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师岳美中的传奇人生
2015-08-12刘昌岭王磊
刘昌岭 王磊
提起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当年在全国中医学界无人不晓,在唐山和他的故乡滦南县几乎是妇孺皆知。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是那么让人敬仰和赞佩。
家境贫寒 少年壮志
很难想象,我国一代名医岳美中竟然是在没有家传、又乏师承的境况下自学成医的。他原名岳中秀,号锄云,1900年4月7日出生在河北省滦南县小岳各庄的贫苦农民家庭。从8岁起,靠父母东挪西借断断续续读了8年私塾。自幼聪慧的他学习刻苦,四书五经背诵如流。16岁考入半费的滦县师范讲习所,17岁就当上了小学教员。他于教学之余,跟随乡居举人石筱珊学习古文诗词,积累了较为深厚的文史基础。期间,他还发表了一些抨击时弊、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1925年,为考取清华国学研究院,他一边教学,一边苦读国学书籍,博览群书,因而积劳成疾,肺病咯血,因此不仅无奈弃考,而且连教师职业也被辞退。雪上加霜的岳美中在养病困境中开始萌发学习中医的念头,于是购得《医学衷中参西录》、《汤头歌诀》、《药性赋》和《伤寒论》等中医方面的书籍,边读边试着煎熬中药服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休养和服用中药,他的肺病竟奇迹般被治愈。由此,他亲身体验到中医学的奇妙与魅力,于是他下定决心修炼自身,继续钻研中医学,由自救转而治病救助他人。
后来他又连续研读了宋元以后多种医家名著。在读书基础上,把主要精力又放在实践上,为体察药性,经常买药自己试服,先后曾亲自尝试过200多味中草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艰苦而执着的努力下,逐步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其一生从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次邻村某夫人患血崩,听说岳美中自学成医,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恳请尚未成名的他给予诊治,数剂施药后,很快见效,收获惊喜。春节来临,这名患者携家人坐车前来致谢,一时在乡里引起轰动。邻村一个名叫徐福轩的木匠,突患精神病,烦躁狂闹,四处寻医无果,后经岳美中细察脉证,诊断为“阳狂并有瘀血”,给予调胃承气汤治疗而愈。初出茅庐的农村小伙儿自学成才,为众多乡亲治病的消息传开,一时四里八庄求医者门庭若市。1928年乡里的一位友人主动资助他在滦县司各庄开设了一个小药铺,取名《锄云医社》,自此岳美中正式走上了行医之路。
诊研精进 追逐梦想
岳美中行医50年,无论在自开医社,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受聘外地医院,或是建国后在更高层面上从事中医事业,都一直孜孜以求,不懈追寻最高中医水准梦想。1935年,岳美中经朋友介绍,到山东菏泽县医院任中医部主任,一边诊治病患,一边研读上海陆渊雷的《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稍后又加入了陆创办的遥从(函授)部学习。当时尽管诊务繁忙,但对所学课业他都一一认真完成,并随时寄至上海请教。有一篇他写的学习体会《述学》课卷,受到陆的赞赏,陆渊雷专门作了按语谓:“中医得此人才,足堪吐气”,并推荐刊载在《中医新生命》上。在山东从医期间,岳美中到外地出诊,恰逢日军攻城,城破落荒逃至济南,此时随身携带的生活物品和书籍全部丢失,战乱使他吃尽了苦头。后承蒙山东名医郝云斌资助,他才辗转得以返回家乡。之后他又来到唐山行医。1938—1948年,岳美中白天接诊施治,为群众解除疾病痛苦;晚上黄卷青灯,以经方为主兼研各家,过着“日里临床夜读书”的生活。生活虽然艰辛,但其医学理论知识和医技却大有精进。在行医之余,他还撰写了《实验药物学笔记》、《锄云医话》、《锄云杂俎》等30余册。据《唐山市卫生志》记载,岳美中早于1946年就专程赴北平参加考试,取得中医师执照,是当时唐山为数不多的具有正式中医师证书的医生之一。
据相关史料记载,唐山解放后,他曾担任市人民政府委员,市卫生局顾问、市中医师公会主任委员等职。自1928年至1953年,岳美中先后在滦南县和唐山市行医达23年之久。1954年初奉调到北京华北中医实验所任医务处主任,1956年调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后,他尤其倾心钻研中医学,结合医疗和科研任务,对很多病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研究。在丰富的临床和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特色,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和中西医两大体系并存的实际情况,于1958年在中医界较早地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重要观点。岳美中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集中的反映在《岳美中医学文集》和《岳美中论 医集》、《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岳美中治疗老年病的经验》等多部著作和百余篇论文中。
受命重任 享誉中外
岳美中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术得到国家的高度认可和中医学界的尊崇。连他自己都未曾想到,自学成医的他一生中曾9次受命为外国领导人和外国友人治病,为我国的医疗外交奔走于欧亚多个国家。1957年,他曾作为首批中国医学代表团的唯一中医代表,访问日本,进行学术交流。1959年,他被派往苏联,执行医疗任务。数年内先后参加了对苏加诺、胡志明、崔庸健等外国领导人的诊疗工作。1962年1月12日至5月12日,他随中国医疗组赴印度尼西亚为时任总统苏加诺治疗左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症,将中医治疗“石淋”的方药创造性地用于治疗此病,取得较好疗效,被苏加诺称之为“社会主义中国中医学的奇迹”。为此,苏加诺专门为他授勋。
1970年以后,70多岁的岳美中除平日照常应诊外,还在国内承担着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在内的中央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任务,受到一致好评。
岳美中在中医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威望,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并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组副组长,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科委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顾问,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主任、教授等众多职务,受到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爱戴。
振兴中医 殆精竭虑
岳美中一生时刻关注着中医的传承和中医事业的发展,毕生致力于中医人才特别是高级中医人才的培养。三十年代末,在山东荷泽县医院行医时,就边治病,边授徒。四十年代末在唐山教授的学生中,出现了王国三、高灌风、王继述等知名中医。建国初期,他在唐山主办中医学习班,利用业余时间培训民间开业医生。1952年他又倡导举办了唐山市中医进修班并亲任主任。几年下来毕业学生就达200多人,后来其中很多毕业学生成为河北省中医队伍的骨干。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后,他先后参与培养了后来成为爱因斯坦科学奖获得者的陈可冀等一批优秀人才。
据相关资料记载,建国后他曾先后于1951年、1954年、1963年和1974年四次上书国务院和卫生部,就中医事业发展和中医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提出建议。1974年,面对“文革”给中医事业造成的严重破坏,中医人才特别是高级中医人才后继乏人的状况,他直言上书中央领导同志,建议举办全国高级中医研究班,抓紧培养中医高级人才。获准后,他不顾70多岁高龄四处奔走,积极筹划,在他的多方努力下,开启中医研究生教育先河的第一期全国中医研究生班 ( 后改为研究生部 ) 终于 1976 年正式开学,成为我国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奠基者。中医研究班开学后,他始终坚持亲自授课和指导教学,1978 年 7月一次讲课后病倒在床。在随后卧床不起的四年中仍时时挂念中医事业的发展和中医人才的培养,精神稍好一些,就坚持在病床上为学员讲课和指导实践,直至1982年逝世,可谓生命不息,授徒不止,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中医事业。
安医乐道 恪守医德
岳美中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更有高尚的医德。据有关人士介绍,他对病人视为亲人,从来不论职位高低,不分家境贫富,不把患者分成三六九等,尤其对贫困患者更是关爱有佳。出于他生长在农村,亲身体验到老百姓的病痛疾苦与艰难,在他早年行医的诊室里,就贴上了“贫者减半、赤贫免费”的医疗收费告示,并不时组织义诊,为灾民和穷人施诊。晚年医名日隆,除日常工作外,海内外慕名信函求诊者每年多达千余人次,他都坚持亲自动手每信必复,一一作答,提供治疗方案,且不收取任何报酬。在他看来,医生的职业是神圣的,举手投足间都关系着病人的健康与生命的安危,是病人的“司命工”。岳美中坦言:做为一名医生,有两条至为重要,一是治学,二是临证。治学,要忠诚学术真理,直至系之以生命;临证,要真诚对病人负责,精准救治,决不能把自己掌握的医术当作追求个人利益的手段,那就丧失了做医生的根本。后来,在他多年行医历程中,在他的诊室常年悬挂着“冶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的座右铭,时刻自我鞭策做一名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一心为百姓着想的白衣天使。他边行医、边写诗词,在岳美中逝世18年之后的200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锄云诗集》,将他不同年代写作的千余首诗词收录其中。这本诗集真实和生动地记录了这位中医大家追求真理、执著事业、情系民众、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