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胜祥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2015-08-12钱思远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摘要:德胜祥木版年画无论是在用材的普遍性、雕刻的精湛性还是用色的豪迈性上都不输于朱仙镇木版年画。然而相对于朱仙镇的发扬、保护和传承上德胜祥木版年画却呈现出没落的趋势。

关键词:德胜祥;木版年画年画;传承;发展

《辞海》解释:年画,中国画的一种"夏历新年时张贴,故名年画。”[1]

中国的木板年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清代中晚期,达到鼎盛。提到木板年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其可谓是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然而在河南的其他地方也分布着具有当地特色且不同于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是位于河南省驻马店正阳县陡沟镇的 “德胜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什么德胜祥坐落在正阳县,也是有些先天原因的。与驻马店其他地区不同,因为淮河的缘故造就了正阳县农业的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史上便有“膏粱丰腴之地”的美誉。《正阳县志》载:陡沟织布独盛,家家设机,男女操作,其业较精,故有“陡布”之称。陡沟布细密,畅销山、陕、皖、鄂,手工挂面、手工馍等久盛不衰,至今仍名噪一方,生意兴隆。[2]

民国初年河南水旱灾时常发生,河南人民深受其苦。豫中禹县(今禹州市)的老艺人李传清为了避难逃到此地。生活所迫,又因自古中国百姓都喜欢贴年画,在李传清到来之后为当地的贴年画习俗提供了方便,因此,李传清在僧人的帮助下开办了这个承载一代技艺的“德胜祥门神店”家世代从事雕版印刷年画的李传清,从13岁开始便跟着父亲学习木版年画的技艺,世代传承,李传清则是“德胜祥”木版年画的第四代传人。出生在禹州的李传清,在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接之地,在被誉为华夏第一都,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等不同文化的激荡下使他的作品题材非常丰富,内容鲜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雕版印刷最重要的是选材,朱仙镇木板年画制作时一般常选上等坚硬的梨木。李传清经过反复尝试就地取材,选用淮河沿岸生长几百年的一种名叫“棠栗子树”的野生树木作为版材。在解放以前,几百年树龄的粗大树木随处可见,这些粗大的树干为木版年画的制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始条件。这些版材选好后,要切割一定的形状并且还要在水塘里浸泡三年以上,然后裁切成块进行蒸煮、烘干,并在常温下长期存放,制成坯子,最后才进行书画、雕刻制版。

“德胜祥”木版年画关键之处是在绘制版画上下工夫,李传清农闲之余就反复训练绘画技巧和运笔功力,注重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作为载体与民俗相结合,不断提升木版年画的的构图和意蕴,努力把版画的质量和审美提到最高。木版年画最显功力深厚的就是刻板,没有一定的功夫单是套版就是个麻烦。因为每幅版画的印制,都有几道工序套版,分毫不能错位,完美相扣。每套版都要先刻浅处,后刻深处,精雕细琢。剜、挑、掏、凿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最值得一提的是,李传清木板年画的色彩。李传清的“德胜祥”木板年画使用的颜料均是经过精心配制,与别处不同的是颜料均加入了一定比例的淮河岸边的五色土,使颜料能遇纸即干,不存在渗透和模糊,更为传奇的是他的四色套印,能出现十余种鲜艳亮丽的色彩,而这些浑然天成的色彩,完美地表现了画面的整体美感和主题用色极为豪放的大红大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工业的发展,新的印刷技术的出现,各式各样精美的年画占满了市场。古朴的“德胜祥”木板年画销量逐渐萎缩。尤其是文革时期,对“德胜祥”木板年画简直就是灾难,被列为“四旧”,很多精美的模板被毁坏,仅留下几块垫物件的。“然而倾心制作德胜祥木版年画,非但没有带来经济效益,由于劳力被艺术事业所占用,导致家庭经济窘迫,迫使靠刻章和扎花圈生活。这种局面使儿女们不愿跟着学这门手艺辛苦的过活,纷纷外出务工。

如今,76岁的李传清老人仍然可以挥刀入木三分,运刀挥洒自如,走刀吱吱有声,捥、挑、掏、凿如行云流水,宝刀不老。目前,他从当初仅存下来的几块模版已创作出二十多套年画模版,其中门画类的有财神、门神、灶爷、钟馗、五子登科、天官赐福、秦琼敬德、三星福禄寿、麒麟送子、年年有余、一团和气等;书画类的有大小花瓶、二龙戏珠、上下山虎、鲤鱼跃龙门、闹花灯、闹新春、梅兰竹菊、二十四孝图等,内容丰富,古朴生动。

李传清的‘德胜祥年画色彩艳丽,日久不褪色,颜色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形象夸张,人物端庄大方,神采飞扬。构图饱满,整体紧凑严密,又主次分明,画面上艺人还采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每件事物都能清楚地表现主体并为主体服务,画面的安排,不会使人感到有不合情理之处。线条刚劲有力,有阴有阳。其兼具开封朱仙镇年画的粗犷和苏州桃花坞年画的细腻,又有天津杨柳青年画的趣味和河北武强年画的乡土气息,题材丰富,印刷技艺独特,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

结语:对于德胜祥木版年画的传承和将来的情况确实令人担忧,首先对比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广泛传承,德胜祥仅靠李传清一人实在是势单力薄,没有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次,在版画内容的创新上,也着实令人担忧,没有明显的辨识度,就没有影响力。主要原因还是不能吸收利用或者结合新的元素或者题材,就像是一潭死水没有活水的注入,对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应该大力宣传和保护,提高辨识度;最后,还应該提高百姓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喜爱,有了市场才会有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832.

[2]正阳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M].《正阳县志》方志出版社,1996.12(第1版).

作者简介:钱思远(1991-),女 ,河南省开封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