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城市设计的认识
2015-08-15洪智勇李俍岑
洪智勇 李俍岑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引言
我国经历了30 多年的城镇化历程,在传统城镇化思维中,对于城镇化的理解过于片面,关注点往往停留在表象上,片面地追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对于城镇的规划是否宜居,是否宜业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因此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如发展失衡,公共服务设施不均等,发展效率低下,产业链单一,环境污染等问题,以此出现了鄂尔多斯“鬼城”这样的案例。而新型城镇化注重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其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并不片面关注表象,而是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这里面既包含包括人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升,也包括城市发展建设质量的提升。这依靠政府的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时,在城市设计中,设计者的决策也至关重要。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只有对新城进行合理的规划,创造一个宜居宜业,环境优美,充满活力的人居环境,才合乎新型城镇化的初衷。
1.创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设计,首先要搞清楚城镇化的初衷,城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依靠城镇化建设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和品质才是城镇化的目的。在很多实际的案例中,农民对于城镇化的意愿并不很强,相当一部分农民并无进城安居的主观意愿。原因就在于新城建设的不合理。进入新城的门槛超出了农民的能力,新城的就业环境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民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导致了新城对于农民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城市缺乏活力使得农民对城镇发展的前景缺乏信心。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该注重人居环境的建设。这一方面依托于政府的决策,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生产型就业与服务型就业并重。同时,从城市设计角度,决不能单单局限于形体的设计,而应包含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的设计城市物质形体空间环境的设计,还有形成与运作机制的设计。设计者应着力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在“居”与“业”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保证城市的活力。建立方便合理的交通系统,完备的基础服务设施,使得居住、工作、学习、娱乐、配套等各项功能在其服务半径范围内齐全完善,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2.注重史文脉传承
在城镇化建设中,文化环境的建设往往被忽视,在新城的建设中,往往对建筑形态和空间形态缺乏合理的控制,“国际式”的泛滥抹杀了城市的性格,在城镇化建设中,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能否得到传承直接影响到新城能否保持活力。新城的生活方式与原有的生活方式相去甚远,使得农民对新城没有认同感,自然导致城市生活对农民的吸引力降低。这样的城镇化建设必将导致社会病态的产生。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在建筑形态,材料上和空间形态上,对于地域文化有所呼应,使得历史文脉得以传承。一个有性格的城市才是有活力的城市。对于卫星城市的城市设计中更是如此,新城与老城在文化上一脉相承,卫星城市不应仅仅是作为功能型城镇而存在,它在城市肌理,建筑形态上应该与老城有所呼应,这样才能使文化环境得到延续,是卫星城具有活力。而不仅仅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工具而已。
3.注重生态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始终是城是设计的重点,也是城市保持活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城市设计中,应注重人与自然环境、人与城市、人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低碳节能。在城市设计中应注重城市功能的复合。城市用地功能的单一和简单的功能分区必将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应注重多种功能的复合,减少交通需求以实现节能减排。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以提高交通效率,实现低能耗和低污染。
4.公众参与城市设计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这个词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的实践中却很难做到,因为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设计者的意志往往起到主导作用,设计者心目中的以人为本事实上不一定与居民的真实意愿相吻合。居民是城镇化的主体,然而,由于规划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往往在决策中的影响微乎其微,农村居民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设计者并不能完全掌握。在实践中,很多城镇化产生的问题源于决策者的初衷对于居民意愿的不一致,因此在规划决策中应该建立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来指导设计实践。为了使公众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其中,设计者应该给公众提供尽可能完整的信息来帮助公众了解一个项目。否则就像选举者不认识被选举者一样,这样的民主毫无意义。另外,公众参与不应该仅仅是在几个备选方案里投个票选出一个这么简单。公众参与应该贯穿整个设计的始终,而不是在已经有了结论以后才参与。否则公众参与会沦为只是形式上的参与。政府有时会将城市设计的几个备选方案公示出来,供公众来选取,但是实际上对于最终选定的方案,可能政府已经有了答案。甚至会引导公众选择已经确定下来的方案。在S·安格尔的一幅漫画中,规划师给公众展示了三个方案,然后给公众解释,“第一个方案很不经济,第三个方案毫无效率,那么你们选择哪一个?”这样的公众参与变得没有意义,他们搞错了顺序,不应是在结论得出后才征求公众的意见,说的夸张一点,这不叫征求意见,叫通知。正确的情况应该是在设计的一开始公众就应参与进来,是根据公众参与所得的信息得出结论,而不是得出结论以后再让公众参与。在我国,因为高速的城市化进程需要高效率的设计,因此他与公众参与带来的低效率产生强烈的矛盾,因此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公众参与体系还有待于探索。
5.结语
在新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城市设计应着眼于城市的活力,品质的提高,而不是表面的繁荣,一个宜居宜业,服务方便完备,具有地域特色,环境友好,贯彻了公众意愿的城市才是一个有吸引力,有活力的城市。
[1]徐慧琼,叶育成.“适居适业”与“宜居宜业”并重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J].规划创新:2010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0.
[2]范宣锴.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建筑形态控制策略初探[D].浙江大学,2007.
[3]黎智辉,黄瑛.“半城市化”与“市民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正式移民问题研究[J].规划师,2013,2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