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某三甲医院2007~201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2015-08-14喻荷莲赵树铭蒋天伦
徐 婷,喻荷莲,罗 阳,李 兵,赵树铭,蒋天伦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重庆 400038)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起源于非洲,后由移民带入美国。1981年美国在世界上首次报道艾滋病患者的病例报告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近年来,HIV感染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艾滋病的传播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1]。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如何管理这些患者已不容忽视。为此,对本院2007~2013年住院患者HIV感染状况进行分析,以提高医务人员对HIV感染情况的认识,加强对艾滋病的防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重庆市某三甲医院2007~2013年HIV感染者疫情资料。
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美国IBM公司)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HIV感染流行趋势 重庆市某三甲医院2007年之前有HIV感染者121例,到2013年底这个数字增到1235例。7年间HIV感染者新增1114例,见表1。2007~2013年新增感染数分别为65、104、144、169、212、194例和226例。感染者新增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0.05)。虽然每年都有新增感染者,但是新增速度是不一样的。2007年增长速度为53.7%,此后增长速度呈逐渐放缓趋势,到2013年HIV感染者年增长速度仅有22.4%。
2.2 HIV感染者性别差异 2007~2013年新增的1114例HIV感染者中,男841人,占75.5%,女273例,占24.5%,见表2。经χ2检验,男女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男性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表1 2007~2013年重庆市某三甲医院HIV感染者感染的动态趋势
表2 2007~2013年重庆市某三甲医院HIV感染者性别构成情况[n(%)]
2.3 HIV感染者婚姻状况差异 本研究对2007~2013年新增的1114例HIV感染者的婚姻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已婚人数有874例,占总人数的78.5%,未婚人数有193例,占总人数的17.3%,离异人数有47例,占总人数的4.2%,见表3。不同婚姻状况感染人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007~2013年重庆市某三甲医院HIV感染者婚姻构成情况[n(%)]
2.4 HIV感染者年龄差异 本研究对2007~2013年新增的1114例HIV感染者的年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20~49岁年龄组的比例在各年都是最高,其中30~39岁年龄组有271例,占总人数的24.3%,40~49岁年龄组有249例,占总人数的22.4%,20~29岁年龄组有212例,占总人数的19.0%。此外,50~59岁年龄组有184例,占总人数的16.5%,60~69岁年龄组有119例,占总人数的10.7%,70岁以上年龄组有53例,占总人数的4.8%,20岁以下年龄组有26例,占总人数的2.3%,见表4。不同年龄组感染人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007~2013年重庆市某三甲医院HIV感染者年龄构成情况[n(%)]
表5 2007~2013年重庆市某三甲医院HIV感染者文化程度构成情况[n(%)]
2.5 HIV感染者文化程度差异 本研究对2007~2013年新增的1114例HIV感染者的文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低文化程度HIV感染者比例高,但高文化程度感染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不同文化程度感染人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具有小学文化水平352例,占总人数的31.6%,初中文化水平有322例,占总人数的28.9%,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有290例,占总人数的26.0%,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有150例,占总人数的13.5%,见表5。
2.6 HIV传播方式 本研究对2007~2013年新增的1114例HIV感染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发现不同传播途径感染人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HIV的方式主要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其中异性传播有911例,占81.8%,同性性传播有76例,占6.8%,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此外,注射毒品传播有97例,占8.7%,其他途径传播有30例,占2.7%,见表6。
表6 2007~2013年重庆市某三甲医院HIV感染者的感染途径构成情况[n(%)]
3 讨 论
随着我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的启动以及自2004年全面开始实施“四免一关怀”[2]政策以来,通过扩大和完善艾滋病监测网,开展高危人群检测和筛查,有效扩大了HIV检测范围,使更多的艾滋病感染者被发现。截至2013年底,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43.68万人,报告死亡13.63万人。感染者发现比例从2005年的21%上升到2013年的54%;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管理比例从2005年的不到20%上升到2013年的95%。在本调查中发现,近几年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的艾滋病疫情开始快速上升,2007~2013年,随着HIV感染者实际人数的增加,HIV感染者报告人数明显增加,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2009年HIV感染者环比增长速度在50%左右。从2010年起,HIV感染者环比增长速度有放缓的趋势,2013年HIV感染者环比增长速度为22.4%。这与全国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的总体流行态势一致。
在目前HIV呈急速流行的严峻形势下,HIV的窗口期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隐患。国外有研究者采用RT-PCR检测HIV的RNA用作其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由于RT-PCR的高灵敏度,这种方法也被认为是HIV早期感染的金标准[3-6]。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核酸检测作为HIV早期感染检测手段,尽可能减少HIV感染窗口期的漏检率。
经性传播是我国艾滋病最为主要的传播途径,而且男性同性性传播增加明显。性传播占每年新发现病例的百分比从2006年的33.1%增加到了2013年的90.8%,同时男男性行为人群传播所占比例从2006年的2.5%增加到2013年的21.4%。本研究结果显示,性接触是医院HIV感染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又以异性间性接触为主,但同性间性接触感染也一直呈上升趋势,因此,我们不容忽视,特别是重庆市的男-男同性恋人群HIV感染持续呈现较高水平[7-10],HIV感染人群年龄分布情况来看,以20~49岁者居多,且又是性活跃人群,将会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更大的挑战。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途径传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因此,要大力开展性健康教育,树立正确性观念和性取向,遵守性道德,自觉抵御对同性性行为的好奇与追崇。
目前,HIV感染者以青壮年男性、文化程度低组为主,低年龄组、高文化水平以及学生HIV感染者也在增加,感染人群比较多样化。因此,艾滋病的防控工作责任大,任务繁重。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家庭,做好艾滋病的防护与治疗工作,不仅仅是医务人员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目前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健康教育[11-12]。输血科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采取各种宣传形式,加大对各类人群尤其是要对高危人群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人群的认知水平,自觉改变高危行为,远离艾滋病。同时,还应进一步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及使用美沙酮治疗[13-14],加大对高危人群的监控工作,扩大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VCT)门诊的覆盖面,以尽早发现感染者,降低传播风险。
[1]Hu LF,Zhang YJ,et al.Serostatus disclosur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in Liuzhou City[J].Chin J Dis Control Prev,2014,18(3):185-189.
[2]郝阳.“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10年中国艾滋病防治主要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4):228-232.
[3]江砚芳.合并血浆中病毒标记检测临界值的确定分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4,26(5):707-709.
[4]张亚兰.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在HIV确证检验中的漏检及原因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5):309-311.
[5]李璐.化学发光技术在HCV和HIV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17(3):382-385.
[6]李梅.HIV实验室检测极其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8):1410-1411.
[7]欧阳琳.2013年重庆市部分男男性行为人群认知艾滋病和感染状况分析[J].疾病监测,2014,29(2):124-128.
[8]赵丽英.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及梅毒感染状况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15(3):253-255.
[9]张福新.苏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2):1031-1034.
[10]Weerakoon AP,Fairley CK,Read TR,et al.Syphilis infection among homosexual men reporting contact with syphilis:a case control study [J].BMJ Open,2012,2(4):26-39.
[11]李欢龙.发生过临时性行为的中老年男性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5):346-348.
[12]徐伶.多形式献血安全告知在阻断经血传播HIV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14,13(5):505-506.
[13]李佳,赵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政策和策略分析与思考[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3,19(2):144-147.
[14]陈国惠.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4,23(2):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