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智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2015-08-13陈中杰

教育界·上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探索与实践智慧课堂生物

陈中杰

【摘 要】生物教学的核心是人本,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捍卫学生“学”的神圣,坚持“把学习还给学生”。为此,教师要探索与实践生物智慧课堂。

【关键词】生物 智慧课堂 探索与实践

智慧是一种能力,是对问题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的能力。生物教师坚持与实践智慧课堂,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乐学、能学、会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无师自通,为了让学生接近或达到这种境界,生物教师必须构建智慧课堂。

一、智慧课堂的要件

著名课改专家、《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李炳亭认为,高效课堂要找准一个“核心”——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抓住两个“关键”——小组学习和导学案,掌握三种“技巧”——独学、对学和群学的学习形式。智慧课堂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透彻掌握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导学环节的前提下,灵动地调控课堂45分钟的教学过程。

二、智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课程智慧课堂探索与实践如下:

1.对学、群学——调整认识

教师:对于“人的个体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同学们容易理解,而“人类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大家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请同学们通过同桌交流、学习小组交流的方式来探究第二个问题。

学生交流并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点评学生汇报内容,介绍人类起源的“神造说”和与“进化论”两种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第二轮讨论。

2.观察、阅读——明确特征

教师: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到底是“神造说”正确,还是“进化论”正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比较观察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四种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惯、生存方式、运动方式、大脑发育程度及语言表达能力,相信大家能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

学生:分组朗读、观察、讨论、汇报。

教师:讲述一千万至两千万年前东非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对当地森林古猿生存方式的影响以及生存方式变化对古猿身体结构的改变。

学生:分组观察、比较露西髋骨和下肢骨与森林古猿、现代人类髋骨、下肢骨的形态差异,推断她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并写出书面汇报材料。

教师:(1)指定三个组代表交流本组的讨论结果,随机指定几名学生点评上述三个组长的汇报内容。

(2)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来越强,对环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观察、比较、分析从猿到人的进化示意图中人类所用工具的变化以及不同工具对环境的影响能力。

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组间交流。

3.反思、探究——深化认识

教师谈话:恐龙曾经长期称霸于地球,但它们最终无法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而灭绝了。人类目前是地球上对环境适应能力最强、对环境影响能力最大的生物,人类有可能遇到恐龙一样的灾难,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剧烈变化而遭遇灭顶之灾吗?人类怎样才能长久地在地球上生存呢?请大家提出各自的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写出书面汇报材料。

教师:点评汇报材料,与学生谈话交流。

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能够用火烧烤食物,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人类有了丰富的语言,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从而使人类逐渐成为自然界的强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物圈的面貌,但是,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遵循生态规律。如果毫无顾忌地滥砍滥伐、乱捕乱杀,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必将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导致生态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人类可能会遭遇恐龙一样整体毁灭的灾难。请大家向人类提出建议,怎样与环境和谐相处?

学生:分组讨论并书写建议。

教师:指定组代表汇报,指定学生点评。

三、智慧课堂心得

通过智慧课堂的探索与实践,我体验到:生物智慧课堂是在对学生深入了解、充分信任、对教材内容吃透整合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灵活引导,力争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师生内心情感的流露,每一次学生观察、阅读、讨论和探究都成为个人见解和个人才智的展示机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从而使个性的魅力得到提升,让师生、生生之间和谐、高效、灵动地交流与成长,从而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步一步地向“无师自通”的最高境界靠拢。

【参考文献】

[1]项家庆.高效课堂的理念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3).

[2]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我們的教育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7).

猜你喜欢

探索与实践智慧课堂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项目管理模式在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