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影响我国城市马拉松赛走向热潮的因素

2015-08-15

运动 2015年15期
关键词: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王 燕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自1896年首届奥运会设立马拉松项目后,作为田径运动中的一个古老项目,马拉松赛事的规模和水平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1897年,与注重夺金和竞技水平的奥运会马拉松有所区别的首届城市马拉松赛在美国波斯顿举办。城市马拉松是以举办单位所在城市命名、根据本市特点而制定的比赛,它相对于奥运会马拉松更注重全民健身、城市形象和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承。如今,城市马拉松赛事作为一种现代城市文化,是体育与城市的有机结合。自1981年9月27日在北京举办的第1届“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后,近年来,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马拉松赛越跑越火的原因,把握城市马拉松赛发展的规律和趋 势,为今后城市马拉松赛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现状

1897年,城市马拉松赛诞生于美国波 士顿,与国外发达城市相比,我国城市马拉松赛起步较晚,最具代表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马拉松和起始于1987年的杭州、大连国际马拉松在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当时处在发展初期的马拉松赛事主要以竞技性为主,参赛选手大多为专业水平人员。而此后的20余年,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开始走向大众,但开展较为缓 慢。自1981年以来,我国城市马拉松比赛正在从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发达城市到内陆中小城市扩展。现在,在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只有10个地区没有举办马拉松比赛。

自2010年起,我国马拉松赛事以每年5场以上的速度暴增。2010年举办12场,2011年 举 办22场,2012年33场,参赛人数超过50万人次,2013年39场,参赛人数超过75万人次,2014年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举办的半程以上马拉松赛可达44场,如果再算上短程马拉松比赛,全年马拉松赛事至少有55场。而目前承办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城市多以旅游城市或文化古城为主,现在一些旅游城市竞相承办城市马拉松赛,倾心打造“城市名片”,如贵州六盘水、福建武夷山、内蒙古乌兰察布等,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旅游城市积极承办城市马拉松赛事。

2 推动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的因素

2.1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经济总量GDP排名前10的国家和马拉松举办场次最多的国家基本是对应的。这说明了经济水平的高低是城市马拉松能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成功的城市马拉松赛 事,也显示出了举办国家或城市的经济实力。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得到预见性可持续发展,在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期里,中国的社会形态开始从“劳动生活型”转向“闲暇生活型”,中国的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到21世纪30年代,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健康、文明、高质量生活方式的产生。在物质层面具备的休闲时代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城市体育的发展。而作为兼具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城市马拉松项目,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以经济为基础而开展的大众体育休闲活动。城市马拉松的成功举办,提升了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宣传了城市品牌,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刺激了人群的消费需求,给当地带来了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视转播权等经济效益,还带动了旅游、餐饮等其他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城市马拉松产业的崛起,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它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展现举办城市综合实力的窗口。以市场化运作的城市马拉松赛,在为各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时,开始被国家、各大城市和企业所关注,循序渐进地推动自身的快速发展。

2.2 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力的增强

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多种影响因素的协同配 合。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其体制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结构形态的变动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有所影响。在国富民安的和谐社会中,仍然存在着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因此,社会凝聚力和整合力的增强,是保障一个国家或城市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由于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参与广泛、举办区域广,资源协调难,所涉及的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多个机构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沟通,而且承办单位除了要和田协保持密切联系外,还要和其他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公安、医院、新闻等通力合作;其次,在整个赛事的开展过程中,包括参赛报名、志愿者招募、医疗后勤保障、相关配套活动以及赛事资金和赛场管理,每个工作环节的把握都有每个行业部门、单位组织的相互团结和配合,体现出了强大的整合力和凝聚力,推动城市马拉松的和谐有序的发展。而且,作为举办城市的市民,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和互助友爱风气,也成为城市马拉松赛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3 政府支持与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

我国在经历了奥运会、全运会、城运会等大型赛事后,在大力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开始关注群众体育的发展。为改善群众体育是中国体育基础性的“短板”这一现状,国家开始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颁布第一部《全民健身条例》,并从2009年开始规定每年的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之后,国家体育总局又正式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十五年白皮书》等,使普通民众逐渐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开始重视健身,增进健康。由于马拉松运动方便快捷,不受经济、阶层、设施、场地器材等束缚,很容易受到大众青睐。如 今,中国田径协会全面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放宽赛事准入条件,激发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民间赛事加入到马拉松中,这无疑为城市马拉松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保障的大环境。但随着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广泛开展,对于曾出现的因为流动厕所少而发生的“尿红墙”尴尬局面、波士顿爆炸案件、猝死以及赛事作弊行为等负面行为,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赛事组织的混乱,这也成为困扰城市马拉松赛事进一步发展的硬伤。因此,政府管理和服务部门在赛事水平、组织规范和影响力等方面的举措是否完善合理,其城市管理能力和社会控制水平能否继续提升,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举办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随着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其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会促使城市马拉松赛事更加专业和规范。

2.4 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

在举国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战果累累,而随着这一体制带来的荣誉,中国体育不再满足于一枚枚的金牌,而是开始着手将金牌大国转向体育大国发展,开始促使体育走向大众化,让民众能够享受体育。为此奥运会后,国家除了通过实施政策性手段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还加大体育健身投入力度,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群众不再仅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在休闲生活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都已具备时,开始对生命价值和生活方式有了新的思考,并意识到运动与健康密切的关 系,促使普通大众健身意识的觉醒。而马拉松运动休闲、时尚,是人类最自然、最易接受的健身方式。群众性的马拉松跑,不仅有助于增进健康,防治疾病,还是一种超越自我、培养自身意志品质的体现,并且城市马拉松的广泛开展,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健身交流,达成健身共识。因此,随着城市里的跑步族日益涌现,人们在感受体育健身魅力的同时,也体现出了普通大众积极主动投身全民健身的热情,促使中国各地掀起马拉松热。

2.5 城市马拉松运动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马拉松文化源于古希腊,是一种以马拉松运动为载体、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代表着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形 式。其文化精神与现代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一脉相承,这一丰富的精神内涵,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勇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而现在奥林匹克“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格言,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城市马拉松赛事中传承马拉松精神。而城市马拉松作为根据城市特点而专门打造的品牌马拉松赛事,融合了专业与业余的参与选手,给予普通大众与专业运动员同台竞赛的机会,将专业比赛同全民健身结合起来,体现了竞技的公平性和参与的同等性。而且所产生的不同地域性的赛事如高原马拉松、草原马拉 松、城墙马拉松、环湖马拉松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轮椅、家庭跑、亲子跑、儿童跑、情侣跑、化妆跑、老年人健步走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不同群体的体育需求,因此举办城市的独特魅力和马拉松特有的新鲜感吸引了越来越多勇于挑战自我的人群参与其中。而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不仅仅只是场饕餮盛宴,也是科技、文化、经济间交流的盛会,整个赛事的举办中,都有相关的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主要有马拉松商业、文化博览会、马拉松嘉年华等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赛事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城市马拉松赛事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3 结论与建议

当一项体育项目打破常规束缚,不再局限于竞技局势,而是走向大众化,那么 它不再单单是一项体育运动、一种体育精神,而且是一种具有人文性的大众体育休闲活动。促使城市马拉松赛事持续长久的发展,就要认清其本质、把握赛事发展的规律、协调各个影响因素的关系,只有办出更具特色的高水平的赛事,保持对经 济、社会、文化积极的影响力,城市马拉松才能迸发更大的能量,才能推动自身的长久发展。

[ 1 ] 吕广霞.中国城市马拉松赛事特征浅析 [ J ].当代体育科技,2012(33).

[ 2 ] 董红刚,张琴,方新普.城市休闲体育精英时代的终结[ 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5).

[ 3 ] 朱慧芳,吴富勇,尹梅.马拉松运动的体育功能与文化内涵[ J ].四川体育科学,2014 (5).

猜你喜欢

马拉松赛马拉松赛事
本月赛事
冰上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男子蹭跑广马被终身禁赛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