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2015-08-13刘爱兵石家庄实验中学

散文百家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教材人类环境

刘爱兵石家庄实验中学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刘爱兵
石家庄实验中学

传统的地理教学,受教材内容的局限和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更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教师只注重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地理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地理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已成为影响地理教育健康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应当引起每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知识积累已较厚实,认知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世界比较丰富,我们的教学如果还局限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一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这既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难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以树立学生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正确的人地观是21世纪各行各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的一种观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正是地理教育的优势。地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懂得人类是地球环境的产物,是地球大家庭的产物,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动物、植物有共同享用地球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权利。如果人类按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办事,自然界的一切就会和人类和谐发展,自然资源也会按照人类的需求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如果人类对环境为所欲为,违背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自然界就会用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来惩罚人类。从而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当前人类面临着的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剖析这些案例,分析其成因、后果及解决办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

二、注重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大而空”。根据27、28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一些资料分析,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学生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这是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最薄弱环节,也是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因此,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突现出来。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计划对课程结构作了重大改革,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并纳入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组成,其中地理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研究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适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课程中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时不流于形式,结合实际,紧扣“本地”具体情况,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三、运用丰富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狭义理解课堂教学就是坐在教室里进行教学。在新世纪,地理教师不应有这样的理解。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要扩大化。根据教材或者课题的需要,校园、野外、社会、家庭、网络都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课堂。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多种。其中状态(教学欲望)、策略(教学方式)、内容(教学课题)、环境(教学场所即课堂)是主要因素。扩大了的课堂使地理教师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在课本作为唯一教学依据、教室作为唯一教学环境的情形下,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而在新世纪新教材新环境下,师生互动学习将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从以往的个体为主转向个体、个体与小组相结合。我在讲解《门槛人口和中心地》一节时,就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调查学校所在地餐饮业、个体零售批发店、旅馆、宾馆等的数量、规模,结合当地人口数量、消费水平和门槛人口理论写一篇小论文。又如在讲解《文化景观》时就让学生过了一把导游瘾;讲解《宗教》(《高中地理新教材限选第一册》)内容时则组织学生讨论“宗教和迷信”的关系等。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我们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和“讲”将日趋减弱,而领航者的作用将日益加强。学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技能和观念,而且培养了科学意识、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愉悦情感。

四、全面、辨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宇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天体及地理环境是运动和变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运动与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理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地理环境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等都是地理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比如在讲到台风、火山、沙尘暴、寒潮等内容时,不仅要强调其灾害性,还要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其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从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全面、辨证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演变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高中地理新教材更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具有的鲜明特点必将为我国培养具有新世纪创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新教材人类环境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