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防震避灾及安全疏问题的研究——以皖西学院为例
2015-08-15徐宏燕
程 瑞 徐宏燕
(皖西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引言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5月20日04 时24 分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北纬31.7 度,东经116.6 度)发生3.3 级地震,震源深度9 千米。这次地震对于学校影响很大,震感明显。学生都在慌忙中逃出宿舍,虽然这次地震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还是暴露了很多问题,没有一个具体的防震避灾及安全疏散方案是不行地,我们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去制定一个有效的防震避灾安全疏散方案。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日本非常注重学校的安全性、实用性及避难功能,处处体现生命高于一切,设计以人为本。日本对建筑物的防震措施和防震技术一直都很重视,每一个建筑物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防震标准才可以开工建设。日本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抗震防灾技术合作与交流,有效的提高了校园防灾性设计及建筑水平,成为世界上学校防灾性建设开展较早、发展也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
1.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在“5.12 汶川大地震”中,学校受灾情况十分严重。首先原因是这次地震的强度远远超过了当地的抗震设防强度,其次,学校没有进行防震避难的宣传教育,在校园规划设计中,也没有将防灾避难功能考虑进去。创造了全校两千多名师生没有一人伤亡的奇迹的绵阳桑枣中学,其原因一是对教学楼进行了加固,其二是在平时经常进行安全疏散演习,其三便是桑枣中学是设置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复合功能校园。这是因为平时的避难宣传教育及避难场所的设置,在震灾来临时,师生们才能快速而有序的疏散。
对于地震问题,不仅仅是房屋本身结构和地震等级问题,更多在于地震发生时我们自己的处理方式。必须有一个完善的防震避灾安全疏散方案。这样可以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将损失减到最少,保证人员安全。
二、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针对当前我国防灾减灾规划学的发展现状,补充校园防灾性规划研究的空白和不足部分,建立校园空间整体的防灾体系,扩大校园本身的功能。由于建筑本身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建筑可能达不到设计时候的抗震等级,我们对现有建筑实际情况进行测算,对结构进行分析,模拟地震时候破坏情况,对安全区域等级进行划分,寻找避难场所。帮助并提供给学校一份可行疏散方案,让同学们对教学楼疏散问题有一个充分认识,选择一个较好的路线上下课,避免发生拥挤。在地震发生时候的疏散问题建立在平时安全疏散的基础上,可以更加有效及时的疏散。最后总结归纳出高校校园的防灾规划设计策略,将大学校园纳入整个城市防灾避难空间体系中,为今后的在建和规划中的校园建设提供数据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三、基本内容
第一,(1)对各教学楼的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这些变形缝进行测量,检验是否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和抗震鉴定标准的相关规定。(2)建筑体型设计(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建筑平面布局设计等是否合理。
第二,对各教学楼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总结各教学楼的建筑结构形式建立模型或软件处理等方法将各教学楼的立体结构呈现出来。
第三,结合各教学楼的建立的模型,总结各教室内的安全区域,方便人员躲避的区域(比如哪些区域容易形成安全三角空间)。
第四,(1)统计教学楼的各个疏散通道及教学楼满员时的总人数。(2)模拟地震发生,进行防震演习和软件演示,通过现场实践和相关计算,制定出详细的最佳疏散路线。
第五,(1)对校内学生、校内学生及校外周边社区居民,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来了解人们对防震的相关建议,对制定的最佳疏散路线的看法等。(2)通过广播和宣传栏等形式,让人们熟悉最佳疏散路线,使人们对地震有正确的认识及应对心理,消除误区及恐慌。
四、创新点和特色
1、在研究理论上,运用科学的指导思路,针对特定建筑,制定出符合的方案,突破了传统的纯理论法。2、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各教学楼结构特点,建立出具体的建筑模型,运用相关模拟地震的软件,计算总结出最佳的安全疏散路线,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取宝贵的意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在研究结论上,针对皖西学院进行具体的防震避灾规划设计方案,为高校校园的防灾性规划设计了一定的依据和基础,对于已建成或未建的校园在防灾性规划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拟解决的问题
1、怎样判定皖西学院各教学楼结构是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出各个教室的安全三角空间?对于每层教学楼各个教室人员如何疏散最快捷?怎样具体实施安全疏散路线?2、如何把安全疏散路线推广到人人皆知,熟悉安全路线,并收集对安全疏散路线的宝贵意见?如何安全高效的开展模拟地震安全疏散演习?
六、预期成果
1、设计完成得到以皖西学院为例的《防震避灾和人员安全疏散报告》,得到的研究报告、结项报告等附件将在相关网站和期刊上发布。2、通过实践总结,对校园防震避灾和安全疏散方案设计、安全出口方面提出建议。3、可以在学校内开展预期的防震避灾演习,增强师生们的安全防范意识,熟悉了逃生的流程,确保在出现危险的时候,最大限度的保障师生们的安全。
[1]李清泉,李秋萍,方志祥.一种基于时空拥挤度的应急疏散路径优化方法[J].测绘学报.2011 (04)
[2]陈岳明,萧德云.基于动态交通分配的路网应急疏散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