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2015-08-11梁贤军周国强马仁锋

科技与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梁贤军 周国强 马仁锋

摘要:运用Citespace 11分析中国知网2005-2013年收录的1036篇文化创意产业文献,解读其在中国的研究热点及其时空变化趋势。研究发现:①高共引文献作者及其所属研究机构呈稳定态发展趋势,热点共引作者数量一直徘徊在50。②2005年后研究视角由经济学主导拓展为经济与管理学、人文一经济地理学、建筑规划学多元趋势,但是被引热点研究机构多数位于北京、上海等高水平城市,且新研究者尝试加入研究机构网络的成效不显著。③研究机构的网络虽呈扩大化趋势,但研究视角仍限于早中期的3个学科、研究样区过于集中在北京、上海,且行业选择多为动漫、影视、软件等行业。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创意集群;创意产业区;创意城市;创意空间

DOI:10.16315/j.stm.2015.02.001

中图分类号:F063.1;G124;K901 文献标志码:A

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化成为21世纪经济增长点,初步形成了以伦敦、巴黎、柏林、纽约、东京等为领军的西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典范;以首尔、台北、香港、上海、北京、广州等亚洲国际化大都市为代表东方发展模式。中国国家统计局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估算中国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产值超过4万亿,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2004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西安、成都、深圳、苏州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和从业人员规模日益成为城市国民经济重要行业。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源头可溯源到1944年Adorno等创造“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y)”一词,引起学界与政府产业实践关注则缘于英国政府文化媒体体育部1998年发布的《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较于西方,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起步较晚,文化产业研究始于1992年之后,中国加入WTO签订服务贸易条款诱发了国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管理制度改革;直到2003年学界才在中国知网发表了25篇有关文化创意产业文献,2005年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如图1所示。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梳理国内快速增长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文献,寻找中国学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轨迹与趋向,既是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制定实践需要,又是提炼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理论迫切任务。

1.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源

中国知网是目前国内最优秀和最可靠的文献数据库,囿于中国知网收录区域限制文中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文献仅以中国大陆,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相对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3城市为主,未考虑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相关文献。根据图1,中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因此文献计量时段为2005-2013年较为适宜Citespace软件分析。

1.2研究方法

利用大连理工大学开发的一款基于信息科学中文献中的“研究前沿”和“基础知识”在java平台上运行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通过中国知网收集文献并将收集到的文献在Citespace平台上加以量化分析,并且据所呈现的图表结果加以分析探究。研究中数据处理主要过程,如图2所示,具体步骤为:①利用中国知网做数据准备。利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文化创意产业;来源类别=SCI、EI、核心期刊、CSSCI”检索得到相关关文献1036篇,然后选择导出/参考文献,所导出的文献为(基于网络的研究文献管理软件包)Refworks可识别格式,最后导出txt文件并且文件名需为down-load-*。②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分析。以每一年为一个时间单位,选取阈值为C=2、CC=2、CCV=0.2;C=3、CC=2、CCV=0.2;C=4、CC=3、CCV=0.2。其中C(i)指文献i的被引频次;CC(i,j)指文献i和j之间的共被引频次;CCV(i,j)指文献i和j之间的共被引率,即CCV(i,j)=CC(i,j)C(i)/[C(j)]。在修剪(pruning)中本文采用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ing tree)算法,采用网络切片修改(pruning sliced network)。可视化(visualization)中采用静态视图(cluster view-static)和合并网络视图(show merged network)。

2.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力量演变的知识图谱

共引文献作者和共引文献作者所属研究机构是测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力量的重要指标:①全球化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中介,共引文献的作者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因此可将共引文献作者(coauthorship)作为其研究对象;②研究者所属研究机构对研究者会产生利好影响,研究机构在该领域的团队式研究是研究力量的重要展示。因此,共引文献作者及其所属研究机构(co-authorship institution)的演变图谱,是呈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力量动态过程的基础和最新趋势。

2.1基于知识图谱的热点共引文献作者变化

2.1.1热点高频共引文献的作者

采用高频热点共引文献作者是cluster view中显示的高阈值下引文作者,将其作为分析对象可识别每一个年份的高频热点共引文献作者。2005-2013年的高频热点文献作者图谱,如图3所示,将其视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力量;并采取timezone所得出的数值作为直接的分析对象。将频率作为是否成为热点文献作者的唯一指标,2005-2013年所有年份中都存在热点词。在所有作者中厉无畏、金元浦、孔建华、张振鹏、高长顺、韩顺发、刘云开、孙洁、李蕾蕾、褚劲风、张京成比较靠前,其引用频次皆在5次或5次以上。图3显示出随着时间推移高频热点共引作者的引用次数累积性变化,且随时增加学术新人:①厉无畏2005年被引用17次、金元浦2006年被引用14次、孔建华2007年被引用10次、李蕾蕾2008年被引用5次;张振鹏2009年被引用8次、孙洁2009年被引用6次、褚劲风2009年被引用次5次;高长春2010年被引用8次等;虎总被引用趋势上以厉无畏、金元浦、孔建华为代表的2005年、2006年、2007年热点共引作者的共引次数要远高于其后的热点共引作者的数量,其原因是厉无畏、金元浦和孔建华的有效成果较早及其后研究者热衷于引用最初文献;虎引用频次随着时间推移呈总体减少状态,其原因是越早刊发成果被引用的几率越高,后期成果呈现研究领域多元化使得对前期成果引用频次降低;虎到2012年、2013出现了0高频词热点引文的现象,成因是2012年和2013年的成果较新还没有完全被其它研究者所知晓,导致了高频词热点引文作者的缺失。⑤在2007年之后高频热点引文作者从2005年和2006年的单一作者变成了多个,原因是文化创意产业备受重视,参与的研究者增多。

前述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者的分析表明:①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确实产生了有效的重大成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随后研究奠定了基础;②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作者数量日益增多,且文献产出与热点共引文献增长趋势均成显著态势。

2.1.2热点共引文献作者的演进特征

本文研究所产生的热点共引作者数量共452名,如图4所示,首先利用link walkthrough经行研究人数的演进,然后依据timezone统计热点共引作者数。2005-2013年的热点引文作者数分别为30、60、50、52、50、52、50、52、56、50、54个,这表明:①热点引文作者数量总体保持平稳,说明每年产生的有效成果数量并没产生巨大变化,即说明中国需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更加深入的研究以产生重大的成果;②2005年的研究成果相对于其他年份显得特别少,成因是中国才展开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起步阶段并没有产生有效成果;③2006年中国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成果剧增,这得益于2005年铺垫和中国丰富的研究对象与样本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热点引文数量分析表明:①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较落后,2005年之前没有有效的研究成果;②近5年来国内尚未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以至于该领域每年产生的文献很多但有效成果太少。因此,热点共,引作者数量一致徘徊在50左右。

2.2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机构演变

2.2.1热点高频共引文献作者的所属机构

采用高频热点共引文献作者为分析对象,将2005-2013年的高频热点文献作者所属机构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力量。采取timezone所得出的数值为直接的分析对象,将频率作为是否成为热点文献作者的唯一指标,如图5所示。2005-2013年所有年份都存在热点词,图5显示:①高频热点共引文献作者所属单位自2005-2009、2013年分别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8次;中国传媒大学/10次、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10次、北京印刷学院/8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7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8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7次;济南大学管理学院/7次;北京服装学院/7次。②热点高频共引文献所属研究机构共引频次呈现先增加后减少,主要原因是产生研究成果的机构所积累成果为后期研究成果做铺垫,在cluster view中显示会较前期增加;但在2010、2011、2012年缺少热点高频研究机构。对照CNKI数据,发现其原因是这三年有效成果中未能进行科学方式的署名。热点共引高频文献作者所属机构分析表明:①热点高频研究机构的被引频次与时间的关联度不大,②被引的热点研究机构基本都位于高等人才聚集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地,如北京、上海等。

2.2.2热点共引文献作者所属研究机构演进特征

依据timezone显示的是研究所产生的热点共引文献作者所属研究机构,使用Citespace的link walk through来显示每年的研究机构数量,发现①2005-2013年各年份热点共引文献作者所属机构分别被引用频次为15、45、50、45、45、46、44、41、52;②network呈现N=630、E=118(density=0.006),如图6所示。这进一步说明①研究机构的数量总体上保持不变,主因是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机构基本形成格局;②核心研究机构未随时间而转移,印证了研究机构网络的基本成型。因此可以判定,①中国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机构的网络格局已经成型,主要研究人员基本隶属于这些研究机构;②计量中显示出个别研究机构新研究者尝试性加入该网络,这有利于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多元化发展。

3.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热点演进

Citespace软件提供了高频热点关键词、凸显词、向中心词的年轮显示与编年图,因此将围绕高频热点关键词、凸显词、向中心词讨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热点及其演进特征。

3.1高频热点关键词、凸显词和向中心性词的演进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研究的核心内容,将2005-2013年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文献的高频热点关键词作为研究对象。采取timezone所得出的数值作为热点高频关键词分析对象,如图7所示,图7显示2005-2013年各热点高频关键词及其发生次数分别为:文化创意产业/157、文化创意/91,创意产业/80、文化产业/59、产业发展/44次,创意/32、知识产权/20、产业链/18,创意产品/17、创意经济/15、产业集群/14,产业园区/12,对照历年文献与图7分析发现①发生频次反映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已由最初的纯粹产业研究逐渐扩展到对产业集聚与集群、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等的研究,产业涵盖的行业伴随时间推移日益广泛;②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核心主线仍然是产业自身,但研究视角逐渐散开,即从经济发展理念扩展为产业链、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城市产业政策等视域;③现有统计中2008-2013年未出现文化创意产业的热点高频关键词,主要是因为2008年之后的研究具有承继特征,新的关键词尚未引起学界关注等。总体而言,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呈现①伴随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的网络呈扩大化趋势;②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越来越深入化;③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视角虽日益多样,但仍限于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地理学(人文-经济地理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建筑规划学等;③2008年之后的相关研究并不突出,说明亟待开拓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新领域;④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样区过于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拓宽研究区域以发现中国问题。

凸显词可反映出该年份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探究研究内容的演化过程。采取timezone识别每一个年份的凸显词,所得数值作为直接分析对象。图7所获取数值为:①2005年凸显词“创意”,凸显值为7.48;②2007年凸显词为“知识经济、经济发展”,凸显值为3.92;③2010年凸显词“动漫产业”,凸显值为3.73。但是个别年份研究的内容比较分散无法得到凸显词。结合CNKI文献分析发现:①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词“创意”在2005年就得到了中国学界重视与确认;②中国学界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一部分;③受行业构成限制中国学界高度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动漫产业”。总体而言,凸显词演进表明:①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偏向或喜好是创意;②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视角多停留在经济学;③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集中在某几个行业。

向中心性词是连接其他研究内容的中介,它将本来不相干的研究内容连接起来,因此从向中心性词可以看出研究核心的演化过程。利用timezone识别每一个年份的向中心词,将其作为分析对象,所得向中性词数据为:2005年“创意”的向中心性值0.33、“创意产业”的向中心性值0.24,2006年“文化创意”向中心性值为0.31,但随后年份受文献被引用量无法显示出向中心词。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向中心词基本围绕“创意”及其邻近词汇发展,因此中国学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核心是创意。

3.2国内对创意产业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当前,国内“城市与区域发展视野下的创意产业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紧跟世界趋势、特色显著”的研究范式:①研究内容的方向上,紧扣欧美等国家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新动态,并结合中国大都市中心城区的“退二进三、三次产业升级与转型、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等问题,形成了以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创意城市建设、创意产业与城市经济互动、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为主的研究方向;②研究方法上,以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并尝试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计量方法检验中国创意产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理、评价城市创意等;③研究学科和研究队伍上,目前基本形成以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工商管理等学科为主的综合交叉,已培养了110多名研究生,且形成了北京、上海2个研究阵地。

但是,国内对创意产业研究呈现: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需求,尤其是除上海、北京、广州之外的大城市,它们的创意产业才起步,发展模式与政策措施需要更多探索。展望未来,国内创意产业与城市区域发展的研究,仍需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梳理中国城市发展创意产业/创意园区的理论与实践政策;探索国内主要城市成长为创意城市的模式与机制,特别是从知识经济与全球——地方化视野来阐述中国的理论与实践;探寻创意阶层兴起与集聚过程中的城市发展机制(如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的响应等)。

4.结论与讨论

4.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基本特征

(1)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高共引文献作者及其所属研究机构正呈现稳定态发展趋势,即虽然2005年前后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而且研究作者/机构、研究产出日渐增加;但有价值的文献并没有随着研究者数量增加而增多,热点共引作者数量一致徘徊在50左右。

(2)2005年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研究取得大发展的元年,随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由早期的经济学视角逐渐拓展到管理学、人文一经济地理学、建筑规划学,但是:①热点高频研究机构的被引频次与时间的关联度不大,被引的热点研究机构基本都位于高等人才聚集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高地,如北京、上海等。②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机构网络格局已成型,个别研究机构新研究者虽尝试性加入该网络,但成效不显著。

(3)刻画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热点高频关键词、凸显词与向中性词呈现如下演进特征:①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机构的网络虽呈扩大化趋势,但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视角仍限于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地理学(人文-经济地理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建筑规划学等;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样区过于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拓宽研究区域以发现中国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偏好是创意,但研究视角多停留在经济学且研究集中在某几个行业,如动漫产业等;国内学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向中心词基本围绕“创意”及其邻近词汇探索,尚未形成新核心词汇。

4.2值得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热点与前沿

梳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热点发现,现有研究虽然已经跟踪国际前沿领域,如创意产业、创意集群、创意城市、创意场域、创意阶层等,但是在实证领域未能发掘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与集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新马歇尔网路与文化创意集群的根植性及其分析的地理尺度等产业经济学或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当然更未涉及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空间等深层次关系问题。

猜你喜欢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内涵与外延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