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古出新

2015-08-12侯艳如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吴昌硕书法

摘要:吴昌硕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着很深的造诣,而他的书法又是他下功夫最深的。其学习书法能够在古之经典中吸收养分,并结合自己的天资和勤奋,入古而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试图从“入古出新”的角度出发,分析吴昌硕的石鼓书法艺术。

关键词:吴昌硕;入古出新;书法

(一)

吴昌硕(1844-1927),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在书法成就方面,他五体皆精,而尤以篆书最佳。吴昌硕篆书早年师承杨沂孙,30岁以后从秦汉刻石、秦权量、封泥砖瓦等中汲取营养。而对《石鼓文》更是深爱之极。他曾在题《何子贞太史册》诗中说:“我书疲茶乌足数,劈所不正吴刚斧。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纵入今人眼,输却万万古。不能自解何肺腑,安得子云参也鲁?强抱篆隶作狂草,素师蕉叶临无稿。”这里“曾读百汉碑,曾抱十石鼓”正概括地说明了其书法之来源以及书法特点。在其65岁临本中自题有:“余学篆好临《石鼓文》,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1]从中可见他对《石鼓文》上下功夫极深,孜孜苦练,求深求精。

(二)

吴昌硕书法主要得益于秦汉金石碑刻,尤其是《石鼓文》,并且在艺术上不断追求“古拙”、“古趣”、“古气”。他在诗中自述曰:“卅年学书欠古拙,遁入猎碣成珷瑽。敢云意造本无法,老态不中坡仙奴。”[2]吴昌硕临《石鼓文》七十年,正是他孜孜不倦追求“古”的体现。其致力于《石鼓文》,并熔冶了三代钟鼎彝文、陶器等文字的体势,大胆革新。其书法整体上具有气息醇厚、笔力遒劲、雄强浑朴、豪迈劲健、气韵生动等特点。

吴昌硕所临的《石鼓文》,用笔峻涩间行、力透纸背;用墨酣畅饱满,并兼之以枯笔,线条凝重而流动;结构左低右高,改变了原来的体势;气势豪迈开张,圆劲中寓方折,具有浓郁的金石韵味。如右图是吴昌硕72岁时临本。用笔浑朴厚重,饱满圆润,老辣遒劲,其笔画衔接处,自然有活力,行笔果断有力。线条也打破了原《石鼓文》的粗细均等和笔画平直,取而代之的是以粗细不同的笔触来表现丰富的线条,并兼之以波状线条,跳荡灵动,富有韵律。

结体上变原刻石方正格局为纵长体势,左右高低参差,收放自如;上下纵横变化,有的字上部取横势下部取纵势,有的字上部取纵势下部取横势,内外疏密变化,建立了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可谓自出新意,前無古人。

章法上,达到了郁勃勃纵横、古茂雄秀的境界。用墨以浓湿为主,线条酣畅饱满,气象万千,偶有涨墨,又时有墨尽笔枯、朴拙苍茫之趣。黑白对比强烈,空间跳跃明显,真正做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整体上,给人一种浑然天成、故意盎然的感觉,最后题款,自然、苍劲、古朴,一气呵成,颇有“强抱篆隶作狂草”的感觉。线条老辣,力能扛鼎,结体富有绵劲挺拔之姿和开张之势,气脉贯通,势不可遏。

对于吴昌硕篆书的特点,陈振濂先生说得好:“《石鼓文》明明是左右对称平稳的字形,被吴昌硕写来却是左低右高,耸动肩角;明明是线条平稳沉实而不求变化的,却被吴昌硕写成变化莫测的;明明是空间布白均匀分割等距离的,却被吴昌硕写得密不通风疏可走马。”可谓是中的之言!

观其临本,可发现吴昌硕石鼓文的笔法、结字、章法遥接先秦石鼓文高古气息,遗貌取神,自出己意,入《石鼓》而出《石鼓》,具有空前的超越意义。

参考文献:

[1]吴长邺. 我的祖父吴昌硕[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

作者简介:侯艳如(1990 -),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书法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吴昌硕书法
吴昌硕论画家素养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一代绘画大师吴昌硕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书法欣赏
书法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