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背景下的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创新性教学策略
2015-08-15张广才
张广才
(南昌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108)
“大学语文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母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母语经典及代表性优秀作品的研读,进一步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人文修养的提升,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丰富、健康。”[1]笔者任教预科多年,发现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大多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写作能力较弱。那么如何提高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认为对于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课程,其教育目标是在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诸多方面的探索,使其真正起到提高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一、教材处理注重灵活性
近年来,从事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对预科教育的研究大都是对教材的研究和探讨,教材的适用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其中对预科大学语文教材的探讨大多停留在教材的编写问题,更鲜有人关注对教材灵活处理的问题,再完美的教材都有待“完善”的地方,大学语文教材亦如此。目标院校的性质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兴趣、需求不同,这必然导致对教材的需要、要求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还要有充分驾驭教材的能力,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1、层次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尽管使用同一种教材,但对文本的解读水平有不同层次。因此同样的教学内容,对文理科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在周课时数量、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适当调整,对语文素质偏低的预科生,可依情况适当降低教学目标和难度,适当增加周课时量,因材施教,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2、整合性。所谓整合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合教材内容。预科教学时间有限,仅有一年或两年的教学时间,因此,必须结合学生和教学时数实际情况,依托教材,有理有据地、科学地对文本进行整合。人教版大学语文教材(上下册)依时间顺序,以体裁为板块设置了多个单元,每个单元至少是5 篇以上选文,因此进行整合很有必要性。
3、现实性。现实性指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设置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解读文本就应着眼现实,要认识到目标院校不同,学生层次不同的实际,大学语文的教学对象都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宜的目标,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
二、教学模式讲究新颖性
教学模式既是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中,使教学理论具体化。笔者认为,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效率就是教学模式的新颖性。
1、巴特勒学习模式的运用。该模式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在此笔者对“设置情境”的类别进行阐述: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其作用是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二是创设故事情境。研究表明饶有趣味的故事能引领学生进入新课。三是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景能使知识形象生动化、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感和亲切感,从而达到身入其境的效果。四是设置游戏情境。在游戏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
“实践不仅仅是操作,而是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思考问题、制订计划、查找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理论探讨、撰写文章等等,都是实践。”[2]P82 基于此,笔者认为对“巩固、拓展与迁移”环节可以这样设计:资料搜集——文字阐释——问题讨论——热点争鸣—思想共鸣等。教授《棋王》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何为英雄?当代社会中平凡人能否成为英雄?结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争鸣:人可否一味追逐功名?怎样看待陶渊明的归隐?这些实践活动都是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
2、现象分析模式的运用。现象分析模式属于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其基本教学步骤是,出示现象→解释现象→结果分析→方法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现象揭示其背后的本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进行解释说明。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3、传递──接受式的运用。该模式的目标之一为传授系统知识;二为培养基本技能。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为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这种模式,教师应注意运用多种表达技巧,使学生主动接受、乐于接受。综上所述,笔者的理念是直击现实,结合教学实际,有效地采用多样教学模式,以求优化教学效果。
三、教师素质的综合性
首先,作为一名预科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较渊博的知识。与中文专业重在某一领域做深广研究的专业课程不同,预科大学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如下几点:知识维度上涉及古今中外;知识内容涉及文学作品、语言文化,此外教师还得具备丰富的文史哲知识和高规格人生素养。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还尽可能地学有所专,学而多专。其次,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也是预科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因为教师良好的语言艺术能优化课堂效率。良好的语言艺术包括:语言的创新、语言的活力、语言的魅力等,因此教师应用精彩的教学语言艺术来熏陶学生,最终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能力。最后、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情感也是预科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教师对生活、生命、人生、艺术和工作要充满激情,并通过传递这种激情来感染学生,这才是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久远的。
四、预科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要注重实效性
考核的形式应在坚持全面客观的原则上,紧扣教学大纲,采用多种考试和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不断加大考核方式的改革力度。
[1]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Z].教育部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
[2]岳德虎.反思与重构——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J].文山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