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王正从小一直痴迷阅读 心系两岸百姓民生

2015-11-27程朔实习生周慧张文静

台声 2015年13期
关键词:两岸人民两岸关系

作者丨记者 程朔 实习生 周慧 张文静

他在台湾师范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服过了兵役,又经过半年准备,2010年到北京大学开始硕博连读。四五个365天里面,留在他脑海中的最深刻记忆,是初到北京时赶上的那场大雪。

再过一周时间,他就将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了。他告诉我们,毕业了,一定要抽时间当一回背包客,世界那么大,很想去看看。

他音调稍嫌低沉,但是谈锋很健,且思路清晰、观点明确,并愿意通过我们的采访报道,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受与大家分享。

因为是自己姐姐、姐夫经营的店面,大家一落座,王正就张罗着给我们端过来饮料;看到我开始调试相机,他尤其细致地将本已安放在我面前的咖啡转移到了一个更加安全的位置,然后又递过来两张柔软的纸巾。

从小喜欢阅读书籍

聊天刚开始,就有两位小小美女跑过来,抱住王正的腿,一边怯怯地望着我们,一边舅舅、舅舅地叫着,而旁边又出现一位老人,正一脸慈爱的看着这一幕。介绍得知,那正是两位小美女的外公,原来王正一家人此刻都在北京,其乐融融。

王正告诉我们,他的祖籍在福建泉州,但在北京硕博连读的日子里,因为一直都忙于学业,至今还未曾抽出时间专门去到那座海边的城市。“我的祖上在几百年前就去台湾了,具体在哪个年代,是连祖父都不知道的事情了,等闲下来的时候,还真要好好地研究一下族谱。”尤其喜欢古代建筑的王正,对做驴友这回事儿还真有些向往,“毕业后就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之前,没有时间“行万里路”的王正,时间都去哪了呢?在“读万卷书”嘞!坐在一旁的王爸爸告诉我们,小王正一直喜欢阅读,到离家求学之前,儿子给自己最多的印象就是,总在读各种内容的书,为了这,老人家还不得不给儿子特别购置了一个大大的书柜在家中。

过来给同伴送饮料的王正姐姐告诉我们,弟弟对于新媒体的态度有点“保守”。原来,在kindle、E-book等等电子阅读产品普遍应用的当下,已经是博士生的王正却不能习惯在非纸质媒介上阅读,他会觉得那“很没有书卷味儿!”“读书破万卷,纸的书才能做到啊,电子阅读器怎么会‘破’呢,除非没有电了。而且闻上去都是塑料的味道,哪里会有一点点的油墨香”。王正认为,正是少时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帮助自己顺利完成了学业。他觉得,现在两岸青少年的教育中,似乎都需要在阅读习惯培育方面进一步的加强。

很快,读书多的显著效用之一展现出来了。近150分钟的录音资料里,我们来访者没有留下太多元素,绝大部分时长都被王正滔滔不绝的讲述占满。言谈中,从他透过镜面传递给我们的目光里面,我们看到了许多睿智与忧思,从他温文尔雅的娓娓道来中,听到了个性化的观点以及心系家国的赤子情怀。

由于师范院校的专业背景,尽管已经研究国际关系很久,王正仍然对两岸的教育话题相当关注,并且颇有想法;因为关注民族命运,王正选择专研国际关系专业,从而对两岸关系发展也有独特的视角和思考。

关注大学毕业生职业前景

马上就要毕业拿到博士学位文凭了,我们谈到这个本该让在场所有人一丝丝兴奋的话题的时候,王正的思绪却转的稍快了一拍,他没有太多谈自己的学位获得,而是更多关注到同样即将通过答辩的毕业生群体。他很担忧地表示,两岸目前面临的一个相同的社会问题,就是现在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其实是十分严重。

王正说,大陆近年的经济发展仍然保持强劲势头,其实是可以给青年人提供更多的从业机会与岗位的,但大陆的大学毕业生中有相当部分却找不到一份工作,也很难成功创一份事业,这很令人惋惜。而实际上,很多身边的企业负责人却总在抱怨,现在许多企业面临的“不是不缺人,却招不到合适的人”的尴尬局面。

王正认为,很多就要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求职创业前景未知,是有类似原因的。这些学生们大学前都是按着事先被家长、社会规定好的路径在走,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而已;进入大学,由于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而且学习模式也有很大的变化,部分学生会开始失去方向、放纵自己的情况出现。尤其发现高中时代学习压力更大的大陆学生,在这方面相对更明显一些。他们有很多甚至不再按时上下课、不再主动学习,耽于玩乐,直到毕业的时候还没搞清楚自己大学四年到底学会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将来想要些什么。从根本上说,由于他们没有抓住这4年对自我探索的机会,当他们走向社会,面对的理所当然是迷茫的困境。

王正告诉我们,离开校园后,他还会继续关注相关现象,多做思考,争取去影响更多年轻人,帮助他们拥有一个价值满满、收获满满的大学生活,推动他们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为未来的职场生涯做好种种准备。他表示,大陆如今对于创业的鼓励政策非常的正能量。首先,创业团队数量增加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一步促进解决“就业难”的难题;其次,创业团队的增多会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品牌意识的发展;第三,创业团队数量和质量的强大会刺激各种商业运作模式的发展,从而直接促进经济的增长。

王正还补充说,而今台湾也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某些领域内的专业人才过剩。所以他觉得,希望有相关机构和组织,搭建一个平台,推动两岸青年人才的流动更加便利。

对两岸关系议题有独到见解

谈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可以明显感觉到王正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必须进行顶层理论与机制设计来深化两岸人民心灵契合。”王正认为,现时阻挡在两岸之间最大的距离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实际距离,安全领域上的军事对峙,是两岸人民之间的心灵距离,而如何深化两岸人民心灵契合,是两岸政治家、知识分子、意见领袖,以及每位关心两岸事务的人士都应深刻思索的问题。

王正向我们介绍了他所注意到的两岸领导人的发言,“马英九在2008年就曾表示,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而习近平则在2014年指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

王正分析,历史上,东、西两德分离日久,甚至以两个主权实体同时出现在国际社会上,但其实现民族统一的过程并没有太多的波折,原因大概就在于两德百姓都拥有强烈的德意志民族共同认同以及强烈的德国统一立场。根据1990年初的民意测验,85%的联邦德国公民以及90%左右的民主德国公民希望两德统一,从中可见两德人民的共同意愿和立场取向,是两德能够在经济相互隔离的情况下快速实现统一的关键。

王正提出,尽管两德统一与两岸关系的情况大相迳庭,但作为参考,两岸大家庭将来重新实现破镜重圆,必然需要两岸同胞、特别是大多数台湾人民,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并支持统一为前提。然而,李扁执政时期开始推动“去中化教育”与“去中化运动”,加之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作为不足,使得今日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关系发展议题的理解与所持观点仍有很多的不一致。

王正

王正建议,此种背景下,需要对“一中”的内涵给予更清晰地解读与阐释,使之“一中”概念让更多台湾民众与政治人物认同接受,推动两岸在“一中框架”下凝聚更多共识。他认为,现时的“一中”概念,应内含“一中同表”与“共享一中”两种正面表述方式。

王正解释说,“一中同表”可以淡化两岸对各自政治符号的坚持,强化两岸双方对同属于一个中国的共同表述;“共享一中”则指“主权一中”,强调一个中国的主权由两岸人民共享,其核心本质与理念,是两岸人民共享一个中国的主权、遗产、权利、机会、红利、尊严与荣耀,让两岸人民共同参与到整个中国的发展与复兴当中,并藉此让台湾民众重新找回作为中国人的民族尊严、荣耀与实利,重新建构台湾人民的中国认同,从而进一步增进两岸人民的心灵契合。

猜你喜欢

两岸人民两岸关系
大运河的年轮
台当局要处罚厦门台胞社区助理
赞中国军演
俞正声在会见台湾青年参访团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人民一起努力
台湾问题——和平或对立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影响
两岸救灾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