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信息学科全面使用原版教材的思考
2015-08-15张飙
张 飙
(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自2000 年起国内高校开始大量引进国外信息学科优秀原版教材[1],可是时至今日原版教材使用率并不高。“近几年来,双语教学甚至呈逐渐萎缩之势,许多高校的双语课程纷纷下马,主要原因有三个:1.专业不匹配;2.教材脱轨;3.英文水平”[3]。与人文和社会学科不同的信息学科没有区域性,显然不存在“专业不匹配”和“教材脱轨”的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英语水平”。通常使用原版教材教学称为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有三种模式:全外型(英语教材、英语授课);混合型(英语教材,英语与汉语交错授课);第三种为半外型,即英语教材,汉语授课,其最大的优点是教学效果好[2]。尽管有大量论文致力于探讨“全外型”和“混合型”教学模式,但受限于高校师生英语听说水平,现阶段这两种模式是难于广泛推行的,即使国内一流大学情况也是如此。事实上,“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外文原版教材”[4],原版教材的优秀体现在教材本身,而与英语口语、听力没有必然联系,。然而,当前最主要的症结在于英语听说能力严重制约“全外型”或“混合型”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造成原版教材得不到广泛使用。鉴于当前国情、校情,大部分高校信息类课程只有采用“半外型”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启动原版教材的全面使用。
1 信息学科原版教材与国内教材比较
当前国内引进的电子信息类原版教材中冠以著名教材,优秀教材和经典教材头銜和一些版次高的教材都是由国际知名出版商出版的国际一流专家学者的经典力作,这些教材具有思路清晰、语言规范、实例充足,讲解透彻、利于自学等特点,每一本都能让读者原汁原味感受到大师的魅力,并使读者学到国际知名专家分析、理解教材内容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多数国内教材由高校教师编写,但教师晋升职称时,编写教材被认为是非原创性,只是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但其份量却不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和专著,造成教师不愿付出太多精力编写教材[5],教材质量当然比不上那些十年二十年磨一剑的原版教材。国内同一门课程的教材数不胜数,相当多的教材内容雷同,有的甚至整节整章的复制粘贴,真正精心编著的优秀教材为数不多。如此状况造成人力、财力大量浪费。
原版教材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非常注重学科研究方法和实际工作技能的培养[6]。表现在书厚(页数通常是中文教材的2~3 倍),教材对原理的解说全面、透彻、深刻,并辅以充足的实例和典型工程应用,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信息类课程经常使用到大学数学知识,原版教材非常注重这类基础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问题,通常会用较大的篇幅详细地推倒,并在教材最后提供基础知识附录,旨在教会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国内教材为了节省篇幅对不少原理的来龙去脉讲解不充分,学生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去理解,而且教材中很少介绍工程背景及应用实例,仅有的那么一点也只不过是蜻蜓点水。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处理上,国内教材倾向于直接给出结论或轻描淡写简短推倒后给出结论,教材通常也不提供相关基础知识的附录,这样的后果会使学生知识体系形成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发生脱节,例如,真正能运用高等数学和电路分析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
国内教材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稿费薪酬偏低,另一方面受高校教师考评机制的制约[5]。这两方面原因绝非短时间可以解决的,而使用原版教材则可以完全回避这些棘手问题,“跨越式地完成教材改革,直接站到国际先进教材最前沿”[7]。
2 原版教材使用偏少的原因
第一,原版教材的使用受到双语教学的制约,它是导致原版教材不被广泛使用的最主要原因。很多高校原版教材总是与“全外型”和“混合型”双语教学联系到一起。目前即使在国内一流大学也只有很少的课程可以实现这两种模式的双语教学。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教师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偏低和高校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普遍不高,可见“全外型”和“混合型”双语教学在国内高校普及还有待时日。
第二,“单一性”造成原版教材使用效果欠佳。各高校在引进原版教材的过程中常常是针对某一门课引进一本教材,使该课程与其前导和后续课程的衔接出现脱钩现象[8],这就是“单一性”[2]。“单一性”的出现既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本学科专业词汇和了解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造成了原版教材使用效果不佳。
其三,原版教材价格偏高,学生经济负担加重[7]。优秀的原版教材无论在课程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都要优于国内教材,因此教材价格相比国内教材偏高属于正常现象。
3 全面使用原版教材的可行性
对于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毕业后与国外专业人士用英语直接交往的机会是极小的[5]。对于信息类专业学生工作后进入研究或设计领域工作后,由于产品、知识及使用工具更新快,需要阅读大量外文资料,如芯片手册,设备手册、软件帮助等,其使用英语主要是阅读。因此扩大英语词汇量和提高阅读能力才是当务之急,使用原版教材很容易达成这种要求。
使用原版教材时,教学模式选择至关重要。每个大学生在中学期间已经学完英语基础语法,了解英语基本表达方式。虽然大学英语针对中国学生哑巴英语状况提高了对听、说的要求,实际收效甚微,原因是没有课堂外的英语环境。一所省属理工高校调查显示,学生对外语水平自我评价中,60.4%对阅读能力感到满意,36.9%对写作能力感到满意,对口语和听力满意者仅有4.5%和3.6%[8]。可见,多数学生大学期间显著提高的只有词汇量和阅读能力。当前中青年教师基本具备硕士以上学位,大多数人只是欠缺英语听说能力。因此采用“半外型”教学模式对大多数阅读能力远超过听说能力的中国师生来说是完全可行的。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也只有采用“半外型”教学模式才能达成全面使用原版教材的目的。
原版教材的使用基本不受公共英语水平限制,因为大学公共英语阅读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数都是节选的,课文间联系不紧密,没有整体感,很难激发多数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用原版教材则不同,由于教材讲解一门基础或专业课程,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自然激发。大学英语节选出的课文虽然包含了应该掌握的词汇,但节选会造成这些词汇重复出现率低,学生要花费很多时间直接记忆词汇。而那些快速记忆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基本不实用,因为快速记忆法实施时会显出枯燥乏味的本质,从而造成多数同学无法坚持记忆下去。按照记忆规律,出现率高或使用率高的单词无须刻意也能自然记住。在原版教材学习过程中,大量词汇反复出现,符合记忆规律,因此一门课程学完学生当然就掌握了相当数量的专业词汇和公共英语词汇。大学英语四、六级阅读部分更侧重于对文章的隐含意思的理解,而且那些文章写作风格与信息类原版教材完全不同。优秀原版教材是以最直接、最通俗、最易懂方式撰写的,已经充分考虑到母语非英语的学生,作者最怕出现的状况就是学生看不懂教材。
4 全面使用原版教材实施方略
根据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近似等比例地分为A、B 两个班,英语基础较好的A 班全面使用原版教材,B 班则使用国内教材。由于一次高考成绩不能完全界定学生真实英语水平,因此B 班学生可自愿选择到A 班学习,同样A 班学生也可到B 班学习。每个新学期A、B 班同学又可重新决定本学期在哪个班学习。
万事开头难,原版教材的使用过程应当循序渐进。第一批使用的原版教材课程必须选择行文通顺易读、语言规范的优秀教材,而且应当安排相对多的学时。第一个使用原版教材的学期应安排相对少的其它课程,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研读、理解、消化原版教材内容。原版教材最好采用留白排版的影印版教材,留白处可方便学生做记录。整个授课过程采用中文授课,英文课件,英文作业,英文考试卷。发音准确的教师可教会学生重要词汇发音。
在香港、韩国,大学课程不再将英语课与专业课分开,大部分课程采用英文教材,将英语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这种英语与专业齐头并进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9]。原版教材必须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全面使用,这样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课程所使用的原版教材一定要选择明白易懂、条理清晰的经典教材。
为了将来实现“全外型”教学的终极目标,从现在开始必须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英语听说能力,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对专业教师执行英语培训五年计划。相对实用的做法是请高水平外籍教师和校内英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对专业教师进行校内培训,允许教师自愿参加,培训期确定为三年。此外,学校需要系统购进相关课程国外名校讲课视频资料以供教师学习、模仿和纠正发音。如果有条件可把培训合格的教师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科研型教师应选派去欧美发达国家名校进修使其科研能力和英语水平同步提高。教学型教师则选派去一些低消费、欠发达英语国家进修。出国进修期为二年,费用可考虑由学校和教师个人共同承担,从而使更多教师有机会到国外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
[1]任福兵.百年回眸:中国高校教材引进历史进程分析[J].学术论坛,2007.11.
[2]裴文英,陈骏.高校双语教学的误区、困惑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5.5.
[3]邹芝.试析大学双语教学的瓶颈及出路[J].教育探索,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