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地方媒体的典型人物宣传

2015-08-11王光

记者摇篮 2015年9期
关键词:桂兰典型人物锦州

王光

所谓“典型人物报道”,是对具有新闻价值和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所作的重点报道, 属于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的 “主题性报道”范畴, 可以说是各地媒体宣传工作和新闻报道的“常规武器”。

仅就笔者所在家乡锦州而言,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典型人物:如全国十位最美村官之一的王桂兰、只要群众需要就永不停机的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队长刘成金、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宇航员张晓光等,他们的事迹经本地媒体报道和其他媒体的转载,广为人知,他们的正气、大爱、无私精神,感化、影响、浸润了千千万万人的心灵,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新时期人们的道德榜样、行动旗帜、价值坐标。

其实,作为传统新闻中的一个主要品种,在以往的典型报道中,我们也曾囿于内容空洞、政治第一、形式僵硬、时间滞后等问题。同时,由于社会转型、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以及传媒环境等因素导致一些传统形式的典型人物报道影响力有所减弱。而回顾对这些典型人物的报道,我们发现其生命力最长久和影响最深刻的,是他们都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近年来,锦州电台在典型人物的宣传上,特别注重增强其亲和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在主题提炼上增强亲和力

一个典型人物的宣传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报道主题思想的提炼。这个主题越有时代性,越有针对性,越有指导性,其宣传价值越大。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典型人物报道的主题与大多数听众的接近性,那么则曲高和寡,典型人物就会缺乏亲和力,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也就影响了典型宣传的实际社会效果。

2013年,我台关于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队长刘成金的宣传,在主题思想的提炼上就特别注意增强对听众的亲和力。在对这个典型人物的宣传进行策划时,采编人员提炼出了“他为什么能这样做”的主题。过去我们宣传的一些典型大多介绍他是怎么做的,主题比较肤浅,而刘成金的报道则树立了其真实可信的形象,有着广泛的亲和力。

“他从小就是个电影迷,每当电影放映队来放电影时,他和小伙伴拎着小板凳一个村一个村地跟着跑,一场又一场地看,乐此不疲。自己和家乡父老对电影的喜爱和企盼,在他童年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立志长大后要当一名电影放映员。20年前,他与7位转业复员到锦州的战友首创了锦州老兵义务电影放映队,并由此一发不可收。”

二、在事迹选择上增强亲和力

如果说在典型人物的宣传中,主题是灵魂,那么事迹就是其血肉,是灵魂的载体。没有血肉,一切无从谈起。这一点,已成为媒体人的共识。但是,我们一些典型人物报道在其事迹的选择上,片面理解和强调了“典型”二字,将其事迹描述得高不可攀。即便事实是完全真实的,听众心里也难有真实感。这样的典型人物就难有亲和力。然而,作为典型人物,他的事迹必须突出,否则他就不配当典型。这里的矛盾是:典型人物的事迹不突出不行,突出得离奇了也不行。怎么办?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把握好典型报道事迹选择的原则:既要突出“典型”,高于一般,又能让一般人觉得自己也能够做得到。

比如,在最美村官王桂兰的报道中,“心系村民的王桂兰结合实际,创造性地组织成立了以助耕、助学、助老为主要内容的‘三助义务服务队。助耕就是帮助外出农民代耕田地;助老就是帮助留守老人代交水费电话费,代购生产和生活物资;助学就是将留守儿童安置在服务队成员家中,当成自己的家庭一员,为留守老人儿童提供衣食住行,保姆式服务。”工作细致到这种程度,听来确实让人感动、佩服,但又觉得并非遥不可及,每个人都可以为之。

三、在感情共鸣上增强亲和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典型人物报道,要增强亲和力,必须在感情上与受众产生共鸣。典型也是人,有常人的七情六欲。鲁迅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典型人物的情感世界是非常丰富的。他们一样有父(母)子(女)情、夫妻情、兄弟情、师生情、战友情、同学情。当典型人物与听众的情感能够共鸣时,其亲和力必然大增。

2013年6月10号,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正式公布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三名宇航员,锦州人张晓光是其中之一。本台记者连夜赶往他的家乡黑山县白厂门镇钦差沟自然屯,还原了这位宇航员重情重义的平凡一面。记者通过采访他父亲了解到:几年前,张晓光给父亲在黑山县城买了房子。他还一人负担起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家共三个子侄外甥女的大学费用,对老父亲更是百依百顺,孝敬有加。

白厂门镇副镇长徐彦军与张晓光小学、中学都是同学。得知张晓光被确定为“神十”航天员,徐彦军特别高兴:“我们老同学晓光,作为神十的航天员,我替他感到非常骄傲。我祝愿我的老同学圆满完成航天飞行任务,期待跟他聚一聚。”把许多类似的细节报道出来,会深深打动每一位听众。

四、在语言文风上增强亲和力

任何典型人物报道,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述。而语言的精练、质朴、生动,则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有不少反映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报道,稿件里大话、空话、废话太多,影响了听众的兴趣。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上,如果能借助生动的语言、质朴的文风,听来就像一股清新的山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如记者在《最美村官王桂兰》的报道中就有这样几段对话:记者见到王桂兰时,这位57岁的村官正在自家地里秋收。“大姐你这是在秋收呢是吧?对,我在收拾苞米呢。春天种秋天收,作为农民来说这是收获的季节。”

已是花甲之年的鳏寡孤独户高文山看到记者来采访,执意要说说王桂兰帮助他翻盖新房的事儿:“原先我那破房啊可破了,哗哗漏雨,炕席都长毛了。我想盖房也盖不起,完了我们书记说给你翻盖翻盖吧,要不你在这屋不得压死吗。现在我住进大新房,搬进去我可乐和了。”

在王桂兰事迹的报道中,都是这样的土得掉渣而又鲜活、生动的语言,带有东北地方特色。人物对话,也完全符合各自的身份。这样的典型报道,在听众当中产生良好的反响是预料中的事,大家觉得这个人物典型特别可爱可亲。王桂兰的典型宣传说明,接地气儿的语言风格,有利于增强主人公的亲和力,进而增强宣传的社会效果。

(作者单位:锦州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桂兰典型人物锦州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撰稿要求
巧解含三角函数的导数问题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介绍
Tongue Twister绕口令
攻占锦州东大梁
围攻锦州 会战辽西