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报界与侵华战争研究

2015-08-15南海文

科技视界 2015年13期
关键词:日本政府体制报纸

南海文

(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121000)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从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报界的发生了转向,逐渐沦为侵华战争的宣传工具,为侵华战争辩护、助威。虽然在战时有个别的报社和报人有反对侵华战争的主张,但就整体来看,整个报界都在侵华战争服务。

1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报界的特点

1.1 报道体制深受政府“总力战体制”的影响

为了使社会资源充分为侵华战争服务,日本政府建立了“总力战体制”,这其中就包括报纸在内的宣传媒介,期望通过报界扩大战争的势态,为战争呐喊。因此,在日本军政府的授意下,日本报界确立了新的报道体制,成为国家战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报界这种主动迎合军政府、鼓动战争的行为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使报界失去了原有的舆论监督职能。

一方面,为了满足日本政府对宣传战争的要求,日本报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满足采编新闻的要求。向中国战场派出大量的记者,甚至唆使有影响的文学家掀动“战争文学”,他们以“陆军从军记者”身份活跃在中国战场,这支“笔部队”以战争文学的形式为侵华战争添油加醋。在这样一种采编体制下,大量的战争报道和战争文学就出现在了报纸上,大肆渲染战争氛围,这些内容是政府意志的再现。除此之外,日本报界还利用自身的影响,通过组织募捐、举行展览等非新闻活动宣传侵华战争,使战争逐渐被民众接受。有的甚至向普通民众发放《国民抗战必携》,向民众讲授一些武器的使用方法。

另一方面,日本报界的信息源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为了控制舆论、强化对外宣传,日本政府打造了一条专门供应新闻的渠道,以控制信息源,达到统治舆论的目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为了宣扬战争的正义性,收缩了消息源,战争消息由大本营统一发布。大本营是日本战时最高的军事机构,主要负责发布战况、通过战争决议。这样以来,日本报界听从于大本营的要求,各个报纸的报道千篇一律,表现出很强的军事色彩。

最后,日本报界为了迎合政府的要求,把自身视为战争宣传阵地。各个报纸纷纷改革体制,完善战时新闻体制,力求把报纸作为有力的武器,在舆论上援助侵华战争,成为名副其实的战争宣传武器。

1.2 报道言论具有明显的煽动性

报纸之所以能够起到较强的政治宣传作用是因为报纸传播功能的发挥。在日本战时环境中,传播功能被军政府充分利用,舆论导向被控制,煽动性的报道言论层出不穷。首先,通过报道煽动国内民众的援战热情。在军政府的授意下,报纸上出现了很多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并将其视为“佳话”,在报纸上大肆宣传,推动了国民的战争情绪。这样错误的言论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战争热潮,侵华战争赢得了国民的支持和同情,达到了战争全民化的目的。其次,通过丑化敌国激发国民的排外热潮,同时也能加强民众对日本精神的认可。日本报界利用“支那猪”等字眼丑化中国人,提倡用战争清除中国人。最后,通过各种报道,煽动仇敌心理。日本报界打出了“人道主义”的幌子,夸大了敌方的弱点,煽动了仇敌心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报界对美军的行为做出了强烈的批判,掀起了一轮仇美高潮。美军开始轰炸日本本土后,报纸歪曲事实,把美军的轰炸报道成无差别轰炸,把民众的厌战情绪转化成了强烈的仇敌主义。

1.3 报道内容有明显的虚假性

新闻报道应该力求真实,这是新闻高贵之处,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但侵华战争时期的日本报界却充斥着虚假报道。首先,在报纸上刊登虚假新闻。在报纸上刊登虚假新闻是为了博取民众的支持。例如,在上海事变发生后,日军在上海烧杀抢掠,但在日本报纸上却出现了日本兵“亲善”百姓的报道。为了掩盖侵华罪行,日本报界把侵华战争美化成“解救中国的战争”,文章中谎言连篇,这样使日本民众相信了战争的争议性,大力地支持了战争。其次,虚假报道日军战果。虚假报道战果虚假扩张了战争的效力,希望得到民众的继续支持。例如,在中途岛战役中,美军损失较小,而日军遭到毁灭性的重创,但在日本报纸的报道中却报道成美军损失惨重,鼓吹战局有利于日本,号召民众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最后,在战争后期,炮制虚假新闻,做最后的挣扎。日本报界不但没有客观的报道事实,反而鼓吹“本土决战”,要求民众完成战争使命,力求做最后的挣扎。在战事节节溃败时,日本报界仍号召民众将战争进行到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战争后期日本巨大伤亡。

2 日本报界战时体制的确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为了满足战争的要求,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完善了报界的战时体制。报界成为了战争的附庸,是日本战时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1 整顿报纸

日本政府注意到了日本报界对战争的重要作用,为了集中战争物资,更好地压制反对呼声,宣传战争,从在战争初期,政府就对全国的报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推行合并措施,缩减报刊数量,使全国报纸统一化,建立了以大报社为中心的战时新闻体系。战时新闻体系得到了政府人力、物力的全力支持,在侵华战争时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呐喊作用。

2.2 改革机构

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形成战时体制,各报社加强了对编辑的控制,报社的主笔、编辑都要严格按照军部要求编撰文章,要认真贯彻政府方针,防止出现异论。此外,报纸不仅要接受内阁情报局的严格审查,还要接受报社内部的审查,以保证报纸对战争的推进作用,为军国主义服务。

2.3 放弃利益

为了与政府论调保持一致,日本报界不惜牺牲广告篇幅,把所有的内容都编辑成了战时报道,力求指导国民精神。在战时,日本报纸纷纷放弃盈利目的,把报纸当成了另一战场,对内对外宣传战事,这样以来,各个报纸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报道内容,报纸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3 日本报界战时体制确立的原因

3.1 政府和军部的严格控制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政府鼓励全员参与,制定了一系列的言论统治法案。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报纸付印前的审查,出版后也要审查。通过严格的审查,政府就严格地控制了报纸,报界的言论不敢越雷池半步,否则就会遭到取缔,负责人也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这样迫于压力,报界调整了报道方针,满足了政府和军部的要求。

3.2 日本报界与政府的联系密切

日本报纸从诞生时就受到政府的控制,报纸也在政府的控制中努力地寻求生存之路。在这样一种发展模式下,日本报业获得了畸形的发展,逐步沦为侵华战争宣传的工具。

3.3 日本思想文化的影响

日本民族具有集团性,集团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个人对集团绝对服从,政府利用了国民的这一特性,将国民推进了战争的漩涡。九一八事变后,强烈的民族主义和集团主义推动者国民支持、参与侵华战争,报界的反战言论也随之消失,整个社会都幻通过侵华战争摆脱经济危机。

4 总结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报界侵略战争不仅没有批判,反而在宣传上给予了很多的支持,为侵略战争呐喊、狡辩。日本报界的责任意识已经完全丧失,助长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由此造成了惨重的后果,其污点将会被历史永远的记住。

[1][日]池田一之.报纸犯下的战争责任[M].东京:经济往来社,1981.

[2][日]塚本三伏.实录:侵略战争和报纸[M].东京:新日本出版社,1986.

[3][日]山中恒.报纸去美化战争吧!——战时国家情报机构史[M].东京:小学馆,2001.

猜你喜欢

日本政府体制报纸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日本防卫费或超2000亿日元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从“甲午”到“侵华”日本政府操控下的新闻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