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问题意识及培养研究
2015-08-15熊芳芳
熊芳芳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2)
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教育就是让人不停地提出问题、再思考问题的一个过程。要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没有“问”的意识是办不到,能否问得广、问得深、问得巧,表现出了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投入、感知、理解和思维程度。但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教学中学生大部分属于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低下。根据《现代教学论》中的研究指出,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发现了问题,进而思考,成为真正的学习行为。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问题意识
“问题”一词,在教育心理学中被解释为一种特殊的情境。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孔子就已经在关注问题意识,要求学生重学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学生在认知世界的活动中遇到一些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时,伴随着的好奇、疑惑、困拢、探究等心理状态,学生开始自觉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积极地思考与探寻的心理活动,即问题意识。在问题意识基础之上,提出的大学生问题意识是指21 世纪的大学教育将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做为目的,鼓励学生不断地挖掘情境与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并产生疑惑,通过应用学习、观察、实践等能力解决矛盾的过程,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勇于质疑的能力、积极思考的习惯、深层探究的品质。
二、问题意识的形成
1、内在因素。问题意识产生的内在因素来源于头脑中已存在的认知结构,和个体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是意识问题形成的基础,个体心理特征是必要条件。各种认知活动积极参与导致冲突的产生,再通过个体心理特征,即好奇心、兴趣、敏感性、质疑性、主动性等发现问题、得出问题。2、外在因素。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问题意识,所以问题意识离不开认知的对象。自然、社会等中任何现象和事物都可以成为认识的对象。
三、大学生语文问题意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问题意识主要表现之一,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有些问题是容易发现的,有些是比较难发现的,有些是个体从生活经验中创新出来的新的问题。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的人总能比别人更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富兰克林挑战“风筝实验”发明了避雷针,牛顿疑惑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在一项专题为“大学生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结果中,仅有44.2%的当代大学生有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高达47.8%,对“问题意识”本身的意义和自我的问题意识没有明晰的认识的学生约占6%。其中承认自己在学习中存许多问题的学生占80%。只有不超过10%的学生会去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70%的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迷信权威、不敢质疑,选择自己处理问题或搁置不理。
2、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成功的教育具体表现在让所有的学生都没有问题,所以教师的主要功能便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要向学生传授一切知识,解答所有问题。我们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只注重具体知识点的分析和介绍,忽视问题情境的设计,加上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本身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所以,正如尼尔·波斯特曼所说:“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像个‘句号’,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即使有问题也只是简单地问“为什么”。
四、当代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创建多元化教学情境。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引起个体认知的冲突,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具体地说,学生处于一种心理困境,在遇到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困难来达到目的。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教师要创建有效的、符合学生水平的问题情境,将问题与情境紧密相联系,利用现实生活类比等方法,设计悬念式、开放式、质疑式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形成主动探索的欲望。
2、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是否敢于提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让他们感到安全自由的环境和气氛。强调教师的权威只会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并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次,无论学生提出的多么匪夷所思的问题,都不要带有主观个人色彩去评判,保护学生的质疑的勇气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做到敢想敢问。
3、授学生以“渔”。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大部分还是以灌输为主,而学生们更期盼的则是启发式的教学,这说明现在的高校教师面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挑战。教师的职责不在是以传递知识为主,发明家是越来越多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有意识的教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只有丰富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要明确提问的种类。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再次,要加强教师提问的示范性。把一个问题做为适时诱导点拨,激了学生发现新的问题。
4、改善评价以促问。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效果优秀程度的标准,是教师与学生前行的方向标。要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在考试形式上,教师还要把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重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而在考试内容上,我们要来自于教材,也要高于教材,考试不是默写比赛,而是要通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陈龙安著.创造性思维与教学[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高耀丽.以问题为本的学习对我国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启示[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117-119.
[3]俞国良,侯瑞鹤.问题意识、人格特征与教育创新中的创造力培养[J].复旦教育论坛,2003,04:11-15.
[4]刘旭东.问题意识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104-1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