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情“考碗族”

2015-08-15

长江丛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陈平公务员工作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有这么一群青年人:为了寻找一个稳定的“铁饭碗”,他们整天狂啃考试资料,广搜考试信息,四处参加辅导培训,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一心只为考上国家公务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考碗族”。

据媒体报道,2014年报考国家公务员人数152万人,竞争万余个职位,竞争比例为77:1。竞争最激烈的职位,录用比例高达6000:1。竞争之惨烈远远胜过高考、研考、律考及出国留学考试。为专心“考碗”,不少人不惜放弃一切.所引发的“考碗”百态让人唏嘘。

考一只“碗”真地如此重要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它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考碗”成赌博

在“考碗族”中,流行着“金碗”、“银碗”、“铜碗”,“铁碗”之说,即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谓之“金饭碗”,省、直辖市级公务员则是“银饭碗”,地市、县级公务员是“铜饭碗”,乡镇级是“铁饭碗”。近几年,公务员考试越来越热,报考人数连年激增。为了捧上这些“金银铜铁碗”,许多“考碗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009年初,一条关于大学毕业生因“考碗”发疯的报道见诸多家新闻媒体,说广西某地大学毕业生杨盛敏因考公务员失败发了疯,被父母锁进了铁笼。担心歇斯底里叫喊的儿子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父母不得不把儿子连同铁笼搬运到距离村子一公里远的山坡上。

电脑工程师陈平因为“考碗”最终跳楼致残,陈平跟打字员周芸芸谈恋爱时,周母强烈反对,原因是在一家电脑公司上班的陈平是个打工的,而周芸芸是公安系统内招的打字员、收发员,虽然只是干些杂活,工作不起眼,却是公务员身份,是“铁饭碗”。后来,周芸芸所在单位招一名狱警,周芸芸鼓励陈平报考。陈平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对考警察没信心更没兴趣,但为了爱情,他硬着头皮报了名。很快,考试结果出来了,陈平的笔试成绩很不理想。周母得知后当面嘲笑他:“没那个金刚钻,还想揽瓷器活儿!”陈平听后很受刺激,赌气地说:“别瞧不起人,我还就考个公务员让你们看看。”周母一听,正中下怀,撂下一句话:“如果你真有志气,就等考上了公务员再来找我女儿!”谁知不久,周芸芸怀孕了,周母无奈.只好很不情愿地同意了女儿的婚事,但从此经常对陈平冷嘲热讽。陈平已经别无选择,考不上公务员就永远在岳母面前抬不起头。可命运似乎偏偏跟他作对,接下来一连考了几次,陈平次次落榜。巨大的压力让他透不过气来。这天,陈平第六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竟然糊里糊涂忘了做一道高分题。陈平的心情糟透了,吃饭时周芸芸却口不择言,怨他太粗心。一气之下,陈平摔了饭碗,周芸芸气得当场大哭。事也凑巧,偏偏这时岳母来访,一看女儿哭成了泪人儿,便刻薄地挖苦陈平。陈平饭也吃不下了,越想越窝火,越想越觉得活得累,一时竟翻过阳台护栏跳了下去,幸亏三楼的防护网挡了他一下,命算保住了,但他从此失去了一条腿,成了残疾人。

“考碗”除了给一些人带来心理疾患或生理问题,还让另一些人变得无比“执着”,最终成了“考碗钉子户”:天天什么都不做,一心一意搞复习,连年奔波于各个省市不停地参考。据辽宁卫视报道,有些“考碗钉子户”居然一年参加16次公务员考试。这些人往往抱定一个信念,在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唯一的任务就是“考碗”!

那些“考碗”成功者,工作并没有想象的轻松。“除了每天学习的压力,还必须面对花费不菲的考试成本,报名、交通、食宿、通讯等各项费用加起来一度让我感到负担沉重。”目前就职于某地税局的小王曾经也是一名“考碗族”,在进入公务员系统之前,“参加了2次国考、2次省考,资料费花了两三百,交通费1000多元,培训费4000多元,总额差不多近6000元。”

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小王感触良多:“很多毕业生都没有条件、也不知怎样去选择理想的职业,于是,公务员就成为唯一的选择。”小王说自己是“考碗”中的幸运儿,但短短几个月下来,她便深刻地体会到“公务员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她用了“头悬梁”三个字来形容当时的奋斗时光,尽管“修成正果”后切身体验到的生活与当初的设想有所出入,但她觉得这一切都在她的意料之中,“想过机关单位里关系复杂,但没想到有这么复杂。”

“早上8点准时上班,上午在外执行公务,中午回来继续工作,根本没时间休息,琐碎的事情特别多,工作很忙。”她也感叹,3000多元的工资和其他同时毕业的同学相比,并不算多,性价比也不见得高,“要靠这份工资还房贷、过日子,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滋味难言表

“考碗族”日益壮大,不禁让人忧虑: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甘愿为了一只所谓的“碗”而不惜代价、不计后果呢?我们不妨来听一听当事人的声音。

专业“考碗族”——“考碗”就是“考稳”,就是“考保障”、“考前途”。“端公家饭碗、吃皇粮、走仕途……这些想法可能有些守旧,但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我觉得很实际,它起码能给我稳定的生活。”这是毕业于某知名大学新闻系的刘丽对“考碗”的真实想法。

刘丽是专业“考碗族”,她放弃了考研,不参加任何招聘会,也不给任何单位投简历。她说她现在就是一心一意要考公务员。“这可能有点破釜沉舟,但我不想分散精力。”刘丽说。对“考碗”有这么坚定的信念,跟刘丽的家庭熏陶有关。她父亲是公务员,母亲则同时在三家培训机构代课。在她的印象里,父亲每天下班回家上上网、看看电视,周末出去打打球、钓钓鱼,生恬悠闲,每月工资照发,逢年过节都发过节费,还有丰厚的福利;而母亲天天从早忙到晚,周末也很少休息,不仅没有啥福利,工资还经常被老板拖欠。父母工作待遇上的巨大差别,坚定了刘丽“考碗”的决心。

像刘丽这样“考碗”只为了寻求稳定工作的,占“考碗族”的大多数。在金融海啸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就业成了年轻人生存的首要问题。一些报考者说,公务员现在已经不是“铁饭碗”了,它是“金饭碗”。还有人说,考上了公务员,生老病死都有国家管着,什么都不用担心了。

还有一群专业“考碗族”,图的是身份和地位。从农村出来的张少杰说:“进入公务员队伍,如果不出大的差错,迟早会谋个一官半职,回到家乡能光宗耀祖。再说,考上了公务员,名声和社会地位摆在那儿,找个理想的媳妇是轻而易举的事。”现如今,由“考碗族”衍生出的“嫁碗族”,就是对公务员身份、地位的最好诠释。

业余“考碗族”——茫然无奈中,“考碗”成了求职路上的被动选择。“考碗”之路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场景壮观,竞争异常惨烈,真正能够圆梦者是极少数,更多的人会失足落“水”,败下阵来。所以,不少人在报考的过程中流露出迷茫和无奈。调查发现,在报考公务员的人群中,只有30%的人“十分明确考取公务员的目标并认真备考”;28%的人抱着“考考看,让自己多一次选择的机会”;42%的人则是“看到别人都考,自己也跟着考,对录取不抱希望”。

湖北某大学毕业生张欣的“考碗”心态有一定代表性。她说:“其实考公务员不是我的唯一选择,我也没抱多大希望,只不过是试试看,想多给自己一个机会,考上了当然像中彩一样幸运,考不上也无所谓,权当为下一次求职积累经验了。据说不少大企业招人,就是参照公务员考试的模式出题。”不过,这些“试试看”让她花费了大量精力和财力,每天将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复习备考上,报名费、资料费等高额的花销也让她难以招架,而且,因为没时间约会,男友也离开了她。她看似潇洒,其实也有几分无奈和茫然,她说:“不知道这些努力什么时候能有回报。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我走马灯似地四处赶考,真的好累好累。”

其实,很多“考碗族”都纳闷:投入这么大精力,花这么多钱,是否值得?公务员的工作真的适合自己吗?考公务员就是最好最稳妥的出路吗?这些问题,另一类“考碗族”给出了答案。

理性“考碗族”——“考碗”是一种理想追求,与待遇和地位无关。学化学环境专业的涂峰希望找一份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恰逢某省环保厅招录公务员。他兴致勃勃地去报考。他说:“对我而言,考公务员跟福利待遇无关,它不仅仅是一个饭碗,而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阶梯。进环保部门是我的选择之一,但不是唯一。”后来,经过笔试、面试,他以3分之差与环保厅的公务员职位失之交臂,但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并锁定了下一个求职目标。如今,他被一家化工企业高薪聘请,专门从事环境测评和科研,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他说,以后遇到合适的机会,也许我还会去报考公务员,但不是为考公务员而考公务员,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干。

像涂峰这类理性“考碗族”可能不多,却代表了一支积极向上的力量。公务员队伍中某些专业性强的岗位,需要这类专业对口的人才。相反,那些专业性不强的公务员岗位,如果盲目聚集大批理、工科甚至医科方面的大学毕业生,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人才的一种浪费。

最适合的才是“金饭碗”

在择业多元化的今天,行行出状元,人们却对公务员情有独钟,视公务员为人生最高目标,导致“考碗”现象愈演愈烈,这无疑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广州某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王主任分析说,在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去考相对稳定的“公家饭碗”,而全然不顾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是出于一种逃避心理。正是这种逃避心理,注定了这种疯狂“考碗”的危害和风险。

其一,一旦失败,会给当事人带来一系列心理、生理问题,伤及自己,危及家庭甚至危害社会。一个职位几百甚至几千人竞争,当分母、沦为“炮灰”的概率有多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考碗族”也被网友戏称为“最悲情”的一群人,毕竟幸运儿寥寥无几。而为了“考碗”,不惜血本,花大量时间、金钱,甚至辞去现有工作,“考碗”失败导致的后果更难以承受。已经毕业的赵韦在一家公司做文秘工作,为了备考,他每天赶最早的公交车,在车上做习题,到公司后用提前准备好的记事本随时随地复习。可惜,最终他还是没能被录用。雪上加霜的是,落榜的同时另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因为工作任务完成得不理想,他被公司解聘了。热情开朗的赵韦从此变得沉默寡言,自称已经患上了“惧考症”。

其二,即使成功,也未必会如自己想象的那样圆满,各种风险依然存在。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法贞认为,考公务员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事实上也存在着很大风险。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工作。盯着各种“碗”一哄而上,对其他工作岗位视而不见,结果很可能迷失自己,失去找到更合适工作的机会。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卢志军从上大三那年就开始考公务员,终于在毕业两年后的2008年考上了一个县政府的秘书岗位。一开始,跟四处打工的同学相比,他的工资福利待遇的确很有优势,但不久他就发现,自己一个学理科的人,整天泡在会议材料中疲于应付,无半点乐趣可言,完全是在耗费生命。更为残酷的是,同事们都在不断进步,他却因为天生不适合待在机关,工作做得毫无起色,升迁几乎无望。再看昔日的同学,大都干的是本专业,事业风生水起,收入直线上升。他想回头,但专业丢了多年,再捡起来很困难,而且计算机这个行业更新换代很快,无论他继续从事机关工作还是回头干自己的专业,都力不从心。

专家们认为,择业需要理性,应持平和心态,选适合自己的“金饭碗”。广西大学文学院的吴达慧老师说,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没必要跟风择业。考公务员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把考公务员当成唯一的出路而放弃实习和找工作,就不合适了,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公务员。广州某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王力主任认为,其实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甚至大型国企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内在竞争与压力,众多“考碗族”出于眼前考虑而忽略自身特点,一味地去报考这些单位,这是不可取的。他建议,无论如何,在做决定之前要想清楚,自己追求什么,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适合做什么。只有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才是“金饭碗”。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博士研究生洪炎2007年毕业后,随大流报考了公务员,并如愿端上了“铁饭碗”。刚工作那会儿他很满足,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一年后刚刚转正的他却毅然辞职,应聘到民生银行工作。经历两次择业的洪炎认为,公务员是一个好职业,但未必是一个好事业。他说:“我是学金融的,在机关基本用不上所学的东西,一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白上了大学,专业都快荒废了,理想也在一点点破灭。而且性格上我又不会左右逢源,因此最终作出了撤离公务员队伍的决定。”进入企业后,洪炎如鱼得水,他的很多创意都能付诸实施,成效非常明显。对于“稳定”的认识,洪炎的见解是: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够真正掌握别人不会的东西,具有不可替代性,工作才能永远稳定。否则,即使进入相对稳定的公务员队伍,也同样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猜你喜欢

陈平公务员工作
张负的慧眼
不工作,爽飞了?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陈平过河
与敌人“坦诚相见”
选工作
慧眼识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