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稿费

2015-08-15宇文正

台声 2015年13期
关键词:副刊写文章报业

说到稿费,不免无言/颜以对,常有作家向我抱怨,四十年稿费没涨过!有作家对我说起四十几年前,拿到一字一元(新台币,下同)的稿费,他当时月薪一千多元,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稿酬几乎是一年薪水!听得我又羡又愧,回答他:“您至少过过那种好日子,我呢?谁不想生在盛唐啊?!”

我说“盛唐”不全然是“比喻”,唐代文人“稿费”之优厚,真的令人咋舌。就从初唐说起吧。据说王勃因为辞采华丽,慕名请求代笔者众,于是他家里“金帛盈积”。到盛唐有个李邕(李北海),能诗善文工书法,达官贵人、各地寺庙纷纷重金请他写文章,他写过数百篇这类“邀稿”而成巨富。杜甫诗曾描写李邕家的派头:“干谒满其门,碑版照四裔。丰屋珊瑚钩,麒麟织成罽。”被认为是自古以来因写文章而获得最多钱财之人。这样好的事,怎没落在杜甫先生头上呢?

稿费的形式不一定是金钱,古人向文人墨客求取诗词书画,或是碑铭志序,除了以金银酬谢,还可以物易物呢。比如王羲之爱鹅,李白要喝酒,而苏东坡,据称送羊肉也可以。

究竟从何时、哪一份刊物开始有了稿费制度?我查阅的书籍文献都没有明确记载。早期的副刊或是类似副刊的版面,经常是主编自己写稿,编者即作者,连徐志摩接编《北平晨报》副刊(1925年10月-1926年10月),据说每星期要写几千字应付版面。但也不可能编辑全部自己包了,还是要对外张罗稿源,稿费的制度化,可能就是在副刊形成的过程中,慢慢建立的吧。至于副刊的形成,容后另篇谈论。

可以确定的是,报刊稿费的概念,是在有了副刊之后,在此之前,一般的观念,到报社刊登文字不仅没有稿费,并且是要付费的。清同治十一年(1872)3月23日创刊的《申报》,创刊号发表《申报馆条例》被视为最早的文艺征稿启事,曰:“如有骚人韵士有愿以短什长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区竹枝词及长歌记事之类,概不取值。”“概不取值”的意思,就是不向你收费。

在副刊兴起,甚至成为报业竞争主力之后,稿费自然应需求而生,从每篇奉酬鸡蛋两个,到一篇海外通讯稿费50元天价(当时米价5元一担)皆有之。

今日稿费(台湾)普遍在每字1元至2元之间,专栏或重量级名家另有标准,诗一般每首以一千字计算,长诗另计。大致如此,与四十年前相去不远,难怪资深作家经常感慨。我同时是作家也是编辑,比谁都向往过去的好时光。

过度缅怀美好时光,有害身心。今日全球报业媒体的生存困境难以尽述。有一次作家刘克襄见到我,摇了摇头:“以前我们整天担心有一天副刊会不见,原来……有一天整个报纸都会不见!”但说到最绝望处,我又没有那么悲观了。不仅依旧保有无可救药的乐观,遇上一些还没投稿来,先来电仔仔细细询问稿费多少钱?怎么计算?如何支付?刊出多久会寄出?不能多一点吗?甚而有担心我们窃取他的稿子而要求收到稿件先付费种种的问题、要求时,我刻薄的劣根性立刻压倒愧疚之心,得非常努力压抑自己不要迸出这涌上喉头的话来:“你稿子能用再来说吧!”

猜你喜欢

副刊写文章报业
写文章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我写我的
增强资本运作促进报业经济发展
离题万里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数字报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报纸副刊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