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深入实施“3+1”精准扶贫战略
2015-08-12
山西是全国扶贫攻坚重点省份。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山西占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个;全省119个县中,贫困县就有58个,占近一半,其中有36个县是国定贫困县。按照2014年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数据,全省共有贫困村806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6%,农村贫困人口329万,占农村人口总数13.6%。全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西部吕梁山黄土残垣沟壑区、东部太行山干石山区和北部高寒冷凉区三大区域,这些地方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薄弱,特别是贫困人口生产技能缺乏,增收脱贫缺乏有力足够的要素支撑,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省情特点,充分发挥省情优势,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全省最重大的民生工程,以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着力完善并深入实施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3+1”的精准扶贫战略,显著加快了全省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步伐。36个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2529元增加到2014年的5309.1元,年均增幅达到20.4%,连续四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5个以上百分点,高出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初步扭转。
突出产业扶持,筑牢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产业支撑
产业开发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最核心的支撑。近年来,全省立足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比较优势,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围绕户均1亩设施蔬菜、人均3亩干鲜果经济林,户均2头牛、人均10只羊目标,在吕梁山区重点发展干鲜果经济林、马铃薯和小杂粮等产业,太行山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中药材产业,北部贫困地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和牛羊为主的规模养殖业,通过产业攻坚、连片开发、综合治理,做大做强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
一是瞄准集中连片贫困村实施片区产业开发。2010年开始,省级连续四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2亿元,支持50个贫困县瞄准集中连片的贫困村实施片区产业开发项目57个,2070个贫困村、58.7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二是集中力量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攻坚。2012年开始,省级连续三年每年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亿元,在吕梁、太行两大连片特困地区选择 5个试点县,辐射带动3个示范片,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开发为主的扶贫攻坚规划,381个贫困村、22.2万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如临汾市的吉县通过实施片区产业攻坚,发展壮大苹果产业,目前全县苹果面积实现了“五个80%”以上,即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苹果专业村占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果农数量占到农村人口总数80%以上,果业收入占到农业收入的80%以上,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苹果产业成为支撑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
三是支持引导企业带动贫困村实施产业扶贫开发。2013年,山西省做出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的重大决策,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落实完善支持政策,着力引导各类企业带动贫困乡村实施区域化、规模化产业扶贫开发,通过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市场优势和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优势深度融合,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带动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就业增收。到去年底,共有200多家省内外企业开工建设项目233个,累计完成投资370亿元,带动1768个贫困村、30.7万农户发展生产,吸纳6.9万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如朔州市的应县引进新西兰奶牛养殖加工企业恒天然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万头奶牛养殖牧场项目,除流转农民土地3244.5亩外,还与周边农民签订饲草种植收购合同,带动5000多个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省属国企晋煤集团投资2.4亿元在隰县建设5万吨果品冷链仓储物流港项目,通过延长产业链条,解决当地果品储存难、增值难问题。现已建成1万吨恒温库并投入使用,直接安排50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3万多贫困农户通过果品保鲜实现增收。潞宝集团与山东金和生食品公司合作,投资10亿元在沁县建设饲料生产、肉鸡养殖、宰杀冷藏、肉食加工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周边村3万名农村劳动力生产增收,肉鸡养殖加工业成为支撑全县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
抓好资本扶持,解决贫困群众产业开发的资金困难
制约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说到底还是资金短缺问题。 2014年,山西改革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发挥财政扶贫资金放大效应,撬动金融资本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启动实施金融富民扶贫工程。在吕梁、太行21个片区扶贫攻坚县试点,每县注入5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金融合作机构按照注入扶贫资金总额的8倍以上放大贷款额度,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实施特色产业开发。
具体贷款分两类,一是面向贫困农户的扶贫小额信贷“富民贷”;二是面向贫困地区产业扶贫企业及项目贷款的“强农贷”,其中用于支持农户的贷款占到合作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扶贫业务贷款总额60%以上。对获得贷款的贫困户和企业,省级给予5%的贴息支持。今年,省级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41亿元,在58个贫困县全面推开。现在这项工作已从南到北,稳步推进,取得阶段性效果,累计投放金融扶贫贷款2.9亿元,其中“富民贷”1.52亿元,“强农贷”1.38亿元。如吉县围绕发展苹果产业,加大对果农、果商和果企的信贷投放力度,目前已发放强农贷4250万元、富民贷3996万元,提前完成全年放贷任务;万荣县仅在3个试点村就发放“富民贷”1150万元。为有效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山西制定出台考核激励办法,以发放贷款额度和贫困户获得贷款比例为主,对县级政府和金融合作机构实行双考核。哪个县投放的贷款规模大、贫困户使用贷款的比例高,就增加哪个县的风险补偿金,支持鼓励金融合作机构开发适合贫困户特点和产业开发需求的贷款产品,使有产业开发贷款需求的贫困户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贷款支持。经过连续几年的实施,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贷款难的问题。
强化技能扶持,提高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能力素质
近年来,全省紧紧围绕让贫困地区农村有劳动能力的都有一技之长,有一技之长的都有事可做的目标,坚持远抓教育,近抓培训。
一是持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采取扶贫助学方式,每年支持万名以上的贫困生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特别是去年开始,全省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扩大教育扶贫范围,当年对7475名考入二本B类以上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做到应助尽助。
二是坚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瞄准农村困难家庭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两后生”,每年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5万人次,转移就业率达到80%以上,转移就业人员月均工资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如天镇县依托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将农村妇女劳动力市场和大城市家政服务市场衔接起来,通过阳光高级职业学校这一平台,向京津家政市场输送保姆1600多人,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三是突出抓好职业技术培训。在22个国定贫困县组织开展“雨露计划”改革试点工作,累计资助8.91万贫困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今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将“雨露计划”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落实精准扶贫要求的重点措施,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贫困生,除全部免除学费外,每生每年补助标准从1500元提高到2000元,连续补两年。
四是启动实施千村万人就业培训行动计划。2014年开始,以稳定就业为核心,采取提高培训补助标准、实行培训资金补助与稳定就业相挂钩等办法,瞄准农村贫困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当年共支持5万名贫困劳动力通过培训实现稳定就业,月均务工收入达到2000元。
通过以上措施,力争让有机会接受中高等学历教育的贫困生都能获得资助完成学业,愿意走出家门的都能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留在农村的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暂时离不开家门的都有兼职岗位,实现贫困地区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显著增长。
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切入点,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山西坚持把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步伐、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措施。
一是持续不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1996年开始,山西连续20年瞄准山庄窝铺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动手时间早,推进力度大,社会效益明显。特别是2012年,省级进一步加大这项工程支持力度,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扶持10万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各地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开发、城镇化建设、旧村开发利用和完善社会保障“四个结合”原则,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多措并举减轻搬迁群众负担,涌现出忻州市实施整村整乡搬迁在县城周围建设移民小区的城镇化安置模式、阳高县设施农业与搬迁建房相结合的产业开发模式、左权县移民搬迁与旧村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庄园经济模式、万荣县吸引企业参与移民搬迁的市场化开发模式、壶关县结合社会保障集中安置特困群众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到去年年底,全省累计搬迁山庄窝铺1万多个,23.7万户、85.8万贫困人口受益。搬迁后的群众彻底改变了生存发展环境,有房住,有活干,既加快了增收脱贫,又提高了发展能力。
二是持续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2009年开始,全省四年时间投资600亿元,连续实施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支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水泥(油)路、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村级卫生室、村通广播电视、安全饮水全覆盖和农村街巷硬化、便民连锁商店、文化体育场所、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2013年,又规划五年时间投入400亿元,按照办一件、成一件、增一件的要求,坚持不懈办好农村“五件实事”,支持农村实施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特困群众易地搬迁、行政村街道亮化、村级幼儿园改扩建和乡村清洁工程。2014年,全省进一步启动实施以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这些工程实施重点在贫困地区,受益主体是贫困群众。工程使省内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显著改善,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持续不断加大行业扶贫攻坚力度。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采取整合资源、综合治理的办法,组织动员行业部门围绕扶贫攻坚,在资金安排和项目布局上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全省水利部门启动实施“两纵十横”大水网工程,在吕梁山片区开工建设了中部引黄、西山提黄灌溉等重大水利工程,在山老区实施“一村一井”工程,100座小水库建设也向连片特困地区优先布局;交通部门规划实施7条高速公路,支持贫困地区县县通高速;林业部门在临汾、忻州和吕梁3市的23个县,启动实施总面积736万亩的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工程。
这些真招实措,抓住了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填补了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夯实了贫困村加快发展的基础,显著改善了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改进干部驻村帮扶,全力推动“3+1”精准扶贫战略落到实处
坚持开展机关定点扶贫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是山西发挥组织资源优势,瞄准贫困村实施定点帮扶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
一是建立帮扶工作长效机制。1989年开始,全省连续27年每年抽调省、市、县三级两万多名机关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采取包乡包村的办法,深入贫困乡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年均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折款达5亿元以上,有力促进了贫困村群众生产增收。
2011年开始,全省进一步启动实施干部下乡驻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组织6010名领导干部以产业开发为主攻方向,发挥行业优势和部门特点,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瞄准特色种植、养殖上项目搞开发,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包扶村发展增收项目,四年时间落实资金139.9亿元,新上项目3.73万个,包扶村农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20%以上增长势头。如左权县麻田镇西安村在包村干部帮扶下,依托当地良好的水利、气候条件,2011年引进有机莲菜种植460亩,目前已由村及镇形成莲菜产业带,种植面积扩展到3500亩,西安村农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2250元增加到5800元以上。岢岚县宋家沟乡明家沟村在省总工会领导帮扶下,采取借羊还羊滚动发展的方式,支持全村34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户均年增收1.5万元。去年7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印发交流了山西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经验做法,对这一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二是统筹资源精准帮扶。今年山西按照中央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瞄准贫困村、贫困户实施精准帮扶的要求,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通知》,统筹整合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包村增收和机关定点扶贫两支力量,采取领导包村、工作队驻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办法,对8060个贫困村和2000个贫困人口较多的低收入村,分别由一名包村领导带领所在单位工作队驻村帮扶全覆盖。对119.2万贫困户、329万贫困人口,由包村领导和驻村工作队所在单位组织本系统本部门的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全覆盖。目前,省、市、县三级共组织1.16万名领导干部,带领10060支工作队展开驻村帮扶,组织25.6万机关党员、干部展开结对帮扶。围绕推进“3+1”的精准扶贫战略和实现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帮扶措施和帮扶效果“五个落实”,包村领导和驻村工作队重点支持贫困村完成好制定一个脱贫致富规划、发展一项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一批基础设施改善项目、解决一批关系生产生活的民生问题,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村支”两委班子,形成一套民主规范的乡村治理机制“六个一”的帮扶任务;党员、干部重点支持贫困户落实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扶贫资助、产业开发小额贷款支持、实施易地搬迁、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村生活条件、获得生产生活保险救助等六大类帮扶措施。
三是强化考核抓好落实。省级制定出台《干部驻村帮扶考核办法》,对包村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帮扶贫困村,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情况,录入建档立卡信息化管理平台,实行台账管理,跟踪督查,定期通报,年底考核,使每位包村领导、每支驻村工作队、每个包扶党员、干部心中有挂念、肩上有担子。现在已经将今年50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5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逐级分解,全部落实到村、落实到户,落实到包村领导和驻村工作队身上,确保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到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全部脱贫。
现在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不到六年时间。对山西这样一个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省份来讲,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今后全省扶贫开发总的目标,就是确保实现“两个高于”,即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贫困地区平均水平。全省将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前列,不拖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