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推进“第五个现代化”的预期展望与意义分析

2015-08-14何川陈朋举

世纪桥 2015年7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

何川+++陈朋举

摘要:从党领导国家发展的层面来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继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之后,第五个更高层次的现代化发展目标。既描绘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向理论界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人民对“第五个现代化”目标寄予无限期望和强烈关注。当下对“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进行预期展望和意义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考量。

关键词:第五现代化;预期展望;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7-0033-02

“第五个现代化”,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公众普遍周知的“四个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之上,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和历史进步潮流,针对当前形势和今后国家发展提出的又一新型战略目标。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所设定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代化发展体系和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党在新时期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现实跨越。这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既是国家发展目标从中观层面迈向战略纵深的关键一招,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抉择。“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意义深远、价值非凡、预期美妙、格局宏大,不仅描绘出了世界发展进入“后现代阶段”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选择的方向,也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次生现代化”国家在探索自身发展目标时所具备的智慧眼光和战略思维。

一、“第五个现代化”提出的预期展望

众所周知,新中国60多年来的发展经历了重生、探索、改革、强盛的历史阶段和伟大征程。发展到现在,旧的发展目标已经老去,新的前进目标正在开启。“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发展规律,回应了中国人民的新期待、新憧憬、新愿望。虽然眼下理论界对这一新提法似乎有所争议,但绝大部分的专家学者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这一新提法符合中国未来深层次发展的实际需求,富有现代国家发展所需要的“软实力”内涵。“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画饼充饥”,也不是改革进入攻坚区后的“望梅止渴”,而是实践佐证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四化”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化目标体系的过去和现在、成就与未来。

相比而言,“第五个现代化”不但具有传统“四化”所具有的现实性性和操作性,而且更具有以往传统“四化”所不具有的宏观广度和战略深度。“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把国家发展目标归纳和上溯到制度层面,是对以往传统“四化”的适时补充和科学升华。当下,我们既不能只回味传统“四化”在以往国家发展中所取得的历史功绩,从而否定“第五个现代化”在未来发展层面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也不能只强调推进“第五个现代化”所发挥的改革潜力和制度红利,忘却传统“四化”在发展进程中带给我们的深刻记忆和有效经验。历史表明:传统“四化”战略目标的实施,使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奠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正是传统“四化”的逐步实现,才得以使我们党有足够的制度自信去洞察世界、审时度势,适时、适当、适用的提出“第五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前提和物质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拉动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迈向更高层次的制度保障和目标动力。从归属上看,传统“四化”属于要素战略,“第五个现代化”属于制度战略;前者属于中观层面,后者属于宏观层面,二者是一脉相承而又逐次递进的逻辑关系。因此,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构成中国发展框架的“五位一体”,共同打造逻辑清晰、预期明确、相得益彰的国家现代化科学发展体系。展望“第五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带有强烈的时代归属感与号召力,富有高度的社会认同度和支持率,显现深刻的历史继承性和升华律,涵盖宏伟的国家战略预期和可操作性,必将给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带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和牵引力。

二、 “第五个现代化”提出的意义洞察

历史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国家发展层面,党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以往治国理政经验的传统继承,所关注的是如何深度发掘历史上已存在的参考价值,并把这些价值改变形式后有效作用于今天的中国实践。如果说在以往的改革进程中对初级阶段国情的单一判断束缚了党的思维,那么在这个需要变革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视野已经与时俱进的扩大了,开始以更加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视角、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国家发展的层次和阶段,并针对性的提出匹配国家发展的战略和目标。“第五个现代化”提出的不仅体现了这一层面,而且具有以下深层意义。

(一)深化了对国家发展规律的认识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审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直处于某种活力状态,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势也会受到历史周期的支配。考察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波峰之后,存在着回归自然平静的可能性。在这个深度转型的历史关口,为了再次激发制度本身的潜力,“第五个现代化”便应运而生。“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突显党和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正在不断朝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目标前进,正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向世人展示了我们党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决心和勇气。也必将全面弥补我国发展进程中体制机制曾经存在的缺陷和空白,扭转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现有体制的“拒变刚性”,把中国带入深化改革的“调整、巩固、提升”期。

(二)预示着深化改革将出现质的飞跃

“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预示新一轮的改革将出现质的飞跃,国家发展将从物质文明和技术革新层面上升到制度文明和政治文明阶段,国家治理体系也将在现代视域下重新进行架构和分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也将双重协调与推进。这能够最大限度把释放制度活力和释放人的活力有机结合,形成强大的改革和发展动力。进而构建起系统、整体、协同的科学治理格局,深化引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再认同、再关注、再追求,使中国的改革与转型汇入世界文明的强大主流。反过来,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也会按照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理性目标,通过各种改革制度、要素的优化和组合,从而使得现代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三)标志着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再次创新

“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标志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将超越传统的发展认知,实现理论上新的突破。将更加突出执政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党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要转变,使得党的治国理政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方式更加优化。将引领执政党审视传统的国家理论模型,从新建构国家和社会双向互动的“国家—社会”良性发展模型,进而彰显在当下社会分化、多元、多变的形势下,党和国家为寻找科学制度体系所应选择的方向。同时,也将使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呈现出“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明朗趋势,进而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定下了“多维坐标”。

(四)勾画了竞相并发的立体式国家治理体系

“第五个现代化”的提出:意蕴在国家治理层面,党和政府立足世界、着眼中国、博采众长,采取“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元行动者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合作管理,进而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举措,进而明确了治理过程中的三维定位”。[1](P.20)意蕴着我们党把执政党的成功经验、中国传统智慧、国际先进思想交汇在一起,为中国的发展进程服务,进而实现了古今中外治国思想的大融合。最终也意蕴着我们党洞悉历史、现实、地方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创新图景的叠加,既注重历史经验和现实条件,又为地方发展创新预留空间,进而增加发展向度的机动性和伸缩性,最终勾画出竞相并发的立体式国家治理体系,从而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懈探索。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2](P.1)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找到了这条走向更高层次现代化的道路。这不仅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而且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也充满挑战。毕竟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队伍,也更需要高超智慧和非凡胆略去打破旧有僵化的国家体制机制。这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长风破浪会有时,”只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针不动摇,坚持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不失去,坚持追求发展进步真理的尝试不停顿,再加上现有“四化”的成果积累,中国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最快的发展速度全面实现“第五个现代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景跃进,何增科,郁建兴.专家圆桌——“第五个现 代化”启程[J].人民论坛,2014,(10).

[2]习近平: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J].中国党政 干部论坛,2014,(3).

[责任编辑:胡 悦]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评《美人鱼》
浅析英美文学的精神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一见钟情》现实意义简析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开展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