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015-08-13陈露

教育界·上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高校学生培养

陈露

【摘 要】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重要一环。本文立足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从大学生的主观意识与社会客观环境两方面的影响探究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一、前言

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高校进行法制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对于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动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时,不仅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也要注意加强其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法律知识匮乏,学习法律知识的主动性不高

虽然我国高校基本都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让大学生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但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现在的大学生倾向于学习民法、刑法等实用性法律,而对法理学等理论性法律知识则不感兴趣,没有培养较为深厚的理论功底,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不利于法律意识的养成。并且他们对跟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不够,当他们走向社会从事各种专业工作时,容易遭遇到具体的法律纠纷却不具备解决纠纷的能力,使他们在工作中受到限制。此外,对于《法律基础》这门公共课,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都是到考试才“临时抱佛脚”,加班加点死记硬背,马虎应付过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二)法治观念淡薄

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不强,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义务缺少了解,既不积极履行法定义务,又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以自己的想法去处理而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去考虑,容易意气用事造成事情恶化,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许多在校大学生对于违法与犯罪行为的本质区别没有厘清,致使他们在诸如对待一些曾经违法或者犯罪人员的态度等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

(三)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逐年增多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发生在大学校园和大学生身上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比如,2002 年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2004 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残忍杀害同寝室4 名同学事件、2010 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人捅死伤者案、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寝室投毒案等等。这些惨痛的案例引人深思,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引导、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更好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法治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意义。

三、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以前的法制教育基础薄弱

在中小学时代,教育部门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宣传太少,有些偏远的山村学校甚至没有任何相关的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更注重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很多教师、家长都认为孩子考上大学才是“硬道理”,一味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法治观念的教育,甚至有些教师、家长自身都缺乏基本的法律素质。这种法律意识教育的缺位阻碍了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启蒙与培养,使学生没能建立较为完善的法律知识体系,对其一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形成缺憾,对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也形成了阻力。

(二)高校法律教育投入不足

一方面,《法律基础》课程设置不受重视,它作为“边缘”学科的一门公共课,课时少,学校也很少对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律信仰教育情况进行专门的考核。另一方面,师资力量匮乏,一些高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没有设置法学院或法律系,缺乏专业的法律教师,担任法制教育课的教师大多不是法律专业出身,他们专业素养有限,加上法律基础课是公共课,使得这些教师没花很大心思在教学准备上,授课方法陈旧,知识量少,教学指导无法真正落到实处,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修养。

(三)依法治校步伐滞后

高校环境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高校环境如果不民主、不公平,必然对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高校的法治化,对于学生来说,主要体现在依法执教和依法管理,而“教”和“管”都必须要以学生为本,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做不到这点,部分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不符合法律精神,甚至违宪,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不到位;还有部分高校对学生处分在程序上存在不合法,涉及学生利益的工作没实现程序化,学生的申诉往往得不到解决,甚至出现申诉无门的情况,没有真正落实依法治校的精神。学生生活在并没有真正法治化的校园中,体会不到法治的存在,对法律的认识不会深刻,也就不可能形成较高的法律意识。

(四)社会上一些法律不公正现象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

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我国的法治建设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然而当前社会上违法乱纪、贪赃枉法等腐败现象仍然存在,这些社会上的司法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削弱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任,导致部分学生即使遇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也不愿意通过法律手段去处理,而更多地选择私了、忍气吞声或者暴力解决。

四、提高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

(一)教育部门重视,法制教育系统化、专业化

教育部门应明确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依据法制教育的自身特点,结合不同的学生类别、年级年龄和专业要求因材施教,在系统把握法制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并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从小学到大学的法制教育计划,依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思维方式,进行有效遵守、维护和使用法律的良好法制修养教育。同时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协同推进的培养体系和法制环境。通过将法制教育系统化、专业化,在社会中建立循序渐进的法律知识学习体系,法律教育才能真正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学生们才能得到更好的法制教育。

(二)加大高校法律教育的投入与监管力度,创新法律教育的方式方法

首先,要提高法律基础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专业素质。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法律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各部门法律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将法律基础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起来,达到提高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目的。其次,增加法律基础教学的课时数,并且有必要将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各个高校各类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形成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的法律教学体系。再次,需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手段,多方面努力,形成合力。要充分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讲述文字内容的同时,配备图片等资料,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三)营造法治校园氛围,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高校环境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高等院校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增强法律意识。在校规校纪方面,学校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如墙报、专栏、校报、广播、竞赛等各种渠道广泛传播法律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法制宣传。良好的环境会使人健康成长,肮脏的环境将污染人的心灵,只有全力尽职尽责地净化社会风气,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才能为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做好铺垫。

(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法律价值认同感,树立法律信仰

法学研究者们有句常说的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只有坚守法律信仰,将法律视为个人的起码行为准则,才会产生守法、护法的内在冲动。大学生是富有理想的一代,是充满活力的一代,也是个性张扬、理想信念可塑的一代,要引导他们立足社会现实,对社会法律现象进行分析,使他们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展讨论,寻找答案,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法律信仰,潜意识里增强对法律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学生不仅遵守法律,而且把守法内化为一种潜意识,将守法变为一种自觉行为和内心正义需求,变被动守法为自愿守法,由被动守法升华为自觉护法。

五、结语

总之,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显示出他们的特殊特点,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需要加强和提高的地方。无论如何,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加快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角度考虑,高校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刻不容缓的任务。社会、学校、家庭需要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法制教育和法律教育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在学校里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校园氛围,进而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同强,刘振优.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视界,2011(20):175.

[2]赖经洪,程术兵,黄河.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路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1):47-49.

[3]将寒宇.关于增强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研究和思考[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3):109-111.

[4]邹勇.提高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46.

[5]王昊昕,臧亮.对我国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反思[J].中国电力教育,2011(8):9-10.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高校学生培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