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的构建

2015-08-13贾方敏

教育界·上旬 2015年6期

贾方敏

【摘 要】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实践性导向,要想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要关注学科教学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有利于解决当前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并提高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关键词】学科教学论教师 “双聘制” 实践性导向

一、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的内涵

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是指在相关政府教育部门的联系协调以及高校和中小学达成合作的前提下,由高校定期选派优秀学科教学论教师到一线中小学挂职行政工作或者教学工作,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与小学或中学签订聘任合同,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学科教学论教师既在高校保有教学职务,又在合作的中小学兼职科研或教学,其承担的主要任务有:指导高校师范生实习,从事中小学课堂教学,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研究活动等。

二、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面临的困难

目前我国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各方面保障机制很不健全,因此,构建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面临着巨大困难。

(一)行政部门协调保障机制的缺失

由于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需要沟通高校与中小学两方的意愿,教育行政部门需要扮演协调沟通、整体布局的媒介角色。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应该做到支持高校与中小学合作,但是,目前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另外,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目前还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已有的政策大都着力于促进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或者加强师范生实习管理等,而少有旨在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相关政策。

(二)高校重视度和激励机制的缺乏

目前学科教学论教师这一群体仍然面临着群体归属和专业发展的困惑。对学科教学论的作用和地位,人们存在着认识上的一些含混和偏见,但更主要是学科本身的功能和价值凸显不够。高校本身对学科教学论这门学科的重视度不够,自然也或多或少忽视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实施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的时候缺乏相关的激励措施以促进学科教学论教师积极参与。

(三)中小学参与合作的动力不足

以往的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项目合作型研究主要是:高校拿到课题后以中小学为实验场所,以中小学师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研究成果的受益方主要是高校和高校研究人员,在这种研究模式的导引下中小学已经对参与高校发起的研究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中小学在整个合作中感觉得不偿失。另外,中小学考虑到维护本校教育教学秩序以及自身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问题,对参与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的动机就会减弱。

(四)学科教学论教师自身缺乏主动性

学科教学论教师长期缺乏进修提高的机会,已然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处在这样不利的境况中,要想让这些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认识有新的改观,必须在构建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的同时激励教师主动参与,使其自身专业发展变被动为主动。另外,作为实际参与主体的学科教学论教师对于“双聘制”的理解,对自己的专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身的学术成果转化能力,都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参与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的积极性。

三、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实施的策略

(一)行政部门要提供支持性条件,搭建合作平台

首先,政府必须要重视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质量问题。对于类似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这种需要政府支持的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科研项目,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提供支持性条件,最大限度给予高校和中小学进行合作的空间。其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进行所辖区域内中小学的教学及管理需求调查,为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正式进入教学场域时提供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还为搭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提供丰富流畅的信息平台。

(二)高校要完善教师激励机制,主动协调沟通

首先,高校要积极与政府和中小学沟通交流,在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取得与中小学的长期合作。高校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主体,从制定方案、实施计划到评估结果的整个过程要与合作的中小学及时沟通协商,让合作对象作为研究的主体参与教育教学实验并共享研究成果。其次,高校对于参与“双聘制”的学科教学论教师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并加强对学科教学的学科重視度。高校对于参与“双聘制”的学科教学论教师在福利待遇或者职称评审等方面适当给予照顾,并将一系列激励机制规范化、常态化,促使学科教学论教师主动参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

(三)中小学要基于教育教学需求,积极参与配合

一般而言,中小学参与某个教育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更加关注的是:这个教育实验能够为“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什么有益的变化。因此,在实施学科教学论教师“双聘制”之前,要对中小学需求进行调查,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中小学要及时与学科教学论教师以及高校沟通产生的问题以及协商解决问题。中小学在参与“双聘制”的过程中,既可以使中小学教师得到有效指导,又可以使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得到推进。因此,中小学在基于自身需求的基础上要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进行支持。

(四)学科教学论教师要主动提升自我,促进专业发展

学科教学论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诉求,以及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首先,学科教学论教师是高校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教学。学科教学论教师的教学活动总是需要教师不断总结新的教育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指导新的教学情境,以利于应对教学场域中出现的新状况、新变化。其次,学科教学论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做研究。学科教学论教师作为参与主体,可借机深入中小学教学情境,以专业的理论视角观察学科教学的课堂实效以及教育改革的现状,从而不断改进自身教学和科研,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