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初探
2015-08-13袁珊珊
袁珊珊
【摘 要】上海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师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首先应转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其次在语文作业设计上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这对于提高高中语文作业质量,促进高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作业设计
上海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研制并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以其崭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冲击着传统语文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阶段,语言接触并不限于课堂,在课外的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交际活动中,通过丰富的文化传播媒体,学生还接触到大量生动活泼的语言材料。”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延伸到课外语文实践,而语文作业正是这样一座连接两者的桥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语文作业不仅是巩固和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还应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语言的世界里,通过自己的“遨游”探索,逐渐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作业,教师往往带有功利性地根据考试的要求布置大量的教辅练习,如课练及各类试卷和机械性的抄写、背诵类作业。这些作业量多而杂,形式单一机械,内容单调枯燥。传统的冗杂的堆砌式作业不但极大挫伤了高中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造成一部分学生形成学习惰性,而且导致学生形成一种定向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能提高语文作业的质量及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一、高中语文教师应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作业是一种机械操作,学生在不断尝试错误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传统的高中语文作业设计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观念,导致了死记硬背的作业形式居多,需要灵活运用,仔细思考的少。语文作业内容仍然局限于对课内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上,却忽视了对高中学生除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以外的思维与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1.树立科学的语文学科观
语文新课标不仅继承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更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实践性。《纲领》指出: “学生学习的目标既有工具性的又有综合性的,特别是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审美情趣,提高思想素质的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环节应遵循实践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着眼于全体学生,改变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优化作业设计,寓人文精神的教育于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健全人格。高中语文作业必须跳出书本,走向开放,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熏陶,在趣味中感染,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使课内的知识积累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2.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到处都需要运用语文。语文是一门最具开放性,最易与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教者有心,学者有益。”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当树立“大语文”的开放的教学观念,应充分利用学生课外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广泛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接轨,增强作业的探索性、实践性,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主地获得知识,体验快乐和辛劳,从而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高中语文教师设计作业应注意的两个方面
依据心理学原理,知识的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课堂讲授是最初获得知识的过程,测验考试等是对知识学习的评价,而知识的转化这一过程则是通过做作业来完成的。科学合理的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精心设计作业的新形式,既不忽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记忆积累,又注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高中语文作业应侧重语言思维的训练
心理学理论表明,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语言与思维的一体性训练,还必须通过作业来引导学生开展体现语文学科特色的,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应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延伸迁移的作业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仿写式
语言的学习主要靠模仿习得。婴幼儿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就在于模仿。模仿是理解到运用的阶梯,对于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来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作业方式。比如,学习《故都的秋》时,可以让学生像郁达夫一样运用多种感官及修辞手法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又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中大量引用诗词作说明,可让学生至少引用三句诗词写一段话。仿写式的作业量不大,费时不多,学生兴趣浓、收效大。
(2)迁移式
知识或技能的迁移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学习材料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要素;二是要概括,具体的知识不易迁移,普遍原理有助于迁移。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方面可以多尝试这种方式,将课内所学技能运用到课外。比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科学小品文,针对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写作特点等知识点,设计一篇课外文艺性说明文的阅读迁移练习。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有效地将课本的技能运用到课外。
(3)改写式
对于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变换人称、顺序等方式复述或扩写、缩写、续写课文片断。通过这种变式练习,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比如学了《一碗阳春面》,让学生课后将其改编成课本剧的形式;学了《唐诗过后是宋词》,让学生将其中引用歌名谈歌词创作风格的一段改用自己熟悉的符合作者表述要求的歌曲名并围绕一种歌词创作風格选一首歌词进行赏析。
2.高中語文作业形式应灵活多样
高中语文作业应渗透“大语文”观和人文性理念,尽显灵活多样。《学与教心理学》提到“单调重复的形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和疲劳现象”。这就启示教师在作业形式上应多动脑筋,使枯燥无味的作业成为学生喜做爱做的作业。具体来看,高中语文活动类作业形式有以下几种:
(1)探寻搜集式
学习《告别权力的瞬间》,为使学生情与文相通,课前我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华盛顿总统生前的动人事迹;学习《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则让学生查找关于机器人的影片及资料,并就机器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在这样的语文作业完成过程中,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知识的海洋,引向广阔的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改变表演式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的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章。在教这些课文时,教师要改变单一的知识巩固型作业,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改编,在生动的情境表演中掌握知识。在教《故都的秋》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根据课文描述,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图画的形式展现五幅“秋景图”并取小标题,利用课堂交流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了《一碗阳春面》,让学生将这篇小说改编成课本剧并表演,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多种智能及个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及人物形象的理解。
(3)社会实践式
这类作业要求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去完成,所以一般利用寒暑假进行设计。比如学了《胡同文化》,就布置学生走访上海的石库门,搜集关于石库门文化的资料,从而完成一篇以《石库门文化》为题的调查报告。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积极实践。为了彰显人文教育魅力,可以寓诚信、孝心等人文教育于假期作业中。如让学生写一份诚信作业倡议书,制作一张感恩孝心卡,表达对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等。
总之,高中语文作业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在上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要我们能重视它的作用,不把语文作业变成学生的负担和教学的赘疣,就一定能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使“教”与“学”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关华.上海二期课改六大看点[J].校长阅刊,2005(Z2).
[2]陈文婕.中高年级小学生语文作业问题与实践探索[J].中文文摘,2006(08).
[3]王蒂,殷磊.新课标下的“快乐作业”[J].现代语文,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