也刊登在报纸上,从而最大程度上弱化广播一瞬即逝、不易保存的劣势。还需要加速实现《行分热线》节目的视频化,在直播间架设摄录设备,并以“呼伦贝尔广播网”为平台进行同步直播。目的就是要让《行风热线》节目广播有声、视频有影、报纸可读,由“单一有限平台”向“立体交叉平台”延伸,集中合力,扩大传播效果与影响力。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与进步中,《行风热线》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创新,才能够突破瓶颈、与时俱进,才能够承担起广播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1] 刘丹丹.近十年(2003-2012)来我国舆论监督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4(6):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