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弱化原因及对策

2015-08-13沈毓秀

教育界·上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弱化学习动机对策

沈毓秀

【摘 要】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本课程,具有传递知识、普及文化、提高自身修养等功能。学习动机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心理条件之一。本文研究了语文学习动机弱化的原因和对策,希望加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激发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学生语文 学习动机 弱化 原因 对策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自始至终贯穿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二、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弱化的原因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二者的缺失将会导致学习动机的弱化。

(一)从学习需要的方面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需要也被称为学习驱力。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驱动力,主要是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的内驱力。

从认识的内驱力来看,把求知作为目标,学生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然而,语文教学的循环性很强,学习的内容也是反复被提及的知识,比如小说的三要素、散文的“形散神不散”、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等等。学生长期学习相似的知识,心生厌倦,无法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人们都说写文章时都是由心而发,在语文课上,学生却被逼着写作,而所写文章中往往是无病呻吟的内容。从其中都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失望的,缺乏认识的内驱力。

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来看,学生并没有从自己的语文学习中获得相应成就的一种需要。语文学科并不像其他学科一样,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迅速提高学习成绩,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成绩的提高靠的是日积月累,仅靠一时的努力,成绩并不会有显著的上升,学生感到挫败,无法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和满足感。

从附属的内驱力来看,学习需要是学生为了获得老师、家长的赞许与同学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各个学生之间的语文成绩差异并不大,在学校排名中,数学成绩可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数学分数高,年级排名就会靠前,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努力中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也会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而语文学科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无法得到附属的内驱力。

(二)从学习期待的方面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不等于学习目标,而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到的成绩不成正比,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就极易产生挫败感。加上缺乏外部条件与刺激物的刺激,以及消极的诱因——教师和家长不恰当的强化手段等掺杂在其中,这些因素抑制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渴望。

总的来说,种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训练方式,教师和家长不恰当的强化手段, 各种不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外部环境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弱化了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 语文学习变成纯粹的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极大地弱化了学习期望。

三、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弱化的对策

(一)运用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反作用于学习动机。语文学习动机的弱化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二者一般是成正比例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弱化影响了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不明显更是对学习动机的冲击。

要想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就要教授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使学生高效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如果要处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必须正确地进行自我激励,做出合理的自我评价、判断和反映,使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成为学习动机的调节系统。面对消极的学习效果时,教导学生积极面对语文学习中的失败,从及时的反馈中帮助学生主动找到自己正确的定位,为下一次的进步打下基础。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的同时,进一步运用表扬、奖励或指正、批评等方式,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激发学习动机

有需求才有学习的动机,新的语文学习需求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激发。一是直接发生途径,教师主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二是间接转化途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1.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

语文教师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能明确地从你的课堂中学到些什么,掌握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充分体现语文的魅力,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有一颗对待学生的爱心,还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相同的教学内容经过不同教师的思考,教学思路是不一样的,或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体验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的倦怠感,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学生、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互动

语文的学习并不像数学学科那样拥有固定答案,它往往是具有开放性的。教师引导学生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在讨论中会有新的收获,相互补充新知识。大部分学生更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伙伴之间相互勉励和启发。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习语文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成就动机会变得更加强烈,学生的自我要求也会提高。

3.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己有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语文教师这份工作充满热情与责任感,对学生要充满期待。另外,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其行为将会更加积极。因此,教师能引起学生理智上的兴奋感和内部的学习动机,对于成功的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四、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动机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动机,能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学习效率的提高需要依靠学习动机的支持,学习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语文学习动机进一步增强。语文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提高语文成绩。

(二)帮助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采取相关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帮助学生长久地维持语文学习的兴奋状态,因为学习动机的特性就在于它可以使学生维持行为的方向性和持久性。许多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这是错误的学习间断行为,教师必须以强化学习动机为目标,维持学生学习热情。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以求能够顺应时代发展与变化,授课的形式和内容才能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动机明显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高效教学。

(三)推进和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强调学生能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去学习,那就要他们具有充分的自主意识。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需要语文教学内容、形式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主动要求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后,就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学习探究的程度。

学习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动机系统,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注重动机发挥效应的每一个细节,使之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师资格证统一规划教材编写组.教育知识与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胡渊.试论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3]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弱化学习动机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