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三个自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2015-08-15

关键词:特色思想大学生

金 云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 合肥 231603)

“三个自信”是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理念,也是十八大报告的核心。“三个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它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的核心。“三个自信”是对全党的要求,更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殷殷期望。因为当今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坚定大学生的“三个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对“三个自信”缺乏足够和必要的自信。为什么大学生会缺乏“三个自信”?如何培育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这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当代大学生三个自信缺乏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会缺乏三个自信的原因如下:

(1)中国国情和历史知识缺乏。就学校教育而言,若从教育考试体制来看,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便对历史政治等学科缺乏重视。特别是高中阶段文理分科后,理科学生便远离了历史和政治学科。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他们是不会去自主学习的。这种状况事实上会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和对基本国情的认识的模糊,因此他们对现实的评价就难免不客观。由于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有些大学生不了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为什么会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1995年前后,他们从出生就已经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并正在走向小康。因此,他们对改革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并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同时,他们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缺少一定的辨析力。当代大学生的这种成长背景,使他们缺少改革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因此才会导致他们对当代中国所选择的道路和体制缺乏足够的自信。

(2)西方敌对势力的强势进攻。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日益把中国视为对西方霸权利益的巨大挑战者和最大的敌人。美国中央情报局早从1951年便开始出台一系列对华密令,至今形成了对付中国的《十条戒令》,其中第一条就是“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第六条“无论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地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这些对付中国的策略,赤裸裸地表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强势进攻。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制度随意地歪曲和别有用心的攻击,对一些刚走出中学校门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还处在半形成期,他们的性格中又有着一些叛逆因素的存在,因此他们很容易被西方的宣传所迷惑。西方敌对势力恶意地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对当代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3)当今社会种种消极负面现象的影响。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渴望。然而现实社会中,贫富分化,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大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和敏感,特别是在当下微博、微信时代,更使得大量的社会信息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大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难免会有一些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对“三个自信”缺失信心。客观上,大学生是个非常年轻并充满活力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思维活跃,关注时事,关注热点新闻;另一方面,他们的“三观”尚未真正形成,对每天蜂拥而至的各种信息并不能完全地加以分辨,特别是各种消极负面的社会现象缺乏足够的理性分析。有些大学生甚至会因为社会问题众多而成为“愤青”,甚至有可能演变为偏执思想和极端情绪。更有甚者,会因为问题众多而心灰意冷,从而陷入悲观,对社会发展彻底失去信心。

2 坚定大学生“三个自信”的对策

坚定大学生 “三个自信”的对策如下:

(1)加强理论引导。要坚定大学生的“三个自信”,就必须让大学生真正理解“三个自信”。“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是什么?“三个自信”的依据在哪里?坚定“三个自信”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树立“三个自信”?对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这些都是必须认真阐释和回答的问题。系统地认识并全面理解“三个自信”是坚定大学生“三个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握了“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认清了“三个自信”的基本问题,才能使大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和自觉的高度,才能把“三个自信”内化为自己的信念,才能增强大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想的自觉抵制。

自信源于对自身优势的确认,而任何优势又必然处于比较之中。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前景走势迷茫难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在比较之后进行的选择。高校教师要培养大学生的历史观,要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进程,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并深刻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为树立“三个自信”奠定坚实的科学依据。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在反复比较、试验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辩证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系,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和实践优势,从而促使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内涵,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中国实践的互动关系,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基础,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在历史与现实、本国与世界的广泛比较中清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2)培育大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辩证思维既不是全盘肯定也不是全盘否定,更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要引导培育大学生利用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我国发展中的问题,认识成就,分析失误,摈弃和抵制错误的思想和极端的情绪。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时,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显时期”。这是一个社会财富快速增长的时期,又是利益分配不均衡的时期。是各个利益群体伸张权利的时期,又是渴望和谐发展的时期。增长与问题,发展与矛盾交织在一起。经济快速发展了,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急剧变化,出现了某些失衡的现象。贫富差距在扩大,阶层意识在形成,由不满到对立。这些问题和矛盾投射在网络上,便出现了各种偏激言论。大学生自然会受这些不良社会心态、情绪的影响。在一些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上,教师既要用辩证思维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更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当大学生能够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理性平和,偏执、极端情绪化的言行就会大幅减少,就能正确看待我国社会发展的得与失,树立“三个自信”也就有了坚实的理性基础。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多谈正面的东西,不要谈社会的阴暗面。他们认为谈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这会降低思政课的实际作用。笔者以为只谈正面的不谈负面的,本身就是缺乏自信和心虚的表现。回避问题反而容易引起学生质疑和鄙视,导致大学生无法坚定“三个自信”。如果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的话,必然会让降低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一些社会思想上的困惑都不利于大学生树立“三个自信”。问题不在于可不可以谈论社会的阴暗面,而在于能否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和分析这些现实问题。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既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三个自信”。空洞的说教,抽象的论述是不能让大学生信服的。从正反两方面入手,不回避,不躲闪,合理的分析和解释,正确的认识和引导,才能够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三个自信”。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的本质时,就不能不谈到当今社会存在贫富分化的现象。如何认识这种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原因,富豪移民对先富带后富带来哪些影响,党和政府有哪些措施缩小贫富差距,这些很现实的相关问题都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有所涉及和回答,甚至还应当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深化学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认识,通过合理的引导,培育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大学生对社会发展问题敏感但不过敏、冷静但不麻木、忧虑但不悲观,基于这样的理性认识,大学生的“三个自信”就有了坚实的认识基础。

(3)充分利用好3个课堂,创新思政课教学。坚定大学生的 “三个自信”,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思政课教师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3个课堂。思政课的3个课堂是指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和网络“第三课堂”。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肩负无可替代的重任。思政课教师应该把3个课堂统一起来,科学整合优化三个课堂,充分利用彼此协调,为增强大学生的“3个自信”切实发挥作用。

首先,高效组织第1课堂,这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具有系统性、连贯性、严谨性的特点。这个课堂上,要避免假大空,既要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也要尽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第一课堂教学要避免抽象论证。培养大学生的“三个自信”不能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论证,逻辑的魅力、真理的力量还需要配合感性的认识才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三个自信”,首要的就是要加深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第一课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领悟透彻。其次,合理组织第2课堂,这是发展学生能力与个性的好平台,是第1课堂的延续、拓展和补充,具有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培养大学生的“三个自信”仅靠第1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实践。可以积极争取、创造条件,带领大学生去校外实习实验基地、红色景点学习、参观、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去发现现实存在的问题,增强他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还可以通过一些社会调查、参观、摄影等活动,让大学生积极参与,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为树立“三个自信”积淀坚实的心理情感。笔者在去年10月以及今年的5月和12月,先后带学生去安徽凤阳小岗村、肥东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实效。这种方式,震撼大学生的心灵,也能克服学生对思政课“假大空”的偏见。教师引导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科学理论成果的精髓所在,自觉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再次,科学组织第3课堂,这是微博微信时代和学生交流的最好的平台,具有广泛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个体性等特点。可以在校园网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可以公开教师的微博微信账号和QQ号,和学生真诚交流沟通,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误区与心理困惑,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困惑,解答学生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能力与自信。要让3个课堂彼此互补,相互协调,从而更好的为大学生服务,为大学生解疑去惑,与学生沟通交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三个自信”。

(4)领导重视,部门合作。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对大学生“三个自信”的增强,其作用不可忽视。但培育大学生的“三个自信”,同样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党委、思政部、学生处、团委、心理咨询等部门的有力支持与密切配合。通过种种方式的配合,在学校营造出浓厚的人文氛围,使“三个自信”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和具体行动。自觉才能自信。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充分发挥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使大学生成为“三个自信”的坚定的信仰者和有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3 结束语

增强大学生的“三个自信”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寻求各种途径增强大学生的“三个自信”。十八大报告指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这是一种自信,一种源自于实力的自信。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民族复兴的希望和力量,更应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努力把“三个自信”转化为道路自觉、理论自觉和制度自觉。坚定“三个自信”,增强“三个自信”,牢记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把自我价值融入社会价值,把个人志趣融于社会需要,把个人利益融于人民利益。这样的人生才更加有意义,这样的人生才能更出彩。

[1]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沈壮海,王 军.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N].中国教育报,2013-05-20(2).

[3]史宏波,王 军,侯士兵.“三个自信”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7):54-55.

猜你喜欢

特色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