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的档案——有感散文《我在干校的童年》二事

2015-08-15牛维佳

长江丛刊 2015年36期
关键词:干校小童麻雀

牛维佳

钱道波的散文《我在干校的童年》,令人感触颇深。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读者。时间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地点是湖北省文化系统的沙洋五七干校。作者回顾了自己童年时期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使得这个作品除了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并保留了一种只有那个年代才有的淳朴憨稚,也让人从那种火红的年代看到了令人发喷的童趣来。

有两个看点很有意思:一个是钱道波和文学的际遇。当时给干校子弟小学当老师的人很有来头,其中有作家协会《长江文艺》的名编张忠慧和吴芸真老师。张忠慧老师负责教语文,吴芸真教数学。有一次,吴芸真老师问学生们1加2等于几,2加3等于几,学生们都答对了。不料突然那吴老师秋风一转问道:3乘3等于几。于是满堂小学生都上了老当,同声答道:“等于6!”吴芸真老师很是失望,不过让她唯一欣慰的是,有一个不那么自信、颤巍巍的声音答道:等于9……这个答对的学生不是别人,正是钱道波本人。那时候的她瘦瘦小小一头黄毛,喜欢看着别人眼睛揣摩着说话。吴芸真老师好好表扬了她一番……在钱道波眼里吴芸真老师一直是很美的,可从那以后越发觉得她有种“与生俱来的美”,“令人着魔!”现在吴芸真老师早就退休了。四十多年过去了,一直到现在她还不知道,自己曾被一个小女生如此这般好好崇拜过。

其实在他们那个干校因文学修成而美的何止吴芸真和张忠慧老师。还有和他们一起到干校被改造的徐迟、碧野、骆文、洪洋、欣秋、刘岱、田野、吴耀?等等著名的作家、文学家。只是历史也会忽悠人,把他们统统弄到了这里种田、养猪干粗活,或者教小学生识字算算数。就像文中所云,干的是“高射炮打麻雀”的事。那麻雀实在太小,有的才小学三年级。而钱道波这只麻雀后来竟飞上了文学这棵大树,成了那些文学前辈的同事,并以这篇散文回馈了那段美好。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另一件事却对于作者影响更为深远。

有一天早上,钱道波看见一个小小的竹笋,便什么都没想蹲下身给拔了去。不料被一个中年汉子抓个正着,还拉着她要找到她的老师,说是把她偷东西的事记在她的档案上。童年的钱道波死死拽着一根竹子不肯松手,苦苦央求。那人不肯罢休,直到天黑才放了她。也许那人回到家什么都忘了,但是对于钱道波来说噩梦才刚刚开始。

以后的日子她就像着了魔,吃不香睡不好,整天要么蔫不拉几的,要么如惊弓之鸟,以为末日随时降临。时时都想着那个叔叔什么时候会告到学校去。搞得她母亲以为她病了,还带她看病。另一方面,她却表现得格外积极。十分努力地学习和进行班级劳动,一有空就提个粪筐四处去找牲口家畜的粪便。经常是一身臭味,同学们都不敢靠近她。她倒觉得臭味总比“污点”好。这是一种补偿心理。

不久他们学习进行徒步拉练,在演习中抬“伤员”,为了表现好,她大大地透支了自己的体力,最后终于病倒了,发绕42度。当时母亲又去了武汉,家里只有她们姐妹俩,她姐姐吓得大哭……就是在休病假的几天中她也没闲着,自习了许多功课。病好上学后的第一天,老师突然把她叫到教室去。她吓得两腿打颤,浑身冒汗,以为一定是偷笋的事终于东窗事发了,这下自己算是完了。可去了才知道,原来她默写的课文没有一个错字。别说她是休了病假的,就是照常上课的同学也没有谁可以这样。老师表扬了她。

为了“漂白”自己,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好孩子,她还做了许许多多好人好事,她以拾金不昧,不惜把自己姐姐的衣扣悄悄塞到班上的“百宝箱”里等等……她的表现也都受到老师的表扬。在那段时期,她脑子里整天想的,就是一定要证明自己!

她的这些努力没算白费,她被批准第一批就加入了红小兵,还当了班长。1972年她将要随同父母一同离开干校回到武汉,临走前她去办理转学手续。她小心翼翼、十分紧张地找到老师,向老师索要自己的档案。对她来说,这一刻十分重要。因为这个档案是否记下了她偷笋劣迹事关她的名誉和未来,那可是天大的事!她做了那么多,拼命地努力,提心吊胆,小心翼翼……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该死的档案。此时此刻她一肚子的眼泪都准备好了,她能不紧张吗!

让她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老师奇怪地说:“一个小学生,有个成绩单就行了,哪来什么档案!”那一刻时间都凝固了,天上的小鸟和地上的蚂蚁,突然像图片一样停滞不动了。她的眼泪真是飞出来的!原来那该死的中年汉子完全是胡说八道!就像老天给她开了一个玩笑……

一个11岁的小女孩,一个荣辱交臂的记忆,被定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放大,如今的她已经五十出头。在说到这些往事的时候大可一笑。可曾经在一个女童心里,可就是天大的事。因为皎皎者易污,纯真最容易受到伤害。

细细一想,这也叫人想到那些被命运驱使着,用“高射炮”打“麻雀”的文学大腕们,他们的遭遇也是当时中国文学的缩影。可以想见,在那个时期文学艺术何等潦倒。当时的他们也一定在为各自被罗织的莫须有的“偷笋”行为,进行深刻的反省,和从灵魂到肉体的劳动改造。期冀以一己之力进行超常的努力,以换取苍天大地的谅解宽待,而无愧于自己文学的良知德行。

我们不妨继续回过头看,那个时候的整个国家又未尝不是一个小童,此小童做田园丰收之梦,行踏青采撷之实,却遇到了政治风暴的当头棒喝。那些“青笋”可以比作是人类对美好的求索,但是他们收获的一棵棵“青笋”却被无知和阴暗的偏颇罗织成一个个黑色的“档案”。所不同的是,当万物凋敝、国运不济等天人感应降临时,这小童才发现,原来那个“档案”只是个欺世之说,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纯洁烂熳的童年正是人的可塑期,也最容易受到伤害并留下阴影,一旦留下了,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一世。由于遭受了变异扭曲,影响可能出乎意料的深远……好在《我在干校的童年》中的女童有幸跨过了这一坎,还多少有点“因祸得福”。

猜你喜欢

干校小童麻雀
西华“五七”干校遗留档案文献的保护修复技术探析
群星当年耀黄湖
——共青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系列传记(之八)
歌颂伟大的新时代
书里掉出来一幅画
难忘老父亲的干校逸事
燕子和麻雀
不放刺
麻雀与红襟乌
1968年:中国“五七”干校之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